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翼和垂尾,美军六代机F47全捡起来了,与中国背道而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5:28 2

摘要:视频一露头,微博先炸:中国这边刚把尾巴砍干净,大洋对面倒好,又把“小翅膀”装回去了,落差大得像是iPhone 15还在用Home键。

“鸭翼+垂尾”这俩老伙计突然爬回美军六代机,是不是说明他们玩隐身已经玩崩了?

视频一露头,微博先炸:中国这边刚把尾巴砍干净,大洋对面倒好,又把“小翅膀”装回去了,落差大得像是iPhone 15还在用Home键。

先别急着笑。

把画面停在一帧,能看到翼根前多了一小块活动面,角度贼大,典型鸭翼做派;再往后,垂尾虽然削薄,却明明白白竖在那儿。

无尾派瞬间开喷:隐身呢?

RCS不要了?

可懂行的提醒一句——这架飞机未必是NGAD决赛选手,更可能是波音或洛马扔出来的“风险验证机”,专门试气动,不试隐身包线。

为什么美国敢“往回走”?

一条刚被Defense News埋进段落的小消息被挖出来:AFRL去年完成了“可变形垂尾”地面试验,能在高空折叠12°,把侧向雷达信号直接砍一半。

换句话说,人家留垂尾不是守旧,而是准备把它变成“变形金刚”,飞的时候立起来,打完仗躺下去,雷达只看见一条缝。

鸭翼也一样,新涂层+碳纤维蜂窝夹芯,把传统“信号放大器”削掉七成反射,再配主动冷却,边缘温度压下去,红外信号同步降。

老部件穿上新马甲,谁说一定是退步?

发动机也给出了答案。

AETP变循环样机XA100-03上月在阿诺德工程中心跑完150小时,油门来回掰,油耗降了20%,推力涨10%。

动力富余,飞机才敢把鸭翼搬回来做超机动。

以前F-22用二维矢量凑合,现在喷口能三维偏转15°,再加鸭翼涡,过失速角轻松拉到70°,目的只有一个:在太平洋岛链里侧,短距起飞后立刻咬住持“无尾+远射”思路的对方战机。

美国人算得精——隐身被追平,那就把格斗再捡回来,至少不能让人家用导弹把自家预警机当火鸡打。

再看中国这边。

歼-36、歼-50被拍到全飞翼,三发布局、机背进气,看着像B-21缩小版。

官方通稿只给了一句“全向极低可探测”,可没提狗斗。

思路直白:雷达看不见我,我看得见你,导弹解决一切。

但无尾翼面小,机动靠矢量+飞控,一旦AI判断失误或发动机故障,飞机就像台球桌上的滑球,没有垂尾帮忙“刹车”。

去年珠海航展,云影-5000A验证机降落时轻微横向飘摆,现场解说员一句“无尾布局容错率低”被收音进去,话虽短,风险点全在里面。

所以两边其实都在补自己的短板。

美国怕隐身不够,干脆把机动拉满;中国怕机动陷阱,干脆让导弹代劳。

路线差异背后是一条冷冰冰的地理线: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平均1200公里,中国战机要冲出去打体系,最好全程低可探;美国战机从关岛、航母甲板起飞,得先活下来,再贴身反杀。

任务环境不同,飞机长相自然南辕北辙。

把任何一方的零件生搬硬套到另一方,才是真正的技术倒退。

接下来几年,NGAD真正的量产型大概率还会改,垂尾也许彻底折叠,鸭翼也许被平尾替代。

中国这边,无尾布局能不能扛住实战故障,也需要一次真正的“摔打”才能验出来。

对吃瓜军迷来说,与其站队谁更先进,不如盯着两条线:一是2027前谁先让变循环发动机批量服役,二是2030前谁的AI空战系统能在红旗或金头盔里把人类飞行员打到“弃机逃生”。

这两条红线一交,六代机才算真正分出高下。

至于今天吵翻天的“小翅膀”和“小尾巴”,不过是漫长赛程里的一次折返跑,谁笑到最后,还得看发动机和算法的脸色。

来源:聪明的晚风d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