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47岁的徐全庆是一名来自洛阳某家新媒体公司的资深剪辑师。每天早上九点,他准时来到机房,推开厚重的隔音门,坐进常年不见天光的剪辑间:三块显示器、外接调色台、监控耳机、堆满桌面的移动硬盘,构成了他日复一日的战场。项目上线密集时,徐全庆一坐就是大半天,常
2019年,47岁的徐全庆是一名来自洛阳某家新媒体公司的资深剪辑师。每天早上九点,他准时来到机房,推开厚重的隔音门,坐进常年不见天光的剪辑间:三块显示器、外接调色台、监控耳机、堆满桌面的移动硬盘,构成了他日复一日的战场。项目上线密集时,徐全庆一坐就是大半天,常常从清晨剪到深夜,腰背僵硬、眼睛干涩,身材也在多年的久坐与外卖中越发臃肿。为了赶进度,他几乎不按时吃饭,靠奶茶、能量饮料、炸鸡拼盘、卤味和辣汤面硬撑。瓜果蔬菜对徐全庆来说,能不吃就不吃。却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高油高盐加上蔬果纤维缺乏,已经在他的体内埋下隐患。
2019年4月15日,这天徐全庆正在修改一个客户的短视频,连续盯屏四五个小时,鼠标和快捷键敲得飞快。刚拉完一段素材,他伸了个懒腰,忽然右上腹涌上一阵钝钝的闷胀,好像肋下塞了块硬石头。徐全庆皱起眉,身体微微前倾,下意识按住肚子,手指在衣服上得来回揉,却怎么也缓解不了。呼吸时胀感像往上顶,偶尔牵扯到右肩,逼得他不得不时停下操作。徐全庆的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嘴角紧抿,强忍着继续剪辑,但鼠标指针在屏幕上来回晃动,动作已明显迟缓。他心里有些发慌,却硬撑着安慰自己可能就是中午的外卖不干净,吃了点止痛药又继续工作了。
5月22日,这天徐全庆正在剪辑一个临时的急单,为了节约时间,他连午饭都只是匆匆扒拉了两口。就在他急得满头大汗时,右上腹忽然像被刀划过般抽紧,疼痛来得又快又狠。徐全庆猛地吸气,手指停在键盘上僵住,脸色瞬间苍白。几秒钟后,痛感稍缓,可紧接着又卷土重来,一波比一波尖锐。他左手紧紧压住肋缘,右手撑在桌角,背脊弯成一条弓形,冷汗顺着太阳穴滴下。徐全庆想要继续盯着屏幕,可视线开始模糊,眼神飘忽不定。喉咙里涌出一股酸苦的味道,他捂嘴憋着,还是忍不住打了几个干呕。胃里翻腾得厉害,只要想到外卖的油腻味,就一阵反酸。徐全庆胸口越来越闷,每吸一次气都像顶到刀刃,眉头深深锁住,脸上的肌肉因痛苦不断抽动。
可疼痛并没有停歇,反而像钳子一样死死拧紧,直逼得徐全庆浑身发抖。他的双手控制不住地颤,鼠标掉在地上,键盘也被撞歪。右上腹的绞痛不断扩散到背部和肩膀,徐全庆弓着身,呼吸急促而短浅,胸口像被压住,声音含糊不清。冷汗大颗大颗往下滴,他的手脚冰凉,额头青筋暴起,唇色越来越白。胃里一阵翻腾,他趴在桌面边缘,猛地呕出一口苦水,整张脸痛得扭曲变形。徐全庆想起身,却腿软得几乎站不稳,眼前一阵阵发黑。意识摇晃间,他知道自己再撑下去会出事,咬牙撑着呼救。同事听到后赶紧冲过来扶住他,随后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到了医院急诊后,徐全庆几乎无法直立,被推上轮椅送进分诊室。护士迅速量血压、测体温,他呼吸短促,声音低哑,手指仍不受控地颤抖。医生见状,立刻安排抽血和腹部B超,同时给他挂上点滴稳定状态。徐全庆瘫靠在检查床上,牙关紧咬,双眼半闭,整个人显得极度虚弱。
血液结果很快出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提示炎症存在;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总胆红素也偏高。随后做的腹部B超显示:胆囊壁略微增厚,腔内有细小结石和泥沙样沉积,胆囊体积稍大,但未见急性穿孔迹象。结合徐全庆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绞痛和近期饮食史,医生初步判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结果汇总后,他被推回病床,脸色依旧苍白,腹部在按压下仍明显压痛。
主治医生走进来,先确认病情稳定,再耐心解释:“你得的是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和你长期高油饮食、久坐缺乏运动、肥胖都有关系。胆囊里的小结石和淤泥样胆汁反复刺激胆囊壁,就像沙子反复摩擦,时间一长就会引发炎症。平时拖着不管,只靠止痛药或凉茶缓解,其实让炎症一次次加重。你今天这么痛,就是炎症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医生看着他,语气郑重,强调这是一个必须长期管理的疾病,而非一阵子就能解决的小毛病。
在治疗方案上,医生先开了消炎利胆片,用于减轻胆囊炎症,帮助胆汁排泄,并配合静脉抗生素短期控制感染。随后他叮嘱徐全庆出院后要严格遵守几条:第一,戒掉高油高盐外卖,增加蔬菜和粗粮;第二,每天规律饮水,分次喝温水不少于1500毫升;第三,避免久坐不动,每工作一小时要起身活动,控制体重;第四,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熬夜和长时间高压工作。医生最后提醒,慢性胆囊炎若不加管理,随时可能转化为急性重症,再次发作可能比这次更严重。
徐全庆郑重地点点头,于是出院后,他像被敲醒了一样,开始认真调整生活。徐全庆不仅把冰箱里的油炸、高糖类食物统统换成了新鲜蔬菜和豆腐。每天早晨,还会学着给自己煮一碗燕麦粥,配上蒸南瓜和青菜,虽然清淡,却让胃口轻松不少。剪辑间里,徐全庆也不再一坐到底,而是设了手机提醒,每工作一小时就站起来走两圈,顺便做几个伸展动作。尽管同事喊他点烧烤,他都会婉拒,转而拿出随身带的温水杯,细细啜上一口,提醒自己保持胆汁稀释。妻子在家里也尽量配合他,准备一些低油低脂的饭菜。慢慢的,徐全庆的脸色不再蜡黄,走起路来也不再气喘吁吁,就连腰部的赘肉都减少了一圈。
8月28日,徐全庆怀着忐忑走进医院。血液结果显示,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回到正常区间,肝功能指标稳定,总胆红素降至12μmol/L。腹部B超给出了更令人安心的画面:胆囊大小基本正常,壁厚仅略高于正常上限,腔内泥沙样沉积明显减少,小结石已部分排出。医生告诉他,这说明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只要坚持下去,胆囊功能还能保持较好状态。听到这话,徐全庆长舒一口气,同时暗自下定决心,要继续维持新的作息与饮食。然而,就在他以为一切都逐渐步入正轨时,新的隐患却悄然浮现。
2020年12月18日晚上,徐全庆刚把一天的工作交稿,难得和妻子、孩子一起坐下看电视。节目才播了一会儿,他忽然皱起眉,右上腹传来一阵闷沉的胀痛,好像里面有块硬石头顶着。徐全庆伸手按住腹部,脸上的笑容逐渐僵硬,额头冒出细密汗珠。妻子问他怎么了,他勉强摇摇头,嘴角紧抿,试着换个姿势缓解,却发现痛感并没有消失,反而像有火在腹腔里慢慢烧。徐全庆的呼吸开始变浅,每一次吸气都牵扯着上腹,眉头锁得更紧。过了一会儿,阵阵钝痛向后背放射,他忍不住身体前倾,双手死死捂住右肋,表情因为压抑疼痛而扭曲。徐全庆咬紧牙关,试图装作没事继续陪家人,可眼神已经涣散,话语变得急促短短。
下一秒,这股疼痛迅速升级。徐全庆的腹部像被铁钳死死夹住,绞痛一波比一波猛烈,他突然弓起身子,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呼吸变得急促而断续,胸口发闷,嘴唇渐渐失去血色。徐全庆用力抓住沙发扶手,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整个人不停颤抖。片刻后,他的胃里翻腾,猛地呕出一口苦水,脸色瞬间苍白如纸,双眼失去焦点。妻子慌乱地扶徐全庆,他却虚弱得连话都说不清,只能低声呻吟。随着绞痛一波高过一波,徐全庆的身体被迫蜷缩,呼吸急促得像随时要断。他的手脚冰凉,额头青筋突起,冷汗不断滴落。眼看他越来越无力,连坐都坐不住,徐全庆妻子吓得立刻拨打急救电话,一旁的孩子也吓得哇哇大哭。
进入急诊后,医生为徐全庆安排了常规抽血和影像学检查。血液结果很快出来: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显著升高,提示肝胆系统受损。接着的B超显示,胆囊壁并非均匀增厚,而是局部呈不规则改变,内部除结石外还出现团块样回声。为了进一步明确,医生又安排了增强CT,结果提示胆囊壁有异常强化,边界模糊,局部呈占位性病变。面对这些提示,医生眉头紧锁,初步判断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慢性炎症。检查单递到徐全庆家属手里时,妻子的手心沁满冷汗,直觉告诉她,接下来会听到一个无法承受的结论。
医生并没有贸然下定论,而是建议尽快行经皮穿刺取样送病理。取样过程让徐全庆痛苦不堪,但他忍着不发声,只是牙关咬紧,额头布满汗珠。几天后,病理报告终于返回,提示“胆囊腺癌”,细胞学证据明确。医生沉声告知结果:这是胆囊癌,而且已经进入中晚期。话音落下,病房里瞬间安静下来。徐全庆呆坐在床边,眼神空洞,呼吸急促,像被抽空了全身的力气。妻子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她扑到丈夫怀里,哭声压抑而绝望,整个场面沉重得让人窒息。
“为什么会这样?!”徐全庆死死捂着检查报告,声音因颤抖而嘶哑,“我照着你们说的去做,每天按时吃饭,油炸、重口味早戒掉了,冰饮更是不敢碰。我带着保温杯,一天不离手,睡前也会散步锻炼,可现在却告诉我查出癌症?!”
一旁的妻子眼泪簌簌落下,声音断断续续:“我丈夫为了健康费尽心思,他的体重比以前轻了,脸色也好了,半年复查还说一切正常,怎么突然就到了这一步?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是不是检查没做到位?还是治疗方案有遗漏?!”两人声音此起彼伏,带着崩溃和质问,压得空气凝重得透不过气。
主治医生望着夫妻俩,神情郑重,先请他们在长椅上坐下,递上一杯温水,语气平稳而低沉:“我理解你们的痛苦,但请先冷静。要弄清楚原因,需要一步步分析。”夫妻俩僵硬地点头,眼神仍充满质问。医生翻开病历,首先从饮食情况开始回顾。妻子抢先开口:“他真的很注意,外卖几乎不再碰,餐桌上就是清蒸鱼、豆腐、青菜,胆固醇高的东西完全戒掉。”徐全庆抿着嘴,声音低沉:“我连最爱的烧烤和卤味都放弃了。”医生点头,确认复查时的血脂、肝功能结果确实正常。
医生继续追问饮水习惯。徐全庆回答:“我每天都随身带着保温杯,1500到2000毫升都保证,分次喝,从来没断过。”妻子补充:“他早就不喝冰镇饮料,也不再喝奶茶。”医生在病历上做了记录,沉声说道:“饮水不足引起的胆汁浓缩在你们这里不成立。”夫妻俩面面相觑,心头更乱,妻子忍不住提高声音:“那为什么还会这样?是不是检查不够仔细?!”徐全庆一言不发,眉头紧锁,指尖因为用力攥着衣角而泛白,眼神里满是焦灼和不安。
医生保持耐心,继续追问作息情况。徐全庆叹了口气:“我还是会加班,视频赶得急的时候,常常到晚上十点才停。但我比以前好多了,不再熬到凌晨,至少能保证六七小时睡眠。”妻子接过话:“周末我也会逼着他休息,睡得比过去更规律。”医生点头:“这说明作息虽然不完美,但已经大幅改善,不足以单独解释癌症突然出现。”这句话让夫妻俩愣住,妻子的泪水再次滑落,情绪开始崩溃:“那到底是什么害了他?我们哪里还做错了吗?”
医生翻看以往体检,补充排查既往疾病背景。他确认道:“徐先生既往没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正常,血糖也在正常范围。”徐全庆立刻补充:“医生,我每次体检都合格,从来没说有问题。”妻子握紧他的手,哭着说:“所以他才一直以为自己很安全,谁能想到今天会变成这样。”医生轻轻摇头:“代谢性疾病因素可以排除。”这句话没有带来安慰,反而让两人更迷茫。徐全庆抬起眼,声音沙哑:“那是不是检查有盲点,没发现潜在问题?”
医生又追问药物使用情况。妻子立刻回答:“他没有乱吃过药,除了偶尔感冒在诊所拿点药,其余没有滥用抗生素或激素。”徐全庆也点头:“我从来不敢乱吃药,怕对身体不好。”医生再次确认:“那药物影响胆囊功能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夫妻俩陷入长久沉默,妻子哭着喃喃:“那我们真的做到了能做的一切啊。”徐全庆的眼神暗淡,喉咙滚动了几下,却没能说出话来,只是用力抓住妻子的手,仿佛抓住最后的支撑。
主治医生叹了口气,为了找到更合理的解释,也为了给徐全庆和家属一个交代,他将所有病历资料、影像检查和病理切片汇总,送到院长办公室。院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消化内科专家,仔细翻阅后,眉头紧锁,决定亲自到病房与徐全庆夫妇面谈。
在病房里,院长缓缓坐下,认真听完主治医生的汇报:从徐全庆确诊结石、调整饮食、半年复查各项指标稳定,到如今突然确诊胆囊癌,这中间的矛盾点始终难以解释。他特别强调:“患者遵循医嘱极为严格,生活方式改善明显,却依然发展到恶性病变。”话音落下,病房里一片沉寂。
徐全庆神情凝重,忍不住开口:“我每天都在做记录,饮食清淡,按时喝水,连最爱的夜宵都戒了,为什么还是查出癌?”妻子抹着泪,声音颤抖:“半年检查都说没问题,我们才放心。是不是检查设备有限?还是报告有遗漏?”院长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让他们把日常用过的物品和记录本拿来。
妻子颤着手从随身的袋子里取出几样物品:一个旧保温杯,几盒他常喝的低脂酸奶,一瓶维生素片,还有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院长挨个查看,那些酸奶并不含高脂,也无明显禁忌;维生素剂量也在合理范围;唯一特别的,是那本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体重、饮水量、三餐菜谱、走路步数,甚至小便次数和颜色。
院长翻阅时,神情越来越凝重。按理说,一个如此自律的患者,不该在短时间内恶化为癌变。可随着一页页翻下去,他心里的疑惑反而更深。徐全庆死死盯着院长,眼神中写满焦灼,手指因用力攥着床单而泛白。妻子泪眼婆娑,哽咽问道:“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直到翻到其中一页的第十九行,院长的目光骤然停下。那里写着两个不起眼的字,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徐全庆愣住,试探着问:“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习惯,不是很健康吗?”妻子更是满脸不解:“医生,他做的都是清淡、简单的饮食,怎么会有问题?”
院长深深叹息,眼神中既有痛惜,也有隐隐的愤怒。他反复确认后,声音低沉:“徐全庆确实戒掉了油炸、重口味,也远离了冰饮和夜宵,可问题并不在这些常见禁忌,而是在他每天必喝的那3样健康饮品。它们表面看起来无害,甚至有益,但对正在服用消炎利胆片的胆囊病变患者而言,却暗藏风险。正是因为你在吃消炎利胆片期间,还长期喝这3种看似养生的饮品,破坏了药效和胆汁的平衡,使病情悄悄向恶性方向发展,最终一步步把自己的身体推向险境啊……”
第一种饮品:长期喝的高浓度代糖饮料
徐全庆为了控制体重,早在医生建议后就彻底戒掉了含糖饮料,但为了满足口感,他几乎每天都会喝一到两瓶所谓零糖零卡的代糖饮料。冰柜里常年堆满这类包装鲜艳的瓶装饮品,下班回家后,他几乎条件反射般先拧开一瓶,大口喝下。虽然入口清爽不腻,却含有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剂,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味蕾,让人产生满足感。可长期依赖这种饮料,会在不知不觉中打乱肠道菌群的平衡,影响胆汁酸的代谢,进一步增加胆囊负担。表面上“无糖”显得健康,但对徐全庆这样有胆囊基础病的人而言,却埋下了潜在隐患。
不仅如此,代糖饮料往往伴随二次进食冲动。徐全庆在加班熬夜时,常常喝完两瓶零糖饮料后觉得“没负担”,于是顺手点一份深夜外卖,认为饮料能抵消热量。殊不知,这种错觉让他摄入的油脂并没有减少,反而在胆汁代谢环节上叠加了代糖干扰,使胆汁成分更加复杂。胆囊在反复应激中逐渐失去调节功能,炎症在悄悄加深。长此以往,胆囊壁在反复刺激下细胞异常增生,为后续的癌变提供了温床。徐全庆自以为找到了“健康替代”,实际上却一次次把身体推向危险边缘。
第二种饮品:长期依赖的高咖啡因能量饮料
作为剪辑师,徐全庆几乎离不开能量饮料。项目赶工期时,他常常一天两三罐,理由是能提神、保持专注。鲜亮的易拉罐在剪辑台上成了“常备武器”,一拉环声在机房里反复响起。高咖啡因加上牛磺酸、葡萄糖醛酸内酯等成分,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刺激中枢神经,让他熬过漫漫夜晚。但这些饮料的高渗透压和刺激性,却不断影响着肝胆循环,促使胆汁分泌节律紊乱。对于有胆囊结石基础的人来说,频繁的异常收缩让胆囊壁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损伤逐渐累积。
能量饮料的另一隐患在于隐藏的糖分和添加剂。即便是标榜“低糖”的版本,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摄入大量果糖和乳化剂。这些物质在体内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加剧肥胖与脂肪肝的进程,而脂肪肝与胆囊癌之间的关联已经在临床中有所提示。徐全庆常常在清晨交完片子,瘫坐在椅子上,手边空罐堆成一角落。他以为靠它撑过工作高峰,却没意识到胆囊在一次次被迫收缩与充盈的过程中,已经悄然积累病变。每一口下肚的兴奋,背后都是胆囊壁细胞遭受刺激的隐忍。
第三种饮品:每天必喝的高温浓茶
徐全庆自认为用茶替代饮料更健康。于是,他养成了泡浓茶的习惯,不论是绿茶还是普洱,只要够浓烈,他都觉得能提神醒脑。办公桌角落常年放着一个深色的大保温壶,里面泡着茶叶,茶汤浓稠发黑。他几乎每隔一小时就要倒上一杯趁热大口喝下,甚至夜里加班到两三点,也靠浓茶撑精神。然而,这种高温浓茶中含有的大量咖啡碱与茶多酚,长期过量摄入会影响肠胃蠕动,增加胆汁酸的代谢负担,还可能刺激胆囊频繁收缩。对于本就有炎症和结石的人群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茶汤的温度也是一个被忽视的风险。徐全庆习惯喝“趁热”的茶,甚至觉得茶凉了就“没味道”。长年累月,滚烫茶水对消化道黏膜形成慢性损伤,使局部上皮在反复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增生。而茶叶中的草酸成分,又容易与胆汁中的钙盐结合,进一步加剧胆汁结晶沉积。徐全庆以为浓茶能护肝醒神,但对胆囊而言,却是持久而隐蔽的消耗。每一次被烫到喉咙的灼热感,实际上也是胆囊壁在无声承受负担。时间久了,这些负担积累成病理性改变,最终走向癌变的深渊。
徐全庆以为自己戒掉了高油重口、远离了冰饮和夜宵,就能换来健康,可忽视了这三类“伪健康饮品”的长期危害。代糖饮料扰乱胆汁代谢,能量饮料破坏胆囊收缩节律,浓茶则在高温和草酸的双重刺激下损伤胆囊壁。这些选择看似谨慎,实则暗藏杀机。对胆囊而言,它们成了最隐蔽的“推手”,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中,让炎症一点点走向癌变。徐全庆的悲剧,不在于他不努力,而在于努力错了方向。
内容资料来源:
涂珍兰,张琴,张芹,等.胆结石患者取石术后健康素养、健康行为、生活质量与其复发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25,34(04):108-112.
[2]魏国梅.系统化护理在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07):84-86.
[3]潘陈倩,梁红霞,胡霜霜.围绝经期女性胆结石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5,40(02):342-345.
(注:《47岁大哥慢性胆囊炎吃消炎利胆片,1年后癌化,主任:3个疏忽害了他
》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