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疯了!鸡排哥靠 6 元鸡排吸粉百万,话术比脱口秀还上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06:24 2

摘要:“请打开你的塑料袋,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10 月 5 日,江西景德镇卖鸡排的摊主因魔性话术爆火全网,# 鸡排哥的情绪价值太顶了# #6 元鸡排卖出 600 元体验# 话题单日阅读量破 8 亿。这位被网友称为 “鸡排哥” 的中年摊主,抖音账号 7 天涨粉

“请打开你的塑料袋,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10 月 5 日,江西景德镇卖鸡排的摊主因魔性话术爆火全网,# 鸡排哥的情绪价值太顶了# #6 元鸡排卖出 600 元体验# 话题单日阅读量破 8 亿。这位被网友称为 “鸡排哥” 的中年摊主,抖音账号 7 天涨粉 120 万,凌晨 3 点的直播仍有 3 万人蹲守,摊位前从早到晚排着百米长队,甚至有人跨省驱车 8 小时只为听他说一句 “这个应该是物超所值的 6 块”。一边是鸡排哥的流量狂欢,一边是拉面哥掉粉 42.8 万的落寞,同样是草根摊主,为何命运截然不同?这场 “鸡排风暴”,藏着网红长红的终极密码。

鸡排哥的爆火绝非偶然,他用 6 元鸡排和即兴话术,把普通小吃摊变成了 “情绪疗愈场”,每个场景都精准击中当代年轻人的需求痛点。

“本来只想买块鸡排,结果站着看了 20 分钟‘免费演出’!” 景德镇游客 @小芋圆 晒出的视频里,鸡排哥一边麻利地翻动油锅,一边和顾客即兴互动:有人问价格,他笑着调侃 “鸡排免费,塑料袋 6 块”;有人犹豫要不要买,他补刀 “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鸡排不小心掉桌上,他二话不说重新炸一份,还念叨 “我不到位,是无法原谅自己的”。

实测发现,从点单到取餐,平均等待 15 分钟的过程里,鸡排哥的话术没有重样的,时而像温柔霸总,时而像搞笑段子手,排队的顾客全程笑着玩手机录视频,没人抱怨等待太久。“比看脱口秀还解压,6 块钱买份快乐太值了!” 上海网友 @打工人阿泽 特意坐高铁赶来打卡,他的评价说出了众人的心声。

鸡排哥的热度从线下烧到线上。他的抖音账号每天更新 3 条摆摊日常,最高一条视频获赞 286 万,评论区全是 “求话术合集”“建议开班教学” 的留言。更夸张的是直播:晚上 11 点出摊时开播,凌晨 3 点收摊时仍有 3 万在线人数,弹幕里刷满 “再来一遍塑料袋名场面”“明天去景德镇蹲你”。

与拉面哥 “念台词式” 带货不同,鸡排哥的直播全程无脚本,镜头对着沸腾的油锅和排队的人群,他一边炸鸡排一边和网友唠嗑,有粉丝刷礼物,他会认真说 “不用送礼物,来吃鸡排就行”;有人问能不能加盟,他直言 “我就一个小摊,用心做就好”。这种原生态直播,反而比精心剪辑的视频更有感染力。

鸡排哥的圈粉密码,更藏在细节里。随着人气暴涨,他从不限购改成限购 5 份,后来又降到 2 份,理由是 “排这么长队,得让更多人吃到”;无论排队的人多到多少,他每天下午 4 点半准时收摊,要转场到校门口给学生出摊,“答应孩子的不能改”;收摊时剩下的鸡排,他会随手分给路过的环卫工人和流浪汉。

这些不掺水分的真诚,让网友集体破防。“对比那些火了就涨价、雇人排队的网红,鸡排哥太实在了!” 这条评论获 10 万点赞。有博主统计,鸡排哥走红后坚持不涨价、不搞饥饿营销,反而比以前更用心,这种 “红而不飘”,正是拉面哥当年错失的珍贵品质。

鸡排哥的成功,表面看是话术新奇,实则是他守住了草根网红最该坚守的 “三个根本”,这恰恰是拉面哥掉粉的核心原因。

鸡排哥的核心标签从未模糊:6 元的高性价比鸡排是 “产品锚点”,“有温度的互动” 是 “情绪锚点”。他走红后没有转型带货,没有开分店,依然守着三轮车小摊,每天重复炸鸡排、说话术的日常,让 “亲民、真诚、解压” 的人设深深扎根在用户心里。

这与拉面哥形成鲜明对比。拉面哥靠 “3 元拉面” 的朴实标签爆红,却很快离开大集转型带货,核心标签彻底消失,粉丝自然流失。“用户粉的不是‘卖小吃的人’,是‘小吃背后的价值符号’。” 社会学学者王亮分析,鸡排哥把标签焊死在摊位上,而拉面哥亲手撕了标签,结局早已注定。

鸡排哥的内容从不需要自己费心,顾客随手拍的视频就能引爆全网。他的话术没有剧本,互动全凭即兴,这种 “反套路” 的真实感,比精心编排的网红内容更有生命力。网友把他的金句做成表情包,剪辑成 “话术合集”,甚至改编成 rap,形成病毒式传播。

就像 “甲亢哥” 靠无滤镜真实直播走红一样,鸡排哥的 “原生态” 也是流量密码。反观拉面哥后期的带货视频,全是 “手持产品念台词” 的模板化内容,既无特色也无诚意,自然没人愿意转发。数码博主 @科技深一度 指出:“现在的用户反感套路,越真实的内容越有穿透力。”

鸡排哥最聪明的地方,是守住了商业底线。他没有因为爆红就涨价,没有为了赚钱延长出摊时间,甚至主动限购保证公平,这种 “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用户建立起强烈的信任。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按每天卖 1000 份鸡排算,他一天能赚几千块,但他坦言 “够花就行,不想把自己累垮,也不想让顾客失望”。

而拉面哥的转型恰恰输在 “急功近利”。他离开熟悉的拉面摊,去带与自身无关的农副产品,既无价格优势也无品质保障,粉丝觉得 “他只是想赚快钱”,信任一旦崩塌,再难挽回。“真诚是商业世界里最稀缺的东西,鸡排哥刚好有。” 商业顾问刘锐评价。

鸡排哥的爆火与拉面哥的落寞,像一面镜子照出网红经济的真相:流量易得,长红难守,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三点。

网红的标签必须看得见、摸得着。鸡排哥的标签绑定 “三轮车小摊 + 6 元鸡排 + 魔性话术”,具体到场景和产品,用户能清晰感知;长沙文和友绑定 “80 年代市井场景 + 小龙虾”,同样记忆点鲜明。而拉面哥后期的 “带货主播” 标签太模糊,没有具体载体,自然留不住人。

对个人网红来说,标签越具体越好。“手工耿” 绑定 “无用发明”,“川香秋月” 绑定 “农村美食制作”,都是把标签落在具体内容上,才能长久被记住。

鸡排哥的内容核心是 “互动共创”,顾客的每句话都能触发他的即兴反应,网友的二创又让内容二次发酵,形成 “摊主 - 顾客 - 网友” 的共创生态。这和 “甲亢哥” 中国行引发的全民参与热潮逻辑一致:让用户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才能产生持续热度。

反观很多网红的内容,都是自说自话的单向输出,没有互动感,也没有传播点。拉面哥后期的带货视频就是如此,只是自己念台词,用户没有参与感,自然不会关注。

“红而不飘” 是网红长红的关键。鸡排哥走红后依然守着小摊,坚持不涨价、不限购太多,这种稳心态让他圈粉无数;“大衣哥” 走红多年仍在农村生活,保留农民底色,粉丝黏性始终很高。而那些爆红后迅速膨胀、放弃初心的网红,比如某些涨价、造假的网红店,最终都会被市场抛弃。

拉面哥当年若能稳住心态,联合当地规范大集秩序,继续卖拉面同时适度拓展周边(比如拉面教程、特色食材),而非盲目转型带货,或许不会落到掉粉的境地。“流量是潮水,初心是锚,锚稳了才不会被冲走。” 行业分析师张敏总结。

看着鸡排哥的爆火,掉粉 42.8 万的拉面哥或许该反思。其实他并非毫无机会,借鉴鸡排哥的逻辑,三点建议或许能帮他翻盘。

像鸡排哥守着鸡排摊一样,拉面哥最该做的是重返大集或开个实体店,继续卖拉面。哪怕价格涨到 5 元(符合市场规律),只要能把 “朴实、亲民” 的标签捡回来,再结合 “古法拉面制作” 的特色内容,就能重新唤醒老粉记忆。参考 “陕西 biangbiang 面大叔”,靠现场制作视频重获关注,场景回归是最快的路径。

放弃生硬的带货台词,像鸡排哥一样做 “互动式内容”。比如直播拉面制作过程,和网友唠唠 “拉面的秘诀”“当年的故事”,有人提问及时回应,偶尔搞点 “拉面小挑战”,让用户从 “看客” 变成 “参与者”。这样的内容才有传播性,比单纯卖货强百倍。

学鸡排哥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接与拉面无关的带货,不搞虚假宣传,哪怕每天只卖几百碗拉面,只要坚持品质和真诚,就能慢慢重建信任。可以像鸡排哥送剩余鸡排一样,做点暖心小事,比如给环卫工人免费送拉面,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人心。

从鸡排哥的爆火到拉面哥的掉粉,我们能清晰看到:网红经济早已不是 “靠一个点爆红” 的时代,而是 “靠持续价值留住人” 的时代。鸡排哥的成功,不过是把 “产品做好、内容做活、初心守住” 这三件事做到了极致。而这,恰恰是所有想长红的网红最该懂的道理。

你觉得鸡排哥能火多久?拉面哥还有机会翻盘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大厂浪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