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看错,这年头的“网红美食”,已经不走味道,不拼服务,只拼谁更敢定价,谁更敢“下套”。
“好家伙,一碗面两千一百八十八,一颗花生二十八。”
这是苏州某网红餐厅的真实菜单。
没看错,这年头的“网红美食”,已经不走味道,不拼服务,只拼谁更敢定价,谁更敢“下套”。
问题是,贵得如此荒谬的背后,它到底贩卖的是消费升级,还是割韭刀法?这届网红餐厅,到底在表演给谁看?
花生28元一个,萝卜98元一根,杂粮128元一盘,冰淇淋水果拼盘入门价七百;至于这碗“2188元的面”,不过是普通五福临门,配点腰花、鳝丝、毛肚和猪肝儿,再来两块猪排。
高吗?离谱吗?你以为这些餐厅是真疯了?不,他们很清醒。
他们知道,这不是给你我准备的餐厅,不是服务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这是专门给“猎奇心理+收入不低+好奇心巨强”的那部分人量身打造的镰刀空间。
更准确一点说,是给“冤种”准备的舞台。
想拍照、想开箱、想打卡、想发朋友圈——总有这么一拨人,为了流量也要端起这碗2188的面。
反正,结账前没人喊停,那结账后就别哭贵。
和传统餐饮拼“客流复购率”不一样,这类网红餐厅压根不指望你第二次来,甚至不希望你再来。
他们靠短期爆发,靠社交平台打卡曝光,用“贵得离谱”引发公共讨论,再靠探店主播和网红博主拱柴添火,引来潮水一样的“新冤种”。
你觉得西兰花不值得卖500?他觉得你连自媒体的剧本都没读懂。
本质是“消费视觉”而不是“消费味觉”。不怕你拍照,不在意你下午茶嘟囔。一碗汤,十次曝光,就够把厨房分摊成一份PR预算。
一锅猪肚汤,从最初的400元,到后来卖到1980元,又搭配一碗猪脑金钩翅、汤面阔太、清汤佛跳墙,全系配套,价格翻了三四番。这不是暴利,这是“营销IP化”后的变量放大。
更别提“服务费”那10%,不是为了服务你,是服务利润表。
你以为斩你只是一碗面,其实从你坐下那刻,就已经被“菜单段子”的脚本锁定。
面只上一点,牛舌只切250克,水果造型像艺术展一样摆盘——吃不饱,但看到好几样你没尝过;贵得离谱,但朋友圈炸开了锅。
甚至于,有的餐厅把“菜品做得坚不可摧”当成仪式感,比如那颗进口花生外壳疑似没消毒还不让吃,只是摆饰,却敢空运。一问缘由,是“从早进口”,可苏州没机场,不知哪来的降落场。
你要的是味道,它给你的是魔术:“让你吃得少,却付得多,还要觉得值”。
为什么值?
因为你的流量能为它再引来更多猎物。你不只是顾客,你是下一个冤种的种子用户。
这些天价餐食的背后,一个关键要素被很多人忽略了——探店自媒体。
他们不是消费者,不是第三方意见,他们是合谋者、助攻手、分润者。
那些拍着、看着牛舌刀下堆金好运的博主,不在乎食物是否美味,更不在乎你上桌是否满意,他们要的是:视频素材、沉浸体验、弹幕里的热度争议
只要拍出来是爆款,再贵都值得。只要观众看得离谱,他们的标题就越容易冲上热榜。
所以才有“花生28”、“猕猴桃98”、“柠檬128”的定价存在,就是因为有人愿意传播,有人等着跟风,有人急于成为那个“第一眼见证者”。
而这,就是网红餐厅真正的盈利逻辑:不靠味觉征服你,而靠情绪操纵你。
重塑菜单、打磨摆盘、做内容设计、捏人设IP,这些本是新式商业竞争力的体现。
但今天的现状是,那些自称“高级”的网红餐厅,把“价格贵”当成品牌壁垒,把“你吃不起”扭曲为“你没审美”。
他们不追求质量稳定,也不服务回头客;只靠一波一波的“猎奇冲动”,圈完就走。
结果是普通人看得窝火,中产咬牙消费,却在朋友圈一边炫耀一边吐槽。
你出的钱不是饭钱,是虚荣税、跟风税、社交货币支出。
而时间久了,变味的不是那碗面,是消费本身。
过去我们说“魔都很贵”,现在“连苏州也开始演”。但吃饭本不是一种表演。
当餐饮行业越来越离开味道、服务、性价比这些核心标准,更多靠割裂的流量入手,最终结果就是——本地消费者流失、真实消费萎缩、口碑回旋反噬。
今天能卖2188的面条,靠的是营销逻辑;明天想复刻的人,多半输在没有相对应的内容链条。
这不是创新,这是荒诞。
一位餐饮投资客曾告诉我,“如果一家店开得越有仪式感,价格越飘上天,掌舵人八成不是厨师,是运营。”
你看现在,单颗牛舌1688,餐前摆盘先扔一堆草,看似高级,骨子里全是套路,越不像吃饭,越容易越价。
等风一吹,这些“用来炫耀”的网红餐厅,多半会悄然退场。
只有厨房里那口锅知道,谁是真正为吃而忙碌的人,谁又是拿吃饭当工具的生意人。
吃饭不是魔术,生活也不该如此虚浮。
来源:墨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