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场那叫一个乱。姑娘情绪激动,非要报警,嘴里不干不净地骂。人家游客也懵了,反复解释:“鸡鸣寺是地铁站名啊,我们讨论行程有啥问题?”
这事儿邪乎啊。
谁能想到,1700多岁的鸡鸣寺,有朝一日竟因为名字被人当众“出警”了。
10月4号下午,南京地铁3号线,一趟普普通通的车厢里,炸开了一桩让人哭笑不得的“冤案”。
一家子游客正商量着路线,说先去红山动物园,再去鸡鸣寺转转。话还没落地,旁边一位穿粉衣服的姑娘“噌”地就炸了。
她一口咬定,人家嘴里那个“鸡”字,是冲着她来的暗讽。
现场那叫一个乱。姑娘情绪激动,非要报警,嘴里不干不净地骂。人家游客也懵了,反复解释:“鸡鸣寺是地铁站名啊,我们讨论行程有啥问题?”
可粉衣姑娘愣是听不进去,金句频出:“如果我说你是鸭,你乐意吗?”非要拉着人下车对质。游客一家没搭理,她骂得更凶了,最后自己在鸡鸣寺前一站气呼呼下了车,说报警也没见真报。
好家伙,合着全程就她一个人演完了这出“被害者独角戏”。
鸡鸣寺要是会说话,估计都得喊冤。人家西晋那年头就立在那儿了,朱元璋亲手题的字,“南朝第一寺”的名号响当当,如今倒好,成了某些人眼里“骂街”的代名词。
寺里工作人员都哭笑不得,说1700多年来头一回因为名字上热搜,真是活久见。
网友也全看乐了。有人调侃:“照这逻辑,地铁每天广播‘鸡鸣寺到了’,是在集体辱骂全车人?”
还有人脑洞大开:“那鸭绿江、鸡公山是不是也得连夜改名?”话题#鸡鸣寺躺枪#直接冲上热搜,评论区清一色都是:“鸡鸣寺,请你赶紧报警维权!”
说真的,这事儿表面看是闹剧,往里一想,脊背发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某些网络暗语就像病毒一样,悄悄爬进了现实生活。一个干干净净的地名,硬是被某些人脑补出各种颜色。你说这是敏感吗?倒更像是“过度解读”成了习惯,看什么都像含沙射影。
但现实生活不是微博评论区啊姐妹!公共空间里,谁也没义务捧着你的玻璃心。要是随便一个词都能被定罪,那以后地铁报站是不是得先静音?历史景点得集体改名?今天你觉得“鸡”是骂人,明天是不是连“狗不理包子”都能被告上法庭?
当然,话说回来,要是真遇上恶意冒犯,咱必须硬刚到底。但问题是,得先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真有恶意。
比如粉衣姑娘要是觉得不舒服,完全可以问一句:“您提鸡鸣寺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而不是一上来就定罪开喷。沟通的桥还没搭,自己先一把火给烧了,最后尴尬的是谁?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杯弓蛇影”正在浪费真正的公共资源。地铁车厢是大家的,不是个人情绪发泄的直播间。因为自己脑补的一场大戏,搅得全车人不安宁,实在说不过去。
其实啊,生活里好多矛盾,差的就是那一点点“钝感力”。不是所有话都带刺,不是所有词都藏刀。鸡鸣寺站每天成千上万人上下车,怎么偏偏就你听出了“骂街”?有时候,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说到底,鸡鸣寺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种扭曲的沟通现状,一边是网络梗对现实语境的疯狂侵蚀,一边是理性对话的节节败退。但咱们得清醒点儿:公共空间的常识和善意,不该为个别“戏精”买单。
地名是历史的脚印,文化是集体的记忆。
为了一时情绪,就要拆掉千年的桥,这代价,谁付得起?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