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保山锚定教育“三五八”奋斗目标,积极推进“保有优教”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1+X”集团化办学模式:以1所优质校为核心,带动多所新建校、农村校、薄弱村小“抱团发展”。通过“解学位慌、破师资堵、争质量优”三步走策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区
清晨6点20分,保山东城区的晨光里,段围家的“送学日常”今年有了新模样:小女儿段星妍步行5分钟,就能走进保山市实验教育集团博文校区;而多年来,为了送大女儿段星伊去9公里外的集团本部上学,夫妻俩每天都要提前1小时起床查路况、做早餐,遇到雨天或其他情况打车费每月就得几百元。多年来,优质教育资源扎堆少数名校,跨区通勤的奔波、私立学校的高额学费、学区房的沉重压力,曾是保山家长的共同困境。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推进,这份焦虑也变成了“出门即入校、名校在身边”的踏实与安心。
破解困局,关键在“学位供给”精准发力。2021年以来,保山整合403所小规模学校,推进22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新增优质学位3.7万余个;今年9月保山市实验教育集团博文校区揭牌,更成东城片区的一场“及时雨”。“连大宝的数学老师都从本部调来!”段围的话道出“跨区挤名校”成过去、“楼下上好学”成日常的转变。
第二步:破“师资堵” —— 从“师资流动”到“同频提质”
“要把本部的《桃花朵朵开》数学课,带给分校孩子。”在保山市实验教育集团从教10年的刘志华,是“集团化办学”后保山师资流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博文校区17名教师中,13名来自校本部、2名是省级骨干教师——优质师资的“下沉”,让分校从起步就有了“名校基因”。
“集团化的核心,不是简单‘挂牌’,而是让优质资源‘动起来’‘统起来’。” 实验教育集团校长朱丽凭道出关键。集团推行“师资、考评、课程、教研、管理、招生、资源”七统一模式,该集团已推动46名教师跨区交流,结成35对“老带新”师徒。这一举措的支撑,是“县管校聘” 改革的深化,全市累计交流教师3108人(含骨干教师756人、校长175人),80%流向薄弱学校 ,骨干教师成了薄弱校的“强心剂”。
“刚毕业时连备课都摸不着头绪,在集团‘老带新’模式下,跟着名师磨课3个月,学生上课的眼神都亮了。” 青年教师张忠华的成长轨迹,正是师资流动实效的鲜活注脚。通过这套“师资流动 + 教研创新 + 课程共享”的组合拳,打破校际壁垒,让优质教育真正“活”了起来,惠及更多孩子。
第三步:争“质量优” —— 从“补齐短板”到“全域优质”
集团化办学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答好“好不好”的答卷。在隆阳区示范教育集团学府校区,六年级学生陈彦澎刚结束一堂“虚拟太阳系”数字课:“以前老师在黑板上画行星,我总记混轨道;现在用一体机,行星能转动,我们还能亲手调‘行星称重’功能,一下子就懂了!” 这堂课的视频还同步上传至云南省教学云平台,供乡镇学校的同学们共享学习。
这所由保山市职业中学旧址改造的数字校区,投入近600万元,配备33间智能教室、1间专业录播室和 1.6万平方米运动场。放眼全市,教育数字化已实现所有学校接入教育专网、中小学班级配齐教学大屏“两个100%”,此外,高黎贡云平台上线22个功能模块,197件师生数字化成果获国家、省级奖项。
“以前没机会学唱歌,现在我们合唱团拿了市里的奖呢!” 陈彦澎的骄傲,源于校区开设的合唱、足球、编程等23个社团 ,再搭配融入民族舞、武术操的特色课间操,让“五育并举”真正从口号落到了实处。“孩子每天回家都分享课堂趣事,眼里的光越来越亮。” 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保山教育从“唯分数”到 “全面发展”的转变。目前,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社团覆盖率均达100%,内容涵盖学业辅导、兴趣拓展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夯实了“全面发展”的育人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
改革护航:从“政策蓝图”到“民生实景”“集团化是破解教育均衡的关键抓手。”保山学院副教授赵卫民评价,保山的 “三步走”路径,既补上了学位缺口,满足了“有学上”的基本需求,更通过师资流动、质量提升,实现了“上好学”的民生期待。
保山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施学荣介绍,保山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列为重点,通过 “政府统筹 + 部门协作” 推进 144 项改革任务,把家长满意度、学科均衡纳入考核,确保集团校 “统一管理、统一教研、统一考核”。如今,保山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腾冲市、保山一中分别获评“全国协同育人实验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全省推广。
2024年基础教育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记者手记:让每个生命向阳而生从“雨天跨区堵车送学的奔波”到“楼下从容入校的便捷”,从“黑板前被动听讲的局限”到“数字课堂互动探究的鲜活”,从“没机会发展兴趣的遗憾”到“社团展演绽放光彩的自信”—— 保山集团化办学改变的不只是上学的距离,更是教育的内涵厚度与人文温度。
作为全省国家级教育改革实验区落地最多的州市,保山的教育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尊师重教的氛围愈发浓厚。在这里,教育均衡不是文件上的文字,而是校门口熟悉的名师身影、教室里共享的课程、操场上多样的社团;高质量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孩子眼里的光、脸上的笑,是家长卸下择校焦虑后的安心。
当教育回归“让每个生命在适合的土壤里成长”的本真,“保有优教,点亮幸福” 的愿景便有了生动注脚。如今的保山,正朝着“基础教育更高质量、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终身教育更有成效”的目标迈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答卷。
王奎东、彭芮莹、李智、段晓晖、赵谦、杨镕滔
来源:保山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