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活到90岁的底气,藏在《何以中国》与精神头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14:33 1

摘要:2025年6月广州方所书店里,80岁的葛剑雄坐在读者中间,手里捏着刚出炉的《何以中国》,聊起“厓山之后无中国”那说法时,眼睛一眯就笑了,这论调他怼了好些年,现在总算能在书里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2025年6月广州方所书店里,80岁的葛剑雄坐在读者中间,手里捏着刚出炉的《何以中国》,聊起“厓山之后无中国”那说法时,眼睛一眯就笑了,这论调他怼了好些年,现在总算能在书里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他总说“年龄就是个符号”,可你看他从早上跟读者聊到中午,喝了两杯茶还能掰扯历史细节,这股劲儿,比好多年轻人都足。

其实葛剑雄这两年没闲着,2020年从复旦退休,2024年又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图书馆馆长,今年还添了两本新书,《何以中国》是答大家的疑问,《也是读书》是说自己的经历。

我翻《何以中国》的时候,本来以为全是硬邦邦的学术道理,后来发现里面居然有大运河沿岸的方言变化,还有商朝河南安阳有野象的事儿,合着历史地理还能这么讲,一下子就不枯燥了。

要聊《何以中国》,绕不开1279年那场厓山之战。

当时宋元在广东江门的海上开打,宋军输得彻底,丞相陆秀夫抱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了海。

七天后,海面上飘起十万多具尸体,有人就拿这事儿编出“厓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
葛剑雄早年间看到这说法就犯嘀咕,他翻遍《宋史》《文丞相传》,找出了两个关键人物。

一个是文天祥,他被俘后宁死不降元朝,可他没拦着弟弟文璧去元朝当官,还说“这就是改朝换代,北朝赢了南朝而已”。

另一个是谢枋得,跟文天祥齐名的忠臣,被俘后绝食殉国,可殉国前也说“别逼我做官就行,叫我宋遗民或者大元老百姓都成”。

你看,宋朝人自己都没觉得“厓山之后中国没了”,这说法咋来的?后来才知道,20世纪初日本学界为了给侵华找由头,先编了“元清非中国论”,二战后又衍生出“厓山之后无中国”,网络兴起后还被包装着传进来。

很显然,这就是糊弄不熟悉历史的人,葛剑雄在书里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其实是想让大家明白,改朝换代不等于文明断了,咱们的文明从来没断过。

那“中国”到底是啥?葛剑雄总提西周的何尊,那青铜器上刻着“宅兹中国”,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中国”俩字,当时指的是“中心的国家”。

秦朝统一后,“中国”就成了咱们这块地方的代名词。

就说元朝吧,它的疆域比唐朝还大,安史之乱后丢的地方差不多都收回来了,要是说元朝不是中国,那明朝的法统从哪儿来?更何况,从秦到清,二十四史把所有朝代都记全了,这就是最实在的证据。

比起《何以中国》的宏大,《也是读书》更像葛剑雄的“个人日记”,里面写了他怎么走上历史地理这条路,读着还挺有代入感。

1945年他生在浙江南浔,11岁跟着父母搬去上海,本来1964年高中毕业想考大学,结果查出开放性肺结核,不符合报考条件,大学梦一下碎了。

无奈之下,1965年他去了古田中学当英语老师,这一教就是13年。

从带班上课到当团委书记,后来还当选了上海市人大代表,这段日子看着跟学术没关系,其实帮了他不少,后来他研究历史总关注普通人的生计,怕是跟这基层经历有关。

1978年有了转机,当时恢复招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0岁,还不限学历。

葛剑雄再也忍不住了,本来想报北大,可刚结婚不想去外地,最后选了复旦谭其骧教授的历史地理专业。

谭先生是历史地理界的泰斗,说过“历史是戏剧,地理是舞台”,可当时谭先生生病住在华东医院,没法去学校上课,就把课堂设在了医院大厅。

人来人往的大厅多吵啊,葛剑雄就坐在沙发上听谭先生讲《汉书・地理志》,后来才换到附近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工作室。

1980年他成了谭先生的助手,参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修订,还跟侯仁之、史念海这些专家请教,才算真正入了门。

那本地图集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至今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葛剑雄能参与其中,也算是接了学术的“接力棒”。

现在的葛剑雄还是停不下来,2024年底他查航旅纵横,十几年飞了1197次,累计里程21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多。

去年他还做了七八十场公众讲座,在B站跟年轻人聊历史,甚至给《王者荣耀》当学术顾问,就怕大家觉得历史没意思。

有人问他以后有啥目标,他爽快地说“想轻松工作到85岁”,过了一会儿又补了句“再自如活到90岁”,末了还加一句“人活着,不就靠那点精神头嘛”。

我读葛剑雄的书,听他聊历史,最佩服的不是他的学问多深,而是他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得普通人能懂,还能坚持几十年普及历史。

现在好多人对“何以中国”有疑问,对历史有误解,正好需要他这样的学者站出来,用实在的证据、通俗的话把道理说透。

80岁还在为这事奔波,这份坚持,本身就是对“精神头”最好的诠释。

来源:乐娱侃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