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民补觉成为流行趋势的时候,那些该睡的人,却无处安放自己的疲惫。补觉枕、助眠茶、睡眠仪风靡一时,但有一个群体——医护工作者——成了这场补觉浪潮中的“缺席者”。根据国家卫健委近年的职业健康监测数据,约有六成医护人员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真正为别人“守夜”的人,却
凌晨三点,急诊灯仍亮得刺眼。有人在为高烧的孩子奔跑,有人盯着手术监控屏一秒不敢分神。
等走出病房,天已微亮。街边豆浆的香气飘着,医护们的眼睛一半是困意,一半是责任。睡觉,对许多人来说是“想补就补”的事;但对他们,却是一种奢侈。
在全民补觉成为流行趋势的时候,那些该睡的人,却无处安放自己的疲惫。补觉枕、助眠茶、睡眠仪风靡一时,但有一个群体——医护工作者——成了这场补觉浪潮中的“缺席者”。根据国家卫健委近年的职业健康监测数据,约有六成医护人员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真正为别人“守夜”的人,却成了最睡不好的那群人。
看似是熬夜,其实是常年透支。医院的灯光永远不灭,抢救铃一响,就意味着有人要从床上“切换成战斗模式”。生物钟被打乱后,身体就像没调好的闹钟,响得不是时候,停也停不下。许多医护早已习惯“睡也睡不沉,醒也不清醒”的状态。
长期睡眠不足,会让免疫力下降,激素分泌紊乱。研究表明,睡眠时间短于6小时的人,心脏病风险提高三倍,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下降更明显。医学上甚至出现了一个词——“值班后综合症”:眩晕、恶心、心悸,全身像被掏空。可他们依然在岗位上,把清醒留给病人,把疲惫咽进自己心里。
更深层的伤害,是神经系统的“慢性淤积”。长时间在高压、强光、噪音下工作,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当大脑长期得不到修复,情绪会变得迟钝或暴躁,甚至影响判断。你看到的沉稳笑容,背后也许是连觉都不敢深睡的心慌。补觉已经成为都市人的共同话题,朋友圈里充满了“周末只属于床”的宣言。但医学角度上,“补觉”其实不等于恢复。真正的睡眠修复,靠的是规律的节奏,而不是临时救场。就像手机关机太久,充电两小时依旧卡顿——身体也是如此。
不少医护尝试过周末补睡,但往往是越睡越乱。生物钟已经被“夜班节奏”绑架,一觉睡到下午三点,反而整夜清醒。中国睡眠研究会曾做过调查,超七成夜班医护尝试过服用助眠药物,其中三分之一坦言依赖性明显。他们在努力恢复,却被节奏拖着走。
人的身体在睡眠中完成一系列“夜间维修工程”:细胞修复、激素平衡、记忆清理。你以为只是睡一觉,其实那是人体最聪明的自我调节机制。研究显示,每晚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可显著降低代谢疾病风险约三成。这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内分泌和神经信号在默默协调。
当医护们失去了这种节律,身体就像工厂停产——修的没修完,新的一天又开工。久而久之,脂肪代谢下降,血糖波动更剧烈,甚至影响激素水平,使得记忆和情绪都受波及。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指出,轮班工作者的代谢紊乱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7%。
但真正让人心疼的,不只是这些数字,而是他们下班回家那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洗完手才发现忘记关水龙头,坐着发呆一小时仍没合眼。疲惫的人,不是不想睡,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睡。夜班不是原罪,不懂休息才是隐伤。有人说早就习惯不规律的作息了,但身体并没有“习惯”这回事。那只是慢性损伤的延迟账单。长期生物钟紊乱,会影响肝脏排毒节律,让血脂水平上升。有些年轻护士出现脂肪肝,她们甚至不敢相信自己“从没吃油多的东西”。其实是身体代谢“打结”了。
还有部分医生会选择喝咖啡、浓茶提神。短时间内确实能提振精神,但连续刺激会让中枢神经兴奋反而更“卡”,导致入睡更难。国家睡眠中心建议,夜班人群在休息前应避免任何含咖啡因饮品至少6小时。这看似简单,却是许多人忽略的细节。
想真正改善,不是靠“多睡一觉”这么简单,而是得恢复身体的节律感。可以通过每天固定入睡时间,即便白天也创造昏暗环境,帮助大脑判定“这是夜晚”。白班那天少睡午觉,也别“倒时差式补觉”。有意识地稳定节奏,慢慢身体会学会重新识别白天与黑夜。真正的补觉,是让身心有安放的空间。有医生笑称,能一觉睡满六小时,是比年终奖还稀罕的幸福。可健康不该是奢侈品。国家层面已在多地推进“医护身心健康支持计划”,提供心理疏导、轮班优化与休息区建设。这是迟来的善意,但意义重大。
社会也在觉醒,医院的管理制度在优化,值班循环在调整,越来越多的年轻医护学会了“该歇就歇”。他们不再把疲劳当成奉献的勋章,而是开始重视自己身体的声音。因为只有身体稳了,他们才能稳稳地守护别人。
普通人也该明白,补觉不是偷懒,而是自救。身体不是任劳任怨的机器,它需要被体谅。别把“晚点睡没关系”当成口头禅。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比任何昂贵的补品都更划算。你的健康,其实从那一小时的早睡开始。
医学之外,睡眠更关乎生活的温度。早睡不是教条,而是和自己和解的过程。很多人夜里辗转,不是因为不困,而是舍不得关掉手里的灯。信息、焦虑、责任,都在劫持那点安宁。可身体不会说谎,它会在某天早上告诉你:“我真的撑不住了。”
社会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善待——患者对医护的信任,同事之间的体谅,家庭对于工作的包容。每一次让他们多睡一会儿,都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尊重。睡眠,终究不仅是生理的修复,更是情感的慰藉,一种对生活继续相信的勇气。
愿每一盏彻夜不灭的灯,照亮他人时,也能给自己留一点温柔的光。
你怎么看待“补觉”这件事?你是否也常觉得越补越累?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感受,也许你的故事能让别人看到另一种生活节奏。
参考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2024年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2]王小玲,吴仕梅,杜春梅,等.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02):134-139.
声明: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部分案例为生活化概括,意在说明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未使用低俗内容,若涉及版权或内容疑义,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