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印记:河南泌阳市老村名里的老讲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5:08 2

摘要:先说这下碑寺乡。 这名儿起得直白,就是因为早年这儿有三座古刹,叫上碑、中碑、下碑,乡下地方,老百姓取名实在,靠着哪座庙,就叫哪个名。可你细想,有庙的地方,早先必定是人心聚集之处。乡里乡亲的,有个念想,有个寄托,日子过得才踏实。庙宇立在那里,香火传下来,这“下碑

一、老地名,老讲究

先说这下碑寺乡。 这名儿起得直白,就是因为早年这儿有三座古刹,叫上碑、中碑、下碑,乡下地方,老百姓取名实在,靠着哪座庙,就叫哪个名。可你细想,有庙的地方,早先必定是人心聚集之处。乡里乡亲的,有个念想,有个寄托,日子过得才踏实。庙宇立在那里,香火传下来,这“下碑寺”三个字,就不单是个地名了,它藏着老辈人对平安年景的盼头,是扎根在黄土里的那点念心儿。

官庄镇,听起来带点“官”气。 它早先可不叫这个,宋时建村,原叫“兴隆镇”,盼的是买卖兴隆。到了明朝成化二年,也就是1466年,上头一纸文书,改成了“官庄”,还设了个“官庄保”。这名一变,意味就不同了。它记录的是朝廷管理乡里的痕迹,是皇权不下县之后,国家力量在基层的一种体现。“官庄”这名字,像是给这片土地盖了个官印,提醒着人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让咱知道,这方水土的变迁,不光是老百姓自己耕耘生息,也和上头的大政方针、赋税徭役紧紧连着。这名儿,是刻在地方肌理上的一道历史年轮。

再说说古路沟村。 这名儿起得更实在,就因为村里有条老路,年深日久,被车马雨水冲成了一条大沟。可它早先,还有个极风雅的名字,叫“衡门镇”。“衡门”是啥?就是横一根木头当门,指代简陋的屋子。《诗经》里那句“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说的就是这地方。你看看,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唱出了在泌水河边,简居陋食,也能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清康熙年间,这风雅的名字没了,又改回了更直白、更实用的“古路沟”。从“衡门”到“古路沟”,这名儿的变迁,像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骨子里有种不尚虚华、踏实过日子的劲儿。知道诗和远方好,但更懂得脚下的路和身边的沟最实在。这种深入骨髓的务实精神,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马谷田镇的名字,有个说法。 老辈人传,明朝那时候,有个姓马的尼姑,心眼好,把庵堂西边的水田平整出来,给南来北往的行商做个歇脚交易的地方,渐渐成了集市。大家念她的好,把这地方叫“马姑田”,后来叫顺了嘴,成了“马谷田”。你看,一个女人的善举,就能让一方土地记住她几百年。这名字里,没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却满满都是寻常百姓对“与人为善”这种品德的感念。它告诉你,不管啥时候,为乡亲们做点实在事,人们就不会忘了你。这种民间自发记住的好,比史书里的褒奖,更有人情味儿。

二、石头寨里的旧风云

在泌阳县马谷田镇东边的深山里,藏着一座用巨石垒砌的山寨,名叫义和寨。这寨子不简单,它亲眼见过好几朝的风云变幻。

寨子大约在明末清初就立起来了。传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军,晚清的义和团,都曾在这寨子里驻扎过、操练过。这“义和”二字,据说是“尚义焉,贵和焉”,崇尚义气,珍视和睦,是当年建寨的乡绅们办团练、保护乡民的初衷。

到了晚清,世道不太平,土匪横行。乡绅们便倡导捐资,花了十多年功夫,把寨子修得坚固雄伟,寨墙绵延约六公里,宽的地方能有两米多,高能有五六米,寨墙上还留着炮眼和瞭望孔。每逢四乡匪患猖獗,乡亲们就躲进寨子寻求庇护。这冷冰冰的石墙,在那个年月,就是老百姓的活命墙。

时间流转到1936年12月,这深山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共鄂豫边省委在义和寨上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调整了省委和游击队的领导,决定在游击区建立抗日自卫会和农民自卫队。这次会议,为巩固桐柏山区的革命游击根据地,为后来的抗日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寨子里的一块石牌匾,后来在井台上被找到,上面刻着“上谕泌阳,兴隆山义和寨,咸丰岁次庚申冬月旦”。这寨子,从庇护乡民,到成为红色革命的据点,它的每一块石头,都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生存、为正义而不屈不挠的抗争。

三、新风吹遍老村庄

时代在变,村名没变,但村子里的日子和人,却在一天天变着样子。咱们前面提过的关冯村,几年前还是“脏乱差”,大伙儿出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现在,你再去看,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收拾得利利索索,文化广场、小游园也建起来了。村里由干部和党员带头,划分卫生区,每月检查,每季评比,把人居环境整治得妥妥帖帖。村子干净了,人心也亮堂了。

村子光干净还不行,还得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关冯村就靠着发展香菇、蔬菜、葡萄这些特色种植,以及养猪、养牛,村集体经济每年能有二十多万元的进账,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一万多块。河南村也是这样,村里的党支部领着大家发展林果和香菇产业,还建起了现代化物流园区,搞起了直播卖货,把山里的好东西卖到全国去。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五十万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示范性的“明星村”。村容美了,人富裕了,这好日子才算落到了实处。

这好风气,离不开党建引领和文明浸润。Across泌阳的许多村庄,比如阎洼村,就把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写进了村规民约,红白事怎么办,都有细化的标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风气得到了遏制。党员干部带头签承诺书,带头简办婚丧事宜。县里还通过“乡村光荣榜”,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移风易俗好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大家见贤思齐。有的乡镇还搞起了“移风易俗积分兑换”,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都能积分,换点米面油,这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花园街道,甚至还为28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简约又庄重,引领了婚事新办、彩礼减负的新风尚。如今在泌阳,乡风文明建设已然激活了乡村的“一池春水”。

四、山水之间的新气象

泌阳这片土地,本身就很有来头。它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这开天辟地的气魄,似乎也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基因。你看那巍峨的义和寨,不正是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山立寨”、争取安宁的见证吗?

泌阳的地理位置也很有特点,伏牛山和大别山在此交会,淮河和汉水在此分流,荆楚文化和南阳文化也在此交融辉映。这交融的,不仅是山水,也是文化,是气度。西汉时修建的马仁陂水库,灌溉良田万顷,这展现的是古人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的智慧与魄力。而如今,泌阳作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县,菌产品远销海外;这里自主培育的夏南牛,是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制定的“泌阳花菇国家标准”与“夏南牛国家标准”,都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新时代里,继续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

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泌阳的这些老村名,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讲究,依然在影响着今天的生活。那“尚义贵和”的义和寨精神,那“衡门之下”的淡泊与坚韧,那“官庄”所代表的责任与秩序,那“马谷田”所传颂的善良与奉献,以及无数村庄在新时代展现出的奋进与革新,共同构成了泌阳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气质。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