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沙特萨米·萨拉姆航空公司在国庆宣传视频里的一个细节,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沙军事合作的集中关注——视频中短暂出现了一架歼-20模型,不仅涂着沙特国旗,还标注了中国首批歼-20的服役编号“78272”。
近期,沙特萨米·萨拉姆航空公司在国庆宣传视频里的一个细节,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沙军事合作的集中关注——视频中短暂出现了一架歼-20模型,不仅涂着沙特国旗,还标注了中国首批歼-20的服役编号“78272”。
更值得琢磨的是,视频一经传播,涉歼-20模型的片段就被迅速删除,而这家公司并非普通企业,而是沙特核心国防承包商,长期负责空军军机的维护、升级,和军方关系极为紧密。这些细节凑在一起,很难用“偶然”解释,更像是沙特通过非官方渠道,向外界释放的一次战略试探。
但这一“试探”背后,是沙特近年来在国防领域绕不开的现实困境:一直想从美国采购F-35五代机,却始终被卡在“美国优先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政策里——即便沙特常年和美国签大额军售单,F-35的大门也没真正打开。
美国的“双重标准”很明确:以色列能批量列装F-35,作为中东盟友的沙特却只能拿到性能次一级的装备。
这种技术封锁让沙特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而和巴基斯坦的合作就是关键一步:不久前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还计划注资支持巴方采购歼-35等装备。
这种模式很灵活——既能用资金换得装备的实际使用权(比如通过联合训练接触技术),又能避开直接采购中国装备可能引发的美国不满,相当于为获取五代机找了个“缓冲带”。
面对沙特的需求,中国的合作姿态恰好踩中了其核心诉求。和美国军售总要附带政治条件不同,中国在防务合作中更愿意提供技术转移——这正好契合沙特“2030愿景”里发展本土国防工业的目标。
而且,中沙合作不是只谈军事,双方早就在能源、基建领域深度绑定,比如沙特阿美对华能源出口、中国企业参与沙特新未来城建设,这种“全方位利益共同体”的基础,让军事合作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非孤立的交易。
沙特的这些动作,恰恰戳中了美国的焦虑点。此前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尔在国会作证时就直言,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军事合作“损害美国国家安全”。
这种担忧不是空喊口号:一旦沙特通过巴基斯坦间接获得歼-35,会直接打破以色列在中东的五代机垄断优势;更关键的是,阿联酋等其他海合会国家已经对歼-35表现出兴趣,如果沙特开了头,可能引发“连锁采购”,到时候美国在中东的军事主导权就会被实质性削弱。
现在三方的博弈已经很清晰:沙特一边维持和美国的传统安全合作,一边通过巴基斯坦迂回获取中国技术,想在两大国之间找平衡;美国想靠大额军售稳住沙特,却又不愿放弃对高端武器的垄断,政策始终拧巴;中国则凭借技术性价比和灵活的合作模式,慢慢成为沙特等国的“可靠选项”。
至于未来的走向,大概率会有两种可能:要么沙特继续走“代理人”路线,通过巴基斯坦逐步接触歼-35技术,先形成实际部署能力;要么先从中沙在无人机、防空系统等领域的合作突破,积累足够互信后,再推进高端战机的合作。
但无论哪种路径,有一点已经确定——沙特不想再被美国的军售政策“卡脖子”,寻求防务多元化的决心不会变。而这种变化,不仅会改写中东的军事力量对比,也会让全球军贸市场的格局多了新的变量。
来源:夏有喃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