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 年 4 月 24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巨响,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带着东方红一号直冲云霄。它不仅在太空中以 20.009 兆周的频率持续播放《东方红》,让宇宙听见中国声音,还一举事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掌握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直接拉开
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自 1970 年发射升空后,已在太空漂泊 55 年。如今天宫空间站已建成多年,不少人好奇:为啥不把这位 “航天老前辈” 接回家?
1970 年 4 月 24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巨响,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带着东方红一号直冲云霄。它不仅在太空中以 20.009 兆周的频率持续播放《东方红》,让宇宙听见中国声音,还一举事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掌握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直接拉开了中国航天探索宇宙的大幕。
当初设计时,东方红一号的寿命只有 20 天,可它硬是凭借扎实的技术设计超期服役到第 28 天才停止发送信号。即便如此,它也没 “掉链子”,至今仍在太空中稳定运行。
美国空间监测网长期跟踪数据显示,它的轨道高度每年平均下降 1.5 千米,有观点认为按此趋势,它可能在 2026 年左右坠入大气层并销毁。
但也有航天专家结合其轨道倾角 68.44 度的特性分析,由于近地轨道特定区域的大气阻力较弱,且卫星自身 173 公斤的重量能更好抵抗轨道衰减,它或许能在太空再飞行千年之久。
当年研发东方红一号的难度远超想象。1958 年我国启动 “581” 任务时,国际航天技术被严密封锁,美苏几乎不泄露任何核心数据。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沈永奇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昼夜颠倒、反复试验,用 12 年时间啃下了这块 “硬骨头”。
如今它在太空飘了半个多世纪,早已不是一颗普通卫星,而是中国航天人顽强拼搏、自主创新精神的象征,也难怪大家总想把它接回家。
现在中国航天技术今非昔比,天宫空间站都建成了,咋就不能用空间站把东方红一号接回来?别着急,先看看第一个难题 —— 机械臂。
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确实厉害,能完成空间站舱段组装、设备维护等复杂任务,最大承载能力可达 25 吨,应对东方红一号 173 公斤的重量完全没问题,但它的 “本职工作” 里可没 “抓高速卫星” 这一项。
机械臂的设计初衷是在空间站周边低速作业,实际运行速度慢得可怜,空载时每秒才动 0.3 米,满载时更慢,只有 0.02 米 / 秒。而东方红一号在椭圆轨道上飞行,近地点速度能达到每秒 7.8 公里左右,机械臂想追上它,简直像走路追高铁,根本不现实。
有人说,那提前算好轨道,让机械臂在指定位置 “守株待兔” 不行吗?还真不行。高速飞行的卫星自带巨大动能,即便机械臂精准对准,接触瞬间的冲击力也可能超过其结构承受极限,要么抓不住被卫星高速甩飞,要么直接被卫星带着 “跑偏”,搞不好连价值数十亿的机械臂都得损坏,这赔本买卖可不能做。
除了机械臂,轨道问题更头疼。天宫空间站核心舱的轨道倾角是 41.58 度,而东方红一号是 68.4263 度,看似只差 20 多度,可要让两个不同倾角的轨道调整到同一平面,需要通过多次轨道机动实现,不仅对地面测控精度要求极高,还得消耗大量推进剂 。
有测算显示,仅这一项操作消耗的燃料,就相当于天宫空间站半个月的常规用量,甚至会加速发动机老化,缩短空间站整体寿命。
难道就真的没办法接东方红一号回家了?理论上还是有的。比如用专门的 “轨道延寿卫星”,这种卫星自带小型推进系统和灵活机械臂,能自主调整轨道高度和飞行速度,逐步接近东方红一号后精准捕捉。
还有航天工程师提出的 “太空渔网” 方案,用高强度、轻量化的特殊纤维材料制成可展开的网状结构,先把卫星发射到东方红一号附近,再通过远程控制让网张开,将卫星稳稳包裹住,之后借助自身动力把它拖拽到合适轨道。这种方法不仅能用于回收卫星,未来还能推广到太空垃圾清理领域,一举两得。
可问题来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单说研发专用回收设备,就需要组建专项团队,开展至少 3-5 年的技术攻关,前期投入可能超过 10 亿元。后续发射、测控、在轨操作等环节,还得持续追加成本。要是只为了把这颗已失去功能的卫星接回来放进博物馆当纪念,实在不划算。
而且,现在中国航天有更多更重要的任务要做,比如嫦娥六号的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三号的火星探测、天宫空间站的扩展模块建设,还有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发等,这些任务能直接推动航天技术突破,为未来深空探索打基础。
把资源投入到这些领域,比花大代价接回一颗 “退休” 卫星更有实际意义。当然,要是未来有合适的技术测试项目,比如验证深空回收技术时,顺便把东方红一号接回来,既实现技术试验目标,又圆了大家的心愿,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不管东方红一号最终能不能被接回家,它的意义都早已超越了一颗卫星本身。54 年前,它带着中国人的航天梦冲破大气层,让世界第一次清晰听到来自中国的太空声音,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
54 年后,它仍在太空运行,亲眼见证着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部分领跑的巨大跨越。从神舟飞船实现载人航天,到嫦娥探月带回月球土壤,再到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留下中国印记,每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有东方红一号精神的影子。
或许未来某一天,随着轨道衰减,东方红一号会坠入大气层,在高温中化为一道璀璨的光带,但它代表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进步,总有一天,我们能实现更多曾经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或许是载人登月,或许是建立月球基地,或许是探索更远的木星、土星。
而这一切的起点,永远是 1970 年那声划破天际的火箭轰鸣,和那颗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的 “中国星”。#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来源:Hi科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