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6日,网友杨先生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称自己在惠州某海边餐厅消费时,仅点了炒蛏子和螃蟹两道菜,竟被收取661元高价,直呼遭遇“海鲜刺客”。
661元两道菜!惠州“海鲜刺客”监控曝光,老板喊冤:明码标价反被网暴,顾客失联背后有何隐情?
一、事件回溯:一顿饭引发的“价格罗生门”
国庆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的黄金时段,广东惠州的海边却上演了一场消费争议的“反转剧”。
10月6日,网友杨先生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称自己在惠州某海边餐厅消费时,仅点了炒蛏子和螃蟹两道菜,竟被收取661元高价,直呼遭遇“海鲜刺客”。
据杨先生描述,餐厅以“团购时间已过”为由拒绝优惠,点菜时服务员未明确报价,仅含糊表示“先吃再算”,结果结账时价格令人瞠目。
这一指控迅速引爆网络,“天价海鲜”“消费陷阱”等标签将餐厅推至风口浪尖。然而,随着餐厅老板的回应和监控视频的即将公开,事件逐渐呈现另一种面貌……
二、餐厅反击:成本公开与“明码标价”的坚守
面对汹涌的舆论,餐厅老板通过@向阳视频迅速回应,并抛出关键证据:
1. 价格透明争议:老板强调,点菜时已明确告知顾客价格与斤两。膏蟹标价288元/斤,但实际仅按188元/斤收费,远低于标价;蛏子单价68元/斤,两人茶位费共6元,所有费用均有据可查。
2. 成本拆解:膏蟹进货价约160元/斤,加上人工、租金、水电等经营成本,188元/斤的售价“利润微薄”。老板坦言:“海边景区租金高昂,节假日人工成本翻倍,这个价格已是诚意之举。”
3. 监控与沟通:餐厅承诺公开点菜全程监控,以证清白。此外,老板曾尝试联系杨先生沟通,但对方始终未回应,令事件陷入“单方面指控”的僵局。
三、舆论拉锯战:消费者权益与商家生存的博弈
此事折射出当下旅游消费市场的深层矛盾:
消费者敏感心理:近年来,“青岛大虾”“三亚天价鱼”等事件让游客对海鲜价格高度警惕。杨先生的“先吃后报价”描述,触动了公众对“消费信息不透明”的集体焦虑。
商家经营困境:景区餐饮业常因高租金、季节性客流被诟病“暴利”,但老板的成本公开揭示了行业生存现实。有网友评论:“若真明码标价,顾客点菜时未异议,事后维权是否合理?”
维权方式的反思:老板呼吁“通过有关部门正当投诉”,而非在网络发酵。部分法律人士指出,若商家确已履行告知义务,顾客事后质疑可能难以构成欺诈。
四、行业镜像:海鲜餐饮为何总成“刺客”代名词?
1. 标价与结算的认知差:许多争议源于消费者对“时价”“称重计费”等模式不熟悉。例如螃蟹等海鲜需现场称重,若顾客未主动核实斤两,易产生心理落差。
2. 景区经济的特殊性:沿海旅游城市的海鲜餐厅往往依赖节假日营收平衡淡季亏损,但如何平衡利润与口碑成为难题。
3. 监管盲点: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明码标价,但“口头告知”是否有效、称重过程是否规范等问题仍需细化监督。
五、纠纷解决之道:透明化与沟通的双向奔赴
商家应对策略:
推行“双确认制度”:点菜单同步标注单价、重量、总价,经顾客签字确认。
主动公开成本:如餐厅老板此次的成本解析,虽引发争议,但也赢得了部分网友理解。
消费者避坑指南:
点菜前核实价格与计量方式,对“时价”商品保持警惕。
留存小票、录音等证据,遇纠纷优先通过12315投诉而非单纯依赖网络曝光。
监管升级建议:景区推广“诚信菜单”认证,对海鲜餐厅实行价格报备与抽查结合机制。
六、结语:从“海鲜刺客”到信任重建之路
惠州天价海鲜争议,既是个体纠纷,也是行业生态的缩影。在信息传播极速化的时代,商家需以超透明操作换取信任,消费者亦需理性维权、避免“有罪推定”。
唯有双方在规则框架内真诚沟通,才能让“海鲜刺客”的标签不再刺痛市场信心。
正如餐厅老板所言:“欢迎监督,但请基于事实。”这场罗生门的真相,或许终将随着监控公开而水落石出,但它留给社会的思考,远不止于661元的价格之争。
来源:秦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