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排家长跪在地上,他们的背成为孩子前行的“踏脚石”,现场背景音乐深情播放着“走吧!走吧!”这一幕发生在河南郑州中牟县某中学的活动现场。
一排家长跪在地上,他们的背成为孩子前行的“踏脚石”,现场背景音乐深情播放着“走吧!走吧!”这一幕发生在河南郑州中牟县某中学的活动现场。
类似的感恩教育,家长和孩子们抱成一团、哭成一片,看似好像升华了“孝道”,实则这类“作秀式感恩”,并不能真正唤回家庭的温情。
01:“父母跪地搭人桥让孩子踩”引发争议
一则记录中牟县某中学特殊活动的视频,近日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视频画面显示,数十名家长排列成行跪在一间类似会议室的房间,学生们则依次从家长背上踩踏而过。
现场有声音不断催促“走吧!走吧!”,背景音乐渲染着沉重氛围。
据了解,该活动疑似被称为“感恩教育”或“愧疚教育”,学生们在踩踏过程中甚至被要求蒙住眼睛。
孩子们并不清楚自己踩过的是谁,“有女生摘开眼罩,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父母,当场就哭了。”
相关视频在网络迅速传播,引发轩然大波。
10月6日,中牟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向媒体确认,已收到学生投诉并向上级反映,目前正跟进调查。教育局人员坦言:“这个活动肯定是有点欠妥。”
据教育局初步了解,这一引发争议的活动并非由学校组织,而是在放假前一周由两个班级自行举办的活动。学校方面对此事尚未作出正式回应。
02:形式主义感恩教育屡见不鲜
“跪地搭人桥”并非感恩教育的首创。类似的形式主义感恩活动在教育领域屡禁不止。
比如“组织学生给家长洗脚”、“集体跪拜”等等活动,花式层出不穷,似乎感恩是可以像口号一样喊出来,可以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扬就能直入人心了!
"孝心献父母"活动现场给父母洗脚
这些活动往往打着“传统美德”的旗号,却忽略了感恩的本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而非外在的仪式表演。
此类活动常常带有强烈的表演色彩和情感操纵倾向。活动中,组织者往往通过煽情的音乐、夸张的言语渲染,制造出一种情感压迫的氛围,迫使参与者在当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250名学生给父母洗脚
就像此次事件中的“蒙眼踩踏”,无疑是一种通过制造愧疚感来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一种变相的“服从式测试”。
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情感冲击,往往缺乏理性的引导和持续的内化过程,容易使感恩变得肤浅和短暂。
教育学者指出,感恩教育应注重内心的感悟与日常的实践,而非通过此类带有表演性质的极端方式来实现,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03:扭曲的教育观念与家庭关系
这类形式主义的感恩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速成教育”的迷恋。
比如“断网瘾学校“,很多家长热衷于把“管教不了”的孩子送进各类特训学校,哪怕这些机构屡次被曝光存在不合格的问题。
就因为这类学校在结业典礼上,往往都会准备一套精心设计的感恩教育环节,让孩子们说出一些让家长瞬间泪崩的“感恩话语”,而这一刻常常让家长觉得“教育目的达到了”。
然而,这种瞬间的情感爆发,往往缺乏真实的心理基础和持久性。
中牟县这所中学的“跪地踩踏”活动,本质上与上述现象同出一辙。它试图通过一种极端的身体实践,来快速达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却忽略了这一过程中对参与者人格尊严的践踏。
所以投诉者多是学生,众多网友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种行为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是一种扭曲的“感恩”教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真正的感恩,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非通过这种单方面的牺牲和象征性的“踩踏”来实现。
家庭的温情,不是几场情景作秀可以呼唤回的。亲子之间的感情,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碰撞升温,需要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慢慢成长。
当学校选择用“跪地搭人桥”的方式来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感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与尊重意识,而不是一种“服从式教育”,更不该以“制造孩子的愧疚感”而达到目的。
来源:右右细毛和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