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新三强:这3个赛道的龙头,正在扛起自主化大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03:41 1

摘要:国产替代的浪潮里,一批“新金花”正在崛起。它们不像宁德时代、比亚迪那样早就站在聚光灯下,却在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这些“卡脖子”赛道里悄悄实现了技术突破、订单暴增。今天就用大白话深扒这3个领域的龙头逻辑,看看它们是真有金刚钻,还是在国产替代的

国产替代的浪潮里,一批“新金花”正在崛起。它们不像宁德时代、比亚迪那样早就站在聚光灯下,却在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这些“卡脖子”赛道里悄悄实现了技术突破、订单暴增。今天就用大白话深扒这3个领域的龙头逻辑,看看它们是真有金刚钻,还是在国产替代的风口上“凑数”。

半导体设备是国产替代里最“硬”的骨头,现在终于有人啃出了缺口。

北方华创就是典型代表。2025年上半年,它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在国内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生产线的市占率直接冲到35%,14nm工艺设备也开始给中芯国际供货。更猛的是订单,上半年新增订单同比暴涨120%,光这一项就比2023年全年营收还多。

另一巨头中微公司也不遑多让,它的5nm刻蚀机已经通过台积电验证,2025年拿到的海外订单同比增长80%,彻底打破了泛林半导体、应用材料的垄断。

• 政策真金白银砸: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投向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中微的扩产补贴能覆盖15%的成本;

• 技术突破倒逼替代:美国对咱们的半导体设备封锁越来越严,国内晶圆厂只能硬着头皮买国产设备,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已经从12%提到28%;

• 全球市场找补:国产设备在东南亚、中东的晶圆厂开始打开局面,中微的海外收入占比从10%涨到30%。

但风险也得防:要是ASML的DUV光刻机出口限制放宽,国产设备的替代节奏可能放缓;另外设备的良率、稳定性还得持续优化,不然客户用一次出问题,后续订单就悬了。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以前被西门子、SAP垄断,现在国产替代正在提速。

中控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DCS)领域已经做到国内第一,市占率超30%,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5%,其中为化工、制药企业做的“国产DCS替代方案”直接拿下10亿元订单。更关键的是,它的系统能和国产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无缝对接,彻底摆脱了对国外硬件的依赖。

用友网络在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领域也打出了名堂,2025年上半年“YonBIP”平台的付费用户突破50万家,在制造业的国产化替代项目里,已经把SAP的份额从60%压到40%。某汽车集团用它的ERP系统替换国外产品后,管理效率提升20%,每年还能省上千万的服务费。

• 场景刚需:工厂要升级智能制造,工业软件是必选项,而且用了就离不开,客户粘性极强;

• 成本优势:国产工业软件的价格比国外低30%-50%,现在经济大环境下,企业降本需求特别强烈;

• 政策强制推:国资委明确要求2027年前央企核心系统国产化率超80%,这直接给用友、中控送了波大的。

风险点也很明确:国外工业软件的生态(比如西门子的Tecnomatix)太成熟,国产软件的二次开发能力还跟不上;另外工业软件实施周期长,要是经济下行,企业砍IT预算,业绩会受冲击。

人形机器人是新赛道,但国产替代的仗已经开打,绿的谐波和双环传动就是先锋。

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市占率超70%,特斯拉Optimus Gen3用的就是它的产品,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营收同比暴涨200%。更绝的是它的技术,精度能做到0.01毫米,寿命扛住10万次运动,国外同行想降价抢市场都没门。

双环传动也不示弱,它给优必选、智元机器人供应的伺服电机,扭矩密度比日本电产还高15%,2025年拿到的机器人订单已经超8亿元,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领域的市占率从10%提到25%。

• 赛道空间无限大: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美元,核心部件的价值量占比超50%,绿的、双环这种龙头能吃到最肥的肉;

• 技术壁垒高筑: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的研发周期得5-8年,现在国内能做的企业屈指可数,先发优势能维持很久;

• 国产替代必选项: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国家肯定要支持国产核心部件,不然又要被国外卡脖子。

但隐忧也不少:要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及预期(比如成本降不下来,没人买),核心部件需求会突然降温;另外现在技术路线还没完全定型,万一冒出个“无减速器机器人”,绿的、双环的优势就没了。

• 技术硬:在各自领域的技术壁垒高到“别人想抄也抄不来”,比如北方华创的14nm设备、绿的谐波的微米级精度;

• 订单硬:2025年的订单数据都在“实打实增长”,不是靠概念炒作,比如中控的10亿订单、双环的8亿机器人订单;

• 政策硬:都在国家“卡脖子”清单里,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都是重点支持领域,长期需求不用愁。

国产替代是场持久战,别指望这些企业短期内就能“一统江湖”,但只要技术在突破、订单在增长、政策在支持,中长线拿着心里就不慌。

来源:夕阳那一抹残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