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话“吴刚”:这位月宫伐桂的吴刚,是什么人又犯了什么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6:08 2

摘要:中秋要赏月,免不了要谈论起月亮上的广寒宫和嫦娥仙子的故事,甚至嫦娥怀中的玉兔也曾登上西游记的舞台,只有那伐桂不息的吴刚却总是被别人们忘记,更少有人深入追问:这位日复一日与桂树较劲的吴刚,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何会被囚禁在清冷的月宫,背负着 “伐桂” 这一看似永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要赏月,免不了要谈论起月亮上的广寒宫和嫦娥仙子的故事,甚至嫦娥怀中的玉兔也曾登上西游记的舞台,只有那伐桂不息的吴刚却总是被别人们忘记,更少有人深入追问:这位日复一日与桂树较劲的吴刚,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何会被囚禁在清冷的月宫,背负着 “伐桂” 这一看似永无止境的使命?

对于月宫神话的起始于《山海经》。

《山海经》中有一则故事,大意为炎帝之孙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又说吴权妻因内疚,又无颜去见丈夫,便派儿子去月宫。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变成了蛇,代母受过,日日陪伴着吴刚伐桂。

《山海经》这则故事没有月宫,也没有嫦娥和吴刚,但后人却在此基础上逐渐创作出月宫故事的雏形,而那个“大冤种”吴权,大概就是伐桂的吴刚的原型了!后民间有更为完整的故事,是说吴权(刚)学仙离家三年,伯陵(林)为所欲为,登堂入室。吴权归来,发现无家可归,声名尽丧,于是对伯陵进行残忍报复,除却夺妻之恨,其中更有家国对立之仇,伯陵被迫雉经,惹怒其祖太阳神炎帝,流配吴权前往月中伐月桂以为惩罚。

而最早说月亮上有桂树的是汉代《淮南子》,《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

直到唐朝,吴刚伐桂的故事才完整出现在《酉阳杂俎》中……

关于吴刚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唐代。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天咫》中,有这样一段明确的文字:“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这段记载堪称吴刚传说的 “原始档案”,清晰地勾勒出吴刚的核心身份信息:他是 “西河人”,因 “学仙有过” 而被贬至月宫,负责砍伐那棵 “高五百丈” 且 “树创随合” 的月桂。

“西河” 这一地名,为吴刚的身份增添了几分现实色彩。在古代地理概念中,西河大致位于今黄河西岸的陕西、山西一带,最明确的是山西省孝义市,在隋唐时为西河郡,这是有迹可查的最明确记载,因此这吴刚伐桂的故事也是作为全国百强县的孝义可利用的文旅资源之一!

孝义市

那么吴刚又为何会被罚伐桂呢?《酉阳杂俎・天咫》有 “学仙有过” 的表述,他本是追求长生与仙道的修行者,却因触犯仙规而受到惩罚,这份惩罚便是在月宫中无休止地砍伐桂树。

当然这月桂是砍不倒的,因为这株神桂能自己愈合斧伤,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除了《酉阳杂俎》,后世的文献对吴刚的记载多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与演绎。如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今本《淮南子》中无此内容,可能为佚文)云:“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树创随合。” 这段记载与《酉阳杂俎》基本一致,进一步印证了吴刚传说在唐宋时期的流传广度。

而到了明清时期,吴刚的形象开始与更多的中秋习俗相结合,比如在一些地方的民间故事中,吴刚伐桂的桂树会落下桂花,这些桂花被视为 “仙露”,若能在中秋夜接住,便会带来好运 —— 这一演绎让吴刚的传说更具生活气息,也让其与中秋赏月的关联更加紧密。

来源:看到真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