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开收音机:让暖阳与温情漫进时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7 06:00 1

摘要:八零后的我记忆的起点,是西南农村那座土砖垒墙、谷草覆顶的老屋,从透风的窗户依稀可以看到昏暗的柴油灯飘荡,——那是特意选的柴油灯,比煤油便宜些,昏黄的光线下,总是看到母亲坐在旁边缝补,她身子弱,常年卧病,下不了地,干不了重活,家里家外全靠父亲一个人扛。农忙时他在

文:马子悦

八零后的我记忆的起点,是西南农村那座土砖垒墙、谷草覆顶的老屋,从透风的窗户依稀可以看到昏暗的柴油灯飘荡,——那是特意选的柴油灯,比煤油便宜些,昏黄的光线下,总是看到母亲坐在旁边缝补,她身子弱,常年卧病,下不了地,干不了重活,家里家外全靠父亲一个人扛。农忙时他在田里躬身插秧、割稻,农闲就在乡上亲戚的餐馆帮忙,一天忙完,报酬只是挑一担潲水回家喂猪。日子十分造孽,每年除去交公粮,地里的稻谷还没熟,谷仓就见了底,总得要跟邻里借些粮食,才能熬到新谷登场,直到1991年,家里才终于不用借粮,能顿顿吃个饱。到了93年,我们家才用上了电灯!至于电视,更是稀罕物,到1998年,外公心疼我们,才送了台黑白的电视给我们,(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那一年《还珠格格》火遍全国,)那是家里除了收音机外,第二件“像样”的家用电器。

说起来,那台收音机,是我童年最忠实的伙伴。具体什么牌子早记不清了,就记得是个半导体,正面两个旋钮,一个调台,一个调音量,背面得装四节一号电池才转得起来。电池没电了,还得用牙齿把电池咬的伤痕累累,直到再也放不出声音来了才扔掉!那会儿别的小朋友在田埂上追着奔跑、捉迷藏,我却很少能加入——父亲要做竹筐卖钱,我们这儿盛产柑橘,所以装柑橘的竹筐很畅销,我家房前屋后种满了竹子,周边乡亲大多靠编竹筐卖钱维持生计,我家的生活来源和学费大部分是来自这里,我虽然小,但是家里没有劳动力自然要给父亲当帮手——帮着给竹筐打底、用锥子打眼、再把细铁丝穿进去固定。

孩子心性总爱闹,手里攥着冰凉的铁丝,听着远处小伙伴的笑声,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可看着父亲,又不敢说什么,只能边哭着,边抿着嘴继续干,至今为止,我都觉得我的童年并不快乐。小时候的我,哪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啊!

这时候,收音机就派上了用场。父亲把它放在旁边,拧开开关,奇妙的声音响起来,我手里的活也感觉轻了些。后来大一些,不满足于听《小喇叭》和儿歌和故事,就跟着父亲听《新闻和报纸摘要》,偶尔还能收听到台湾的电台,主持人的声音软软糯糯的,和常听到的激情高昂粗嗓门声音完全不一样,轻轻绕在心上,甚是好听。评书、广播剧更是我的最爱,有收音机陪着,干活好像就没那么累了。

随着我慢慢长大,从初中住校到中专,哪怕家里有了黑白电视,也抢不走收音机在我心里的位置。晚上在宿舍,等熄灯后,我总偷偷戴上耳机听收音机。由此还带动了不少同学听,经常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听收音机,然后邻床的同学也凑过来听,后来越来越多人围过来,动静大了,影响到别人,举报给值班老师,收音机给没收了。我又气又急,跟举报的同学吵了一架,差点约着在操场“理论”——现在想想好笑,可那会儿,那台收音机里藏着我对外的向往,丢了它,就像丢了半个世界!

2000年我还在读中专,为了早点挣钱补贴家用,提前去了北京打工。那会儿因为工作需要,腰间总得别着对讲机,可我实在离不得收音机,就把一个巴掌大的袖珍收音机揣在兜里,耳机线从衣服缝里牵出来塞进耳朵,替代对讲机耳机。为了防止影响工作,对讲机特意开着外放,连借口都想好了,万一有人问“你戴着耳机,怎么还开对讲机外放”,我就假装捏捏耳机线,皱着眉说“哦,耳机线掉了,没注意”——可是直到现在这小借口都没用过,居然从没被人发现过。

在北京的那些日子,我听得最多的是伍洲彤的《零点乐话》,还有《神舟夜航》《千里共良宵》。一个人在异乡漂泊,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老家的一切,每次听到这些情感节目,里面说的心事、讲的故事,明明听着会想家、会鼻酸,可就是忍不住,越听越想听——那点温情,是我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在异乡最大的慰藉。

不管时光怎么流转,我对收音机的感情,始终没变。后来从北京回到家乡,最让我开心的是,家乡电台的晚间居然也有一档情感节目,叫《王新时间》。主持人王新的声音低沉又有磁性,每到晚上,那声音透过电波传出来,总能跟我心里的情绪对上。节目里特别热闹,不管是上学的同学、开出租车的司机,还是大学生、上班族,甚至很多老人,都爱打热线跟主持人互动,有时候为了打个热线,拨几十次都打不进去,可大家还是不愿意放弃。

因此我也参加了不少本地电台的联谊活动,认识了不少主持人——原来他们并不是电波里那种“隔着一层”的样子,跟生活里的普通人没两样,会聊柴米油盐,会说家长里短。我们偶尔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看着这些曾经只在电波里听过声音的人坐在对面,热热闹闹地聊天,才觉得收音机里的那份温情,真真切切走进了我的生活。也因为电台,我认识了一群同样喜欢收音机的朋友,他们是我离开家乡又回来后,最早熟络起来的一批朋友。

其实去北京之前,我对收音机哪儿懂什么品牌、什么接收效果啊。生在农村,那会儿能有台收音机响着、能听个节目,就已经觉得很满足了——哪还敢挑挑拣拣。

后来随着《故事会》《知音》《读者》慢慢普及,封面上印着各式各样的收音机,有的小巧精致,有的样式新颖,看得我眼热。其中,德生和德劲的收音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总想着“原来收音机还有这么多样子”。

我对收音机真正有点了解,是从百度贴吧的收音机板块开始的。在那儿,能看到网友分享的各种收音机使用方法、功能介绍,还有不同机型的接收效果对比,一句句、一段段,都是实在的经验,我跟着看、跟着学,才算慢慢摸清了些门道。但要说更深入的了解,还是近几年“286收音机”横空出世之后。

这台收音机一开始走的是团购模式,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得等着批次、跟着大家一起团。我买到手的时候,已经是后面几期了,为了能及时跟上消息,当时加的团购群都有好几个。

现在的生活里,娱乐方式太多了,手机、视频、游戏占了大半时间,电台节目也参差不齐,听收音机的人跟以前比,确实少了很多,甚至能说完全不一样了。可也正因为这台286收音机,因为那些团购群,我找到了全国各地和我一样爱收音机的人——大家都是实打实的爱好者,凑在一块儿就有说不完的话,从收音机的构造、功能,聊到接收效果、各项参数,你分享点心得,我提个小问题,聊得热热闹闹的。那段日子是真开心,就像终于找到了“组织”,不用再一个人琢磨收音机的那些事。也不用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也不会拿着收音机在乎别人看我的异样眼光!

通过这群朋友,我又接触到了更多收音机品牌——索尼的细腻、乐信的实用、汉荣达的多样,还有朝元、海炫……再到后来,不少爱好者自己动手DIY收音机,做完了也组织团购,小K、极客巢、初音、轰6……一款款新机子冒出来,样式、功能各有特色,看得人目不暇接,倒像是把收音机的小世界,活出了一片热热闹闹的繁荣劲儿。

岁月静静流淌,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念着收音机的好。一想到收音机,就会想起那些年自己走过的路——想起小时候帮父亲编竹筐的日子,想起北京地下室里通过通风口把铁丝支到地面接收信号,听着电波想家的夜,想起回到家乡后在《王新时间》里找到共鸣的瞬间。它从来不是一台冰冷的电器,更像一位贴心的老伙计,安安静静守在我身边,不管我是开心还是难过,是热闹还是孤单,不管是高兴时的欢喜、伤心时的委屈,还是独处时的孤独,它都始终踏踏实实地陪着我。它早就是我这辈子最忠诚的朋友了。

现在不管走到哪儿,听收音机都是我的习惯,至于听什么节目,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图的就是这份安安稳稳的陪伴。一张椅子,一杯清茶、一张报纸,身边放着收音机,舒舒服服躺着,看看报、喝喝茶、听听收音机里的声音——这就是我最向往,最踏实、最幸福的日子。(完)

★译介有话说:

感谢“马子悦”朋友的投稿。我已经以“马子悦”的名义向“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捐款20元。“公益捐赠证书”如下,请您查收!

欢迎更多朋友来稿,我们分享收音机故事,一起做公益,让世界充满爱!凡是被“收音机评论译介”平台采纳的稿件/视频,我将以作者的名义向“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捐款20元,每篇稿件/每个视频20元,并向作者提供基金会颁发的“公益捐赠证书”。

★稿件要求:

(一)文章类

1、原创稿,不能是抄袭、剽窃稿件。

2、投稿前,没有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布过。

3、字数、主题和体裁不限。

(二)视频类

1、原创视频,不能是搬运视频。

2、画面清晰、不抖动、横屏与竖屏都可以。

3、投稿前,没有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布过。

4、时长、主题不限。

投稿方式①:330191731@qq.com(电子邮箱)

投稿方式②:在各大平台直接给“收音机评论译介”发私信。

来源:收音机评论译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