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发现。三位科学家将均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7万美元)的奖金 。
外周免疫耐受的发现历程
人体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它能够识别并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还能对体内发生癌变或被感染的细胞发起攻击,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在免疫系统中,T细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白细胞,它就像是身体的“卫士”,能够标记入侵的微生物并将受感染或癌变的细胞杀死。
然而,T细胞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不能攻击身体的健康组织,否则就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像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有害的T细胞会在胸腺中被清除,从而实现自身耐受,这一过程被称为中枢耐受。但实际上,仍有一些具有自身反应性的T细胞会逃逸到循环系统中,给身体带来潜在的危险。
1995年,坂口志文进行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发现,成熟的T细胞表面携带一种名为CD25的蛋白质,这些细胞可以消除有害的T细胞,从而揭示了产生自身耐受的第二种机制。后来,这些细胞被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它们就如同免疫系统的“刹车”,能够有效阻止免疫系统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
2001年,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则在研究中揭示了患有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scurfy”的小鼠的奥秘。他们发现,这些小鼠的X染色体上有一个突变,该突变发生在一个他们称为FoxP3的基因中。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体内与该基因同源的基因若发生突变,会引发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PEX综合征。此后,坂口志文成功证明了FoxP3基因控制着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自身耐受的形成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发现的临床意义
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卡罗林斯卡学院的Marie Wahren - Herlenius教授表示,目前已经有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面,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来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器官移植后不必要的免疫反应。
而在癌症治疗中,情况则恰好相反。癌细胞往往会利用调节性T细胞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下调或破坏调节性T细胞,让免疫系统能够重新恢复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Danny Altmann教授指出,过去30年来,科学界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对调节性T细胞在健康和疾病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
中国在免疫领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美籍华裔科学家陈志坚教授,他目前任职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陈志坚教授发现了cGAS - STING信号通路,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识别病毒、细菌及癌症机制的理解,为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癌症免疫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就在2025年9月25日,陈志坚刚荣获“引文桂冠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也是继屠呦呦、卢煜明等人后,第六位获得拉斯克奖的华人科学家。
此外,中国香港的卢煜明教授因在母体血液中发现胎儿DNA,并开创无创产前检测技术而备受关注。虽然卢煜明教授的研究领域与本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领域不同,但他的研究成果同样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卓越研究能力。
未来展望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成果,再次凸显了基础研究对于医学发展的重要性。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调节性T细胞的治疗方法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中国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发力,未来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你对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