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关注过好几家银行的直播,进去一看,观众没几个,大多是银行员工或者他们的亲戚朋友,撑场面的意思远大于实际卖货。
现在不少银行,尤其是扎根地方的农商行、农信社,都跑去搞直播卖农产品了。
本来是想响应乡村振兴,帮农户找销路,自己也顺便赚点吆喝,可实际做下来,怎么看都有点“拧巴”。
我关注过好几家银行的直播,进去一看,观众没几个,大多是银行员工或者他们的亲戚朋友,撑场面的意思远大于实际卖货。
银行这帮人都是搞金融的,管钱、放贷、做风控才是他们的本事。
让他们去选农产品、写直播脚本、跟观众说“这果子多甜”,就跟让数学老师去教画画似的,隔行如隔山,能不生疏吗?
有次我看某农商行直播卖蜂蜜,观众问“这蜂蜜波美度多少”“有没有溯源信息”,主播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来,最后只能说“我们这蜂蜜是正宗的”,你说这谁能信?
更麻烦的是农产品质量这事儿,农产品不像工业产品,标准难统一,今天这批果子甜,明天那批可能就酸了,运输途中还容易磕磕碰碰。
一旦消费者拿到手不满意,第一反应肯定是找卖货的银行。
之前就有地方农商行遇到过,直播卖樱桃,因为物流延误,不少樱桃烂了,消费者天天打客诉电话,银行客服忙得脚不沾地,最后不仅全额退款,还落了个“不靠谱”的名声。
本来是件公益事,结果变成了声誉风险,这多亏啊,本来想觉得银行搞直播是创新,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他们搞一次直播,设备租赁、人员培训、物流补贴下来,成本不少,可销售额往往还没成本高。
最后也就发篇新闻稿,说“我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际没帮农户卖多少货,自己品牌也没真正提升,投入产出比实在不划算。
就在银行自播搞得磕磕绊绊的时候,有个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的行业媒体站出来了。
他们搞了个直播整合平台,总编辑还亲自上阵带货,这个路子我觉得才算找对了,这个模式最聪明的地方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银行不用再冲到一线当“售货员”,转而做自己擅长的,推荐靠谱的产品,地方银行对当地农户最了解,谁家的大米好、谁家的苹果正宗,他们门儿清。
由银行把这些优质产品推荐给平台,既帮农户解决了销售难题,也用银行的信誉给产品背书,消费者买着也放心。
而且银行还能当赞助方,比如一场直播标注“XX农商行特约支持”,观众用这家银行的手机银行付款能立减,关注银行公众号能领优惠券。
这样一来,银行品牌曝光了,支付业务也带动了,还能拉新客户,完全不用操心卖货的琐事。
这个第三方平台像个“风险隔离带”,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找平台和供应商,银行不用再当“背锅侠”。
之前银行自播最怕的就是质量纠纷,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银行的声誉也保住了。
平台整合多家银行的产品,能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乡村振兴优质农产品”的IP,影响力比一家银行单打独斗大多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平台有盈利诉求,才能把这事长期做下去。
公益不能只靠情怀,平台通过直播抽佣金,或者向银行收点服务费,有了现金流,就能请专业团队、升级设备,把直播做得更好。
要是还像银行那样,靠补贴搞一两次,这事迟早得黄。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这模式挺简单,其实里面门道多着呢。
首先是选品和品控,要是平台放松要求,弄些质量差的农产品,不仅砸自己招牌,连合作的银行都得跟着倒霉。
之前就有个地方农业媒体,选了农残超标的蔬菜,结果合作的3家银行全终止了合作,损失可不小。
然后是运营平衡,平台得在公益和盈利之间找好度,不能为了赚佣金就降低产品标准,也不能光做公益不赚钱。
而且直播内容也得下功夫,比如加个农产品溯源直播,或者让农户出镜讲讲种植故事,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提升转化率。
资源整合也不容易,要协调银行、农户、支付机构各方的利益,有的银行觉得支付立减成本太高,有的农户不愿承担物流溢价,这些都得慢慢谈。
要是能跟微信支付、支付宝打通接口,让立减活动直接嵌入购买流程,用户体验会好很多。
之前有场直播就是这么做的,用户下单时自动提示“用XX银行支付立减10元”,转化率一下就上去了。
如此看来,银行自己下场搞直播,确实是走歪了,金融机构的核心优势在金融服务,不是电商运营,硬要跨界,只会“两头不讨好”。
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这种第三方平台牵头的模式,搭建起“平台整合+银行背书+专业运营”的铁三角,让农户、银行、消费者、平台都能受益,才是真的帮乡村振兴办实事。
当然,这条路也不好走,需要平台有很强的运营能力和耐心,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方向是对的。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探索,让金融真正赋能实体经济,帮农户多赚钱,让消费者买到好产品,也让银行找到自己该有的位置。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