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去书友的工作室,刚推开门就被大屏幕上播放的书法惊住——黑底白字如坠星河,貌似曾看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内容飘在眼前,书友头也没回捏着个放大镜,大声和我说:“过来看,过来看看,这就是传说中的《道德经》真迹,虽然一进门时就觉察到了一点点似曾相识,可放大字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个月去书友的工作室,刚推开门就被大屏幕上播放的书法惊住——黑底白字如坠星河,貌似曾看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内容飘在眼前,书友头也没回捏着个放大镜,大声和我说:“过来看,过来看看,这就是传说中的《道德经》真迹,虽然一进门时就觉察到了一点点似曾相识,可放大字图片,这书体里的撇捺留白,多像老子说的‘虚而不屈’,这‘道’味儿,比真迹还冲。”
其实不光书友着迷,千百年来,《道德经》就像这样图片中所述“藏道”一样,字里行间藏着中国人最根本的生命思考。它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相传他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挽留,才写下这五千言的智慧结晶,此后便成了道家思想的源头,也成了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年的“智慧宝典”。
而在《道德经》里没讲复杂的理论,反而像位老者坐在田埂上聊天,句句都戳中人生、社会、自然的核心问题。它先追问“万物从哪来”,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源,就像书法里的“气”——你看不见笔锋的走向,却能从字的布局里感受到它的流动;接着它又问“人该怎么活”,反对追名逐利的“有为”,主张“知足常足”“柔弱胜刚强”,就像行书里的藏锋,不刻意露尖,却在收笔处藏着千钧力;最后它还聊“社会该怎么治”,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瞎折腾,要像书法布局里的留白,留足空间才能气韵贯通。
这些问题落在书法人眼里,早就不是“辨真假”那么简单了。就像书友那天的状态:他没急着查史料、对印章,反而先铺了张废宣纸,照着那行书的笔意写“上善若水”——写“水”字的竖钩时,他刻意放慢了速度,墨色从浓到淡,忽然笑出声:“你看,这‘水’的柔劲儿,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真迹假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字把‘道’写活了。”
后来我再看这九幅图片,也懂了书友的意思:书法的魂,从来不是纸和墨的真假,而是书写者对“道”的理解;《道德经》的智慧,也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让我们在看一幅字、走一段路时,都能想起“顺应自然”的松弛,想起“柔弱胜刚”的清醒。就像那行书里的牵丝,看似断了,实则连着——我们与两千年前老子的对话,不也正是这样吗?
来源:書画天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