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内塔尼亚胡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手握话筒准备发言时,台下超过50个国家的外交官们却集体起身离场。这场面,像极了电影里的“主角独白,观众散场”的荒诞剧。这不是普通的冷场,而是一场国际政治的“行为艺术”——用行动投票,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
当内塔尼亚胡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手握话筒准备发言时,台下超过50个国家的外交官们却集体起身离场。这场面,像极了电影里的“主角独白,观众散场”的荒诞剧。这不是普通的冷场,而是一场国际政治的“行为艺术”——用行动投票,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
内塔尼亚胡的演讲,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技术流”的铺垫。他让以军在加沙边境部署带扩音器的卡车,宣称要让加沙人的手机强制直播他的演讲,说是为了让哈马斯和被扣押的人质听到。可现实是,加沙大部分地区早已断电断网,当地居民连手机信号都收不到。这场“强制直播”的闹剧,最终沦为以军高级官员私下吐槽的“疯狂又无用,纯粹是浪费资源”。
演讲正式开始后,内塔尼亚胡掏出了那张经典的中东地图,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加沙和也门都标成红色,称之为“伊朗恐怖轴心诅咒地图”。他声称以军摧毁了伊朗的核武器和导弹项目,是“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却显示,伊朗的核设施仍在正常运转,所谓的“摧毁”更像是自说自话。政治家的嘴,有时比编剧的笔更敢写剧本。
为了增强互动性,内塔尼亚胡还在胸口别了个二维码,让现场观众扫码观看“哈马斯暴行视频”。以色列方面说,这是为了让世界看到“真相”。可纽约街头的抗议人群却高呼“解放巴勒斯坦”,控诉以色列的种族灭绝政策。一边是精心设计的“扫码看真相”,一边是血淋淋的现实抗议,这场面,像极了“官方叙事”与“民间声音”的激烈对撞。
内塔尼亚胡的演讲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个“选择题”:“到底是谁在喊‘让美国去死’?”选项列了A伊朗、B哈马斯、C民主党、D胡塞武装,然后自己公布答案,说选E“以上所有”。这种“甩锅大赛”的玩法,不仅把对手都拉下水,还顺带嘲讽了欧洲领导人,说他们私下里都在感谢以色列“干脏活”。 可德国总理真的承认过这一点吗?恐怕只是内塔尼亚胡的一厢情愿。
谈到以军空袭造成数万巴勒斯坦人死亡时,内塔尼亚胡辩解说,以军采取的减少平民伤亡措施比历史上任何军队都多,攻击前会通知民众撤离,是哈马斯不让民众走,把他们当人肉盾牌。可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却显示,9月1日以来,北加沙省和加沙省已经有4家医院被迫关闭,现在能正常运转的只剩14家,还没有一家能满负荷工作。“通知撤离”的承诺,在炮火连天的现实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内塔尼亚胡声称以色列给每个加沙人平均发了一吨食物,全被哈马斯偷走了。可联合国的报告却确认,加沙已经有整整50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北部地区甚至出现了类似饥荒的状况。一边是“一吨食物”的慷慨宣言,一边是“50万人挨饿”的残酷现实,这场“数字游戏”,玩得未免太不接地气。
就在内塔尼亚胡演讲的以军对加沙城的空袭还在继续,当天就造成至少38人死亡。而哈马斯的游击战也没停,昨晚还发布了打击以军坦克的新视频。战场上的硝烟,与讲台上的豪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边,巴勒斯坦因为美国不给发签证,没法派人到现场参会,只能线上发言。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在发言时重申,耶路撒冷是他们永恒的首都,绝不会离开自己的土地。他胸前还戴了枚钥匙徽章,这一下戳中了以色列的敏感点。以色列外交部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这钥匙是消灭以色列的象征。可实际上,这钥匙是巴勒斯坦人的重要符号,代表着他们想重返家园的信念。 一枚小小的钥匙,承载的却是几代人的乡愁与抗争。
纽约的抗议人群里,还有个特别的人: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他径直抄起扩音喇叭开始演讲,慷慨陈词,呼吁美军士兵切勿盲从特朗普之令,强调枪口应指向暴君,而非对准无辜民众。他还说要开放一份愿意为解放巴勒斯坦而战的志愿者名单,必要的话自己也会去。这一高调行径迅速引起美国关注,当地时间26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吊销佩特罗签证。 究其原因,乃是佩特罗曾鼓动士兵违抗命令,且有煽动暴力之举动。可抗议者们却认为,这是对正义的声援,是对霸权的反抗。
再把视线转向其他地方。匈牙利媒体报道称,此前俄军无人机“入侵”波兰与罗马尼亚一事,幕后黑手实则为泽连斯基。报道称乌军修复了被击落的俄军无人机,故意让它们飞到欧洲国家领空,嫁祸给俄罗斯,想制造俄罗斯和北约开战的借口。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乌克兰的“借刀杀人”之计,玩得未免太险。 俄罗斯外交部已经警告,欧洲现在离第三次世界大战从来没这么近过。
还有个消息是《美日电讯报》独家报道的,说“董王”答应了泽连斯基要求,要给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泽连斯基说只有这种射程超2000公里的武器,才能让普京坐到谈判桌前。要知道,这导弹能直接打到莫斯科。可美国真的会为了乌克兰,与俄罗斯正面硬刚吗? 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
昨晚,乌军又用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西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阿菲普斯基炼油厂发生爆炸起火,这已经是今年2月以来第四次遭袭击了。战火下的能源设施,成了双方博弈的“牺牲品”。
中东局势再有新动向,一支阵容庞大的船队自希腊克里特岛附近启碇。该船队由44个国家的50艘船汇聚而成,正朝着加沙进发,肩负着输送援助物资的使命。可这支船队在9月24日就遭到过无人机袭击,船上的人说听到了至少13次爆炸,还有不明物体被投下来。 后来意大利和西班牙宣布派军舰提供援助,但都强调不是“护航”。以色列说这船队是为哈马斯服务的,还提议让船队把物资卸在以色列或邻国港口,再转运到加沙。可之前经埃及拉法口岸送的援助,大部分都被以色列以各种理由退回,甚至“托盘没贴标签”都能成为借口。援助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最后说说伊朗的事。当地时间26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中俄提出的延长对伊朗制裁豁免期限的草案,因为美英法等国反对,同意票不够9票,草案没通过。这意味着对伊朗的制裁要全面恢复了。不过伊朗总统表示,就算被制裁,也会遵守核不扩散条约。制裁之下,伊朗的选择,是妥协还是坚守? 时间会给出答案。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的“独角戏”,50多国代表的集体退场,纽约街头的抗议人群,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一系列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政治的复杂与残酷。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冰冷数据;精心设计的“表演”,也难掩战火下的民生疾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谁在谁在玩套路,或许只有时间能证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民众的呼声,不该被任何演讲淹没;和平的曙光,值得所有人去追寻。
来源:热闹梦想ie6c8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