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便利店冰柜里的“黄芪咖啡”和办公室茶水间的“枸杞原浆”变得司空见惯,药食同源赛道的第一波红利——“食材猎奇”——其实已经见顶。红豆薏米水、人参熬夜水、雪梨枇杷露……这些产品的成功,本质上是将传统药柜里的食材,披上了现代饮料的“外衣”,完成了一次初步的市场教育
药食同源市场消费洞察
Early Data——从研发到预测,用海量数据支撑业务决策。
当便利店冰柜里的“黄芪咖啡”和办公室茶水间的“枸杞原浆”变得司空见惯,药食同源赛道的第一波红利——“食材猎奇”——其实已经见顶。红豆薏米水、人参熬夜水、雪梨枇杷露……这些产品的成功,本质上是将传统药柜里的食材,披上了现代饮料的“外衣”,完成了一次初步的市场教育。
但真正的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这场战争的核心,不再是比拼谁家的配方更“古方”,或者谁的包装更“国风”,而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定义权”的争夺。药食同源的未来,不在于往食物里简单添加中药食材,而在于能否为用户构建一套可信、可行、可融入日常的“养生生活方案”。
一、表面繁荣下的“信任空洞”
当前市场的悖论在于:产品越多,消费者越困惑。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养生水”,其本质是高度同质化的“食材+水”的简单组合。对于消费者而言,核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答:我喝了,然后呢?
功效感知模糊:一瓶红豆薏米水,红豆和薏米的含量是多少?能否达到“祛湿”的临界值?还是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这种“似乎有用,但无法验证”的模糊地带,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大的信任鸿沟。
场景适配混乱:“熬夜水”是为通宵青年设计的,但其中的人参成分是否适合所有体质?在焦虑的加班场景下饮用,是“雪中送炭”还是“火上浇油”?缺乏精准的场景和体质指导,产品功效很可能适得其反。
价值停留在“言说”:大多数品牌仍在讲述“古法传承”“天然原料”的故事。但当所有品牌都在讲同一个故事时,它就变成了背景噪音,无法构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拥有庞大的“药食同源”产品库,却尚未建立起与之匹配的“现代养生认知体系”。消费者买的仍是一个个孤立的“产品点”,而非一串解决其健康焦虑的“方案线”。
要填补这种“信任空洞”,品牌必须先找到真正值得切入的机会,再通过产品与用户生活深度结合,最终沉淀长期关系。
二、破局关键:打造“数据—场景—关系”的闭环
走出“信任空洞”,品牌必须完成一次角色转型: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用户健康生活的伙伴。这条路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递进:
1. 数据发现机会
挖掘隐性蓝海:例如,当DSA数据显示“五指毛桃”相关产品过去12个月同比增速超300%,而竞争品牌稀少时,这就是一个战略切入口。相比红海的“枸杞”“人参”,新食材更具成长空间。跟踪头部打法:如东阿阿胶切入“即饮燕窝”赛道,数据揭示其核心增长来自抖音种草和电商直播,而不是传统线下渠道。这为后来者提供了清晰参照。洞察产品成分生命周期: 以“桑葚”为例,前几年还是药食同源市场小众成分,但随着“女性养血”话题走红,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近一年同比增长达71.8%。2. 场景塑造体验
精细化时刻营销: 以中药+饮品为切入的品牌已开始尝试在具体场景下发力。比如,童涵春堂推出的“九曲荷叶刮油水”即以“用饭后消腻”为卖点,被定位为“餐后饮品”; 同仁堂旗下“枸杞拿铁”产品,主打早晨提神或午后疲惫补能量的场景。创造消费仪式感: 以山楂鸡内金饮为例,小羊森林品牌将其设计为“饭前调理”产品。包装上标明“开袋即饮”“经典古方浓缩”,让家长感觉这不只是喝饮品,而是一种关照孩子健康的小仪式。3. 关系沉淀长期价值
内容深度介入:例如,汤臣倍健在抖音的直播中,专门邀请中医师讲解“湿气体质”,用通俗语言解释配方,增强了用户的理解与信任。社群与陪伴:一些新锐养生茶饮品牌,会在微信社群里组织“21天祛湿打卡”,每天推送饮用提示和饮食建议,逐渐把单次消费转化为持续关系。写在最后
药食同源的火爆,折射出的深层社会情绪是:在现代生活的重压下,人们渴望重获对自身健康的掌控感。他们买的不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我正在积极管理健康”的心理确认和行动满足。
最后的赢家,不是会讲“古法故事”的品牌,而是能为用户提供可信的知识、可感的体验、可持续的关系的品牌。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