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四野战军在解放东北地区之后,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相配合,取得了解放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经过短时间休整,于1949年2月,先遣兵团南下,4月主力大举向中南进军。由于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广大指战员的奋勇作战.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的积极配合,我党领导的华南各游击纵
回忆四野进军中南
萧克
第四野战军在解放东北地区之后,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相配合,取得了解放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经过短时间休整,于1949年2月,先遣兵团南下,4月主力大举向中南进军。由于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广大指战员的奋勇作战.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的积极配合,我党领导的华南各游击纵队的有力策应,仅19个月,先后进行了8次较大规模的战投,歼灭了中南境内国民党白祟潜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等部共52.9万人,解放了中南豫、鄂、湘、赣、粤、桂8省除少数沿海岛屿及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外的广大土地。
我从1949年4月由华北军区调第四野战军任参谋长,参与了四野向中南进军的光辉历程。我现在把这一时期的军事行动作一概略叙述.
(一)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原局为基础组成华中局;将中原军区领导机关与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的军兼华中军区,以林彪任华中局第一书记、华中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任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政治委员,邓子恢任华中局第三书记、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统一领导中南地区党政军工作.中央军委赋予第四野战军的任务是向中南进军,消灭该地区之敌.这时河南已经解放,中原局正积极经营,迎接四野大军的到来,准备解放江西、两湖和两广诸省。
我到任不久,即随军进至开封.新成立的华中局领导人林彪、邓子恢(罗荣桓因病留北京)等分析研究了敌情和我情,认为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取胜的条件是优越的。
第一,国民党大势已去。国民党的统治自三大战役以后已经走向崩溃。在长江中下游防线已被突破,西北战场、华北战场迭遭失败后,防御体系已彻底崩溃.尚存的可作战的约150万兵力被分为几个不相连的集团,部署在福建、台湾以及西北、西南、东南若干省境内。四野当面之敌是盘踞在中南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余汉谋集团及其他军队共30个军约80个师,总兵力50余万人这些敌人中,白崇禧嫡系第7军.,46军、48军等少数部队尚有一定的战斗力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自退出武汉后,图谋在五岭以北取得若干战术上的胜利,以求控制湘南,确保两广。他熟悉地形、风俗和人情,其部队习惯山地河川战斗,轻捷善走,机动灵活,常欲伺机一逞。但是,他所指挥的部队有些是被我军歼灭或遭受严重打击之后重新组建的,内部派系复杂,湘系、桂系之间,白祟禧与宋希濂之间,矛盾重重。他们虽然从宜昌、沙市到广东北部沿线部署了几道防线,企图以此阻止我军南进不过,这些防线大部分是不坚固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
第二,人民军队兵强马壮。全国解放军此时已达400多万人,将主力210万人编为4个野战军另3个兵团,战斗力都很强。第四野战军约90万人.多来自东北地区。自4年前中央决定收复东北之时起,各方面、各战略区党政军干部去东北,军队方面更是人才济济.成立第四野战军时,四野各部门,特种纵队,铁道兵,各兵团,各军、师的军政领导大部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多属能征惯战之将。他们带着队伍进至东北,经过一时期的整顿和大兵团作战,指挥作战能力出类拔萃。拨归四野指挥的两广纵队,也从华东来河南,同四野会合一起南下。这些人是我党20多年来武装斗争的精华,不仅有勇有谋,敢于斗争,而且他们原来大都来自中南6省,曾经在这些地区打过仗,风土人情较为熟悉。
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多属翻身农民.即使是解放战士,也大都是贫苦出身。经过教育和训练,特别是经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不仅在思想上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在军事战术技术上也有很大提高.四野在出发前,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逃行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新区政策教育和以反对无组织无纪律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纪律教育,使新战士完成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老兵更为老练.其次,按照中央军委的计划,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兵团,补充了兵员,并针对南方地形气候特点,开展了水网稻田地区作战的训练。真可谓,兵是精兵将是强将。
第三,战区条件有利于我。中南6省,大部位于长江以南,面积广大,气候温和,农村绝大部分是自然经济‘平原丘陵地带为鱼米之乡;山地多森林瓜果,物产丰富.人口约1.4亿,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3。有现代工商业的大城市武汉、广州,工矿业虽比不上东北、华东,但高于西北、西南地区.这些,都有利于大兵团的运动和军队的给养装备的补充.不仅如此,这6个省.在中国近代、现代,都是革命蓬勃发展的地区。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运动,在这些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大革命时期,这里产生了中国革命最早的也是最活跃的农民运动,北伐军从广东打到河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若干次大起义都发生在这里,并创造了许多有名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故争一开始,在这里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或编入新四军开赴前线,或就地坚持武装斗争五指山钓红旗一直吸扬到解放战争.还有粤赣湘边纵队、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闽粤孩边纵队、粤桂湘边纵队、佳滇黔边纵队等,也在这些地区诞生,坚侍斗争,发展成为总人数达11万余人的地方武装.他们在.打倒蒋介石”的口号下行动赶来,同人民群众一起迎接大军南下.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这个地区作战有若于困难,主要是自然条件‘大别山及豫西以南直到五指山,大部分是山区,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利于大兵团行动。
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凉多氮、空气潮湿.蚊蝇虫蚁苹生,容易传染疾病,北来人马~时难服水土。还有,少数民族多,社会悄况与北方有很大差别,各地区语言复杂,交往有不少困难。其他如饮食、洗澡等习惯,北方人马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生活才能适应。
(二)
1949年2月.四野奉命以萧劲光率第40军、43军组成先遣兵团南下,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执行渡江战役任务,4月11日.四野主力除先遣兵团2个军12万人外,约70万人自平、津地区分3路南下.行军前期,从冀南到鄂北边境的广大地区,早为兄弟部队所解放,但尚有残余敌据点、须在进军中扫除.6月上旬,我第13兵团胜利结束了安(阳)新(乡)战役,歼安阳敌1.6万余人新乡守军1.7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大军蜂拥南进,声威远震,5月中旬,先遣兵团占领武汉。国民党军第19兵团2万余人,由兵团司令官张松率领,在湖北金口、贺胜桥一带起义。6月上旬,近百万大军先后到达长江以北的襄樊、安陆、孝感、稀水一线展开,准备渡江。
在此期间,我们积极筹划两件大事:
第一件,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我们掌握的情况,决定发动宜(昌)沙(市)战役和湘赣战役,消灭布防在西线的宋希镰部和布防在东线的白崇倍部主力,然后乘胜南进
第二件,策动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起义.第二件事情取得了成功。1949年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率领绥蜻公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余人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长沙起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程潜是老同盟会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入参军机,出主兵戎,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又属方面重寄,是国民党的元老。四野南下时他担任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虽无太大实权.但有高衔和声望,旧部及追随者不少。
陈明仁自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战功卓著,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远征军,解放战争时期守过四平街,与四野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对阵,甚得蒋介石嘉许,是国民党有名的战将。
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毅然率部起义,实现长沙的和平解放,给大西南、大西北的地方实力派极大影响,的确难能可贵。一方面是党中央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作用,毛泽东主席亲自做工作,中央军委的具体指导,四野和湖南地方党的同志们的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作出明智的抉择。早在1949年春夏之交,中央就调李明顺到武汉,同四野的同志商议策划和平解放湖南的事情。李明颇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1948年秋由大后方来华北解放区。他是程潜、陈明仁的旧友,有袍泽之谊。他对这件事很热心,多方奔走,从中联络.为了有利和平解放湖南,四野还派出以金明为首席代表,唐天际、袁任远、解沛然、李明顺为代表的和谈代表团.促使起义获得成功。
第一件事则收获不大
宜沙战役发起后,敌发发我军向其两翼进袭,为避免被包围,就全线收缩,南渡长江,向鄂西山区撤退。我立即追击,由于山路泥泞、狭窄,部队装备笨重,行动迟缓,只歼敌1.5万余人。
湘赣战役更不理想.当我军袭击江西奉新、高安,诱敌增援时,敌先期逃跑,我奔袭扑空.当我从湖北通城、江西新干迅速向萍乡地区迂回,以求在浏阳、醩陵以东地区合围歼敌时,敌星夜后撤至湖南攸县、茶陵地区,跳出了我预定的包围圈。此役仅歼敌4600余人.
两个战役未达预期的目的,给我们以很大的警惕.宜沙、湘赣两战役是四野主力南下至长江的第一次作战,未获大捷,有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观方面是我们对白崇禧集团力避与我决战的行动特点认识不足,对其实力也估计不够.因此采取了通常情况下的诱歼和近距离包围(也就是战术包围)的部署.而敌人惯于山地河川战斗.兵少而机动性强,战术上采取积极行动.数次避战。两次战役均未达到目的,说明近距离迁回包围的战术效果不好,有待改进。
从客观上讲,部队从北方到南方,不眼水土,不熟悉水网稻田地区和山地作战待点,加之天气炎热,蚊叮虫咬,又没配发蚊帐和足够的雨具,生病的多,一般连队发病率占1/4,严重者达3/4,非战斗减员大,严重地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部队大都是来自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人,到南方后,衣食住行均不习惯,吃不惯大米,而面食又不够,也影响了部队的情绪.这些都是我们事前没有充分估计到的。更没有料到的是牲口也不习惯南方生活。马不习惯吃稻谷和稻草,一吃就拉稀,体力不支,车炮也拉不动了.
根据这些断情况.我们在宜沙、湘赣战役之后,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自8月1日起.全军除第48军在江西发动湘西南战役外,其他部队转入休整.在休整期间.发动干部战士总结经验教训,进行适应性战术训练,还广泛开展以治病、防病增强体质为中心内容的“兵强马壮”.运动,以利于部队继续行军作战,同时采取有效措旅,改变牲口的不适应状况.从东北调来1500吨豆饼,掺和在铡短的稻草中.逐渐把马的胃口换过来.有些部队的鞋不够,布鞋亦不适应南方的多雨天气,我们就要求干部包括高级干部教部队打草鞋.这种手艺红军千部很多都会,到部队一示范,战士们很快就学会了,解决了一部分部队(主要是第46军、47军)鞋子不足的问题.同时,部队也注意适当改善了伙食.
在休整的一个月期间,我们紧群众工作,发扬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优良传统,在新区积极参加了接管、建政、剿匪以及恢复交通、筹集粮草等项工作.大军向两广进军时.留下5个军,分布于河南、江西、湖南等地担任工作队任务,配合随同四野南下的工作团工作,为新解放区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又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为继续进军提供了保障。
在此期间,四野各级司令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四野的各级司令部在入关前都有较好的基础,人员多经过比较正规的训练,编制充实,质量较好。入关后,特别是渡江作战以后,敌情、地形、气候都有很大变化,司令部建设只有适应这种新情况才能担负新的任务。为此,我对司令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司令部工作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所谓思想性主要是要有预见性,根据本军军事政治任务对战争发展前景有预见和预谋。比如如何对南方敌军作战.怎样在水网、稻田、山区作战,阴雨连绵、赤日炎炎时怎样运动,以及军队在新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改进和利用的问题,都是各级司令部门要预先考虑的。
其次,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司令部是指挥员定决心的智囊和贯彻决心的执行机构也就是古代说的运筹帷蝇之中,善于运筹帷握,才能决胜千里.战争时期,情况瞬息万变,司令机关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工作。就像一部发动机,各个部件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和功能,一经发动就运行无误。我特别强调各负其贵。如侦讯谍报人员他们的工作中心是“知彼”,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工作。有了明确规定,才不致工作交叉或混乱。当时,我们叫做职责分明,既中肯,也很有效。
第三,加强技术工作。军队动作要迅速确实,做好技术工作是一项重要保证。四野南下,缴获和收编日军、美蒋大量现代武器装备。因此,司令部的工作就要有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的技术装备.
当然,我提出的这几点,在我来四野之前,也陆续大致讲过.我在女军由业划南这个远距离行动中,系统地讲一下,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个工作而已。事实亦证明,在此以后,司令部的工作更有系统,效率也更高了。
来源:白马茶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