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军针枪大发神威,毛奇伯爵饮弹七枚:1864年伦比战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15:32 2

摘要: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以德意志邦联的名义,联手出兵丹麦南部德意志人聚居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企图“解放德意志同胞”,丹麦人眼中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德意志人眼中的“德丹战争”、事后诸葛亮眼中三次王朝战争之一的“普丹战争”就此打响。

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以德意志邦联的名义,联手出兵丹麦南部德意志人聚居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企图“解放德意志同胞”,丹麦人眼中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德意志人眼中的“德丹战争”、事后诸葛亮眼中三次王朝战争之一的“普丹战争”就此打响。

域外大国英、法、俄对此反应冷淡,丹麦纵然同样民族主义激情澎湃,终归得面对小国寡民、科技落后的残酷现实,吞下丢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苦果。

战争期间,普军的后装“针发枪”大出风头,尤其是在7月3日的伦比(Lundby)战斗中,更是打出了令全欧洲为之震惊的出色战绩。

1864年7月2~3日夜间,普鲁士军队第50步兵团(第3下西里西亚团)1连连长冯·施卢特巴赫(von Schlutterbach)上尉率领124名步兵——其中88人来自1连、36人来自2连——和2名骠骑兵进占丹麦奥尔堡(Ålborg/Aalborg)以南的伦比村。

同样是在这个夜晚,丹麦第1步兵团5连连长哈梅里克(Hammerich)上尉则遵照贝克(Beck)中校的命令,指挥184名步兵和16名龙骑兵在奥尔堡南面侦察,发现伦比村被普军占领后,哈梅里克随即出动步兵,企图从南面包抄守军后路,继而攻入伦比。

施卢特巴赫应对有方,将76名步兵部署在村落南侧,48名步兵留在村落北部充当预备队。

总兵力124对184,能够参与初始交火的是76对184。

第50步兵团团史里的伦比战斗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aa系普军散兵线所在地,D系丹麦军队进攻发起点。

不过,那年头散兵线的“松散”仅仅是相对密集的纵队和横队而言,如下方的日军步兵散兵线照片所示,它在普通人眼中依然颇为密集。

普军尽管兵力处于劣势,还是拥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势。

其一,普军采用典型的散兵防御战术,依托村南一条长有树篱的土堤据守,丹军则采用连纵队突击战术,想要发起“快速、坚决的刺刀冲击”。

其二,普军使用的是后装针发枪(Zündnadelgewehr),射速较快,丹军则是前装击发枪,射速较慢,虽然丹军用的也是线膛枪,枪支精度还略胜一筹,却往往需要站立装填,总体而言,即便展开交火,丹军也会处于明显劣势。

普军后装针发枪

顺便一提,普军此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巨大优势,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丹麦全境纬度都不低,到了7月初,夏天的太阳自然出来很早。

伴着朝阳,普军观察到从南面压过来的丹军步兵连列成了十二人宽、二十人深的连纵队队形,换句话说,成了大约6米宽、10米深、将近2米高的纵深标靶。

当然,考虑到丹麦步兵总共就184人,还得剔除掉不在纵队内部的若干人员,普军显然是稍微高估了对手纵深,也算人之常情。

在施卢特巴赫上尉的要求下,普军并没有着急忙荒地开火,而是放任“标靶”越来越近。

相隔400步(约290米)时,丹麦连纵队两侧各自出动3个伍,出列后散开,使用类似“树篱射击”的打法,朝着普军所在的土堤树篱开火,企图诱使普军射击,但普军并未还击。

毕竟,这是一种早在18世纪就习以为常的打法,往往适用于击退或阻挡敌方轻步兵、轻骑兵,实在谈不上新鲜招数。

施卢特巴赫沉着下令:

让他们再靠近点,[什么时候开火]我会讲的。

丹军发出欢呼,以快步继续迫近至300步(约220米)以内,甚至即将推进到250步(约180米),施卢特巴赫此时发出口令:

表尺250步,以上帝的名义,开火!

于是,以3声枪响发令为号,普军步兵奉命展开第1轮齐射。

丹麦纵队继续冒死前进,等到相隔200~220步(约150~160米)时,第2轮弹雨随即袭来。

纵队里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缺口,但丹麦人继续向前。

相隔150~180步(约110~130米)时,随着第3轮弹雨袭来,丹麦纵队最终放弃前进,转而就地散开,与普军展开散兵战。

换句话说,惨重损失令丹军丧失了推进冲力,只得分散队形,寻找庄稼作为掩护,依靠手中的前装线膛枪与普军展开对射。

散兵战期间,丹军同样处于下风,便抽出兵力企图包抄普军左翼,却被从预备队中抽出的16名普军步兵发现,一番相隔60~80步(约44~60米)的火力激战过后,站立装填的丹军死伤惨重,包抄意图也落空了。

整场交火时间不到20分钟,普军合计发射子弹750发。

根据普方统计,此战造成丹军22人阵亡、66人负伤,伤员里有部分人员被普军俘获,此外还有12名并未受伤的丹军士兵同样落入普军手中。

根据丹方统计,丹军阵亡、负伤、失踪、被俘合计98人,其中22人阵亡、44人沦为俘虏。

双方统计可谓严丝合缝。

负伤被俘的丹麦军人中有包括施卢特巴赫连座在内的3名军官,此外还有一位介于士官和军官之间的军官候补生毛奇伯爵(Greve Moltke)。

是的,你没看错,和普鲁士总参谋长同一个家族。

当然,作为梅克伦堡-丹麦的传统贵族,毛奇姓氏在丹麦军官团里并不罕见,1864年战争中也经常出现丹军毛奇上尉/中尉/少尉乃至大臣的身影,毕竟,就连普军这位老毛奇,当年都曾在丹麦军队里当了4年军官。

但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巧了,著名战术家阿尔贝特·冯·博古斯拉夫斯基(Albert von Boguslawski,即中译本《临阵管见》作者“斯拉弗司”)编修的第50步兵团团史里还提到一件轶事。

根据普方战后检查,多名丹军被俘伤员身中数枪,这当中,伤重而亡的贝茨霍尔斯(Betzholz)中尉“仅仅”中了3枪,幸存下来的军官候补生毛奇伯爵则是身中7枪!真不知道他到底算是运气太好还是太差。

换句话说,普军每发射8.5发子弹,就能杀伤1名丹军。考虑到贝茨霍尔斯、毛奇等人身中数弹的状况,甚至可以认为每7发子弹中就有1发命中。

至于普军,仅有2人重伤、1人轻伤。

如此高效的杀伤和如此悬殊的损失比例,自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丹军的突击战术,让普军能够在几乎没有火力威胁(树篱射击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的状况下安心朝着理想标靶开火3轮。

普军的严格火力训练也贡献卓著,他们并没有早早开火,而是放近了打。

和排枪时代一样,普军实际上仅有第1轮算是奉命齐射,第2、3轮弹雨都属于自由射击,随后的散兵交火更不用说。

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贝伦霍斯特(Georg Heinrich von Berenhorst)曾是弗里德里希二世麾下的一名军官,也参与过七年战争,根据他的说法,当彼时的普军打算集体射击时,只有第一轮齐射才算得上齐射,甚至可能只有两三个排能够按照正确次序射击,

然后就是普遍的自由射击和常见的连续射击,也就是每个装填完毕的士兵都随即扣动扳机,各列、各伍混在一起射击,就算位于前列的士兵想要跪地射击也做不到这一点。从最低级别的军官到将领,任何人都无法干预这群人,只能等待下去,看看它最终究竟是前进还是后退。

但散兵线上的射击条件终归好过摩肩接踵的密集横队,加上多年来的苦心经营,1864年的普军步兵即便是自行瞄准射击也打得既猛烈又整齐,以至于丹麦军队的贝克中校(哈梅里克上尉的顶头上司)在战报中便将其统统视为齐射!

在1864年10、11月的《军事周刊》(Militär-Wochenblatt)增刊上,普军总结此战时便指出,后装枪的确能够带来便利,既加快射速又令士兵无须站立装填,堪称利器。

不过,总结者还认为,考虑到普军优良的射击纪律,哪怕让他们换成前装线膛枪乃至滑膛枪,此战结果大概也不会发生变化,至多是射速降低、杀伤减少、损失增大,第3轮弹雨倾泻时丹军能够迫近到50步(约37米)而已。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