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健康热潮,当时一听“动物油”,就条件反射地皱眉头。人们追捧植物油,认为那才是“文明饮食”的象征。可如今,一部分研究指出,并非所有植物油都比动物油更健康,有些反而因为富含反式脂肪而带来更高风险。
餐桌上的猪油,曾被一度视为“健康杀手”。直到近来的研究重新翻开这页旧账,许多人才开始惊讶地发现,原来它没有想象中那般“罪恶”。
有调查显示,在部分农村地区,坚持适量食用猪油的人,心血管指标反而更平稳,胆固醇水平并未超标。这似乎在提醒人们,健康与否,不能被“刻板印象”轻易定义。
很多人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健康热潮,当时一听“动物油”,就条件反射地皱眉头。人们追捧植物油,认为那才是“文明饮食”的象征。可如今,一部分研究指出,并非所有植物油都比动物油更健康,有些反而因为富含反式脂肪而带来更高风险。
在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早已指出:居民膳食脂肪应保持多样化,动物油与植物油搭配使用,更有助于维持脂肪酸平衡。这句话被很多人忽略了多年。
老一辈人用猪油炒菜,香气扑鼻;家常菜少了那一点油润的味道,似乎连温度都淡了。有人说那不只是一种味觉记忆,更是一种“粗粮时代的平衡智慧”。他们虽然“重口”,但总体代谢疾病比当代都市人更少,这背后,不只是体力消耗高,也与传统烹饪方式避免摄入过多精炼油有关。
其实猪油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坏”。它含有约一半左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酸在橄榄油中同样存在,被认为有助于维持血脂稳定、保护血管弹性。有研究甚至提到,适量摄入动物脂肪的人群,冠心病风险并未升高,关键在于“适量”与“平衡”。
人体离不开脂肪。它就像房屋的保温层,也像荷尔蒙工厂的“原料库”。脂肪不足,会导致机体能量来源紊乱、激素合成受阻。而问题不在“吃没吃油”,而在于吃的油种类与比例是否合理。
猪油在常温下呈固态,是因为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较高。很多人因此担心“堵血管”,但这种担心过于简单。事实上,饱和脂肪在人体内也有作用,它能稳定细胞膜结构。而当饮食中过量摄入精炼植物油、快餐油炸食品等,会导致ω-6脂肪酸比例过高,反令身体处于持续低度炎症状态——这才是血管真正的敌人。
英国一项长期跟踪研究显示,那些在膳食中同时摄入一定比例动物脂肪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高,反而较为稳定。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动物油中天然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K2,能帮助调节钙质代谢,防止钙质沉积在血管壁上。这也是许多纯素食群体中易出现骨密度下降、血管钙化的一个原因。
这种“逆转式认知”,其实是科学回归理性的必然。太多时候,公众之所以对猪油闻风色变,是因为被“胆固醇恐惧论”吓得太久。可胆固醇并非绝对坏分子,它是合成性激素、细胞膜、胆汁酸的必需成分。关键在于——是否发生了氧化。当油脂经过多次高温加热、氧化反应加深时,才真正对血管造成伤害。
所以与其谈“油”色变,不如好好区分哪种油、什么量、怎样用。
对于体力劳动者、代谢率较高的人群,猪油其实是一种不错的能量来源。它能“顶饱”,比植物油更耐高温,烹调时产生的氧化物更少。尤其在冬天,猪油中饱和脂肪供能持久,能帮助机体维持体温和能量稳定。
反之,对于已有高血脂或肝功能受损的人群,猪油就不宜过量。因为此时身体代谢脂肪的能力下降,易出现脂肪堆积。控量比禁食更重要。每日膳食脂肪总量占总能量的25%—30%较合适,在这个范围内,猪油、花生油、橄榄油轮换使用,是最稳妥的方式。
一个现实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某地的一项心血管调查中,年过六十的老人群体仍习惯用猪油炒饭、煮菜,他们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普遍较高。这类“好胆固醇”能清除血管壁上多余脂质,反映了良好的代谢平衡。而年轻群体多食外卖快餐、精炼植物油偏多,血脂异常率竟反超上一代。
不是猪油让人胖,而是过量的热量和缺乏代谢出口。
不是胆固醇让血管堵,而是炎症、糖分与油脂氧化共同作祟。
这两个认知,如今越来越得到代谢学领域的认可。当下不少医生在门诊中也发现,部分长期素食的患者,反而出现激素紊乱、贫血等问题,正与脂肪摄入不足、脂溶性营养缺乏有关。人体的复杂远超想象,营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说到底,油是餐桌的灵魂,也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靠动物油维持能量,现代人靠植物油追求轻盈,真正健康的生活,始终藏在“中庸”两个字里。
猪油最大的优势,是耐高温稳定,烹饪中较少产生反式脂肪。相比之下,一些廉价植物调和油在高温下容易氧化,产生醛类物质,对血管负担更沉重。而适量食用猪油,反而能减少油脂反复加热造成的危害。
关键在一勺的分寸感。若将猪油当“调味料”看待,一碗青菜面中加一点,它提供的只是香气和微量脂肪,不会带来负担。相反,若大口浇入煎炸,哪怕换成“网红橄榄油”,依旧是过量的负担。
代谢的真相很残酷——吃进去的每一滴油,身体都记得。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更新的营养报告中指出:成人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比例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左右,动物油不必完全剔除。这意味着,科学界普遍认可了它的“合理存在价值”。油的好与坏,不在名字,而在使用场景与数量。
人到中年后,更应理解一种饮食“弹性”。一味排斥某种食材,或盲目崇拜另一种,都容易让身体陷入新的不平衡。保持规律饮食结构,让不同种类脂肪各司其职,才是更长久的养护之道。
现代营养观也在悄然转变。过去主张“无油、少油”,如今倾向“好油、适量油”。科学研究不断提醒:人类的适应性很强,只要均衡、持久,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健康轨迹。
适量吃一点猪油,不仅没问题,还能改善脂溶性营养吸收,提高饱腹感,间接帮助控制总热量摄入。
健康不是禁食的修行,而是顺应身体规律的智慧。尤其对那些肠胃虚弱、吸收不良、体能需求高的人,适当食用猪油,反而能让身体更“稳”。
饮食的误区,就像一场集体记忆。过去听信“动物油不健康”,现在又一股脑地追捧“高油低碳”。其实真正的健康,早被老祖宗写在了锅铲之间——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油不过量、心不焦躁。
猪油的价值被误解了太久。如今科学给它“正了名”,不代表人人都该拼命吃,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让恐惧替代理性。食物从来无好坏,坏的是失衡的选择。
生活的节奏太快,人们总想找些“快速答案”。但身体的智慧,在于日积月累的平衡感。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猪油饭,不是让我们怀旧,而是教会我们——营养与健康,重在掌握火候。
油用得好,是滋养;用得过,就是负担。
健康的边界,不是戒掉某一样食物,而是学会拿捏那一勺的分寸。愿每一次下厨的滋味,都能和身体的节奏对得上拍。
聊到这里,你怎么看待猪油的“翻身”?你家煮饭还会放它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王莉平, 张信哲, 李永强. 中国成年人膳食脂肪酸平衡与心血管健康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4): 410-416.
声明:本文仅供健康科普参考,非诊疗建议。部分内容基于权威公开资料与科学研究整理,旨在传播科学饮食理念。如有个体差异或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车上一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