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感到自己没用了,心里空落落?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字,开启人生第二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04:34 1

摘要:老伴张慧兰总是说他:"你这是怎么了?以前工作那么忙都没见你这样。"陈松华苦笑着摇头,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是觉得整个人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六十三岁的陈松华站在自家阳台上,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

三个月前,他从国企总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原本以为可以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没想到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每天睁开眼,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家里转悠,看电视也看不进去,出门散步也提不起兴致。

老伴张慧兰总是说他:"你这是怎么了?以前工作那么忙都没见你这样。"陈松华苦笑着摇头,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是觉得整个人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陈松华的退休生活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模样。

年轻时,他总是憧憬着退休后的日子,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十多年来,他在机械制造领域摸爬滚打,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总工程师,主导过无数个重要项目,获得过不少荣誉。

同事们都尊敬他,下属们都信任他,他的一个决定往往关系到整个生产线的运行。

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月,公司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领导在台上致辞,说他是公司的技术支柱,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事们纷纷上台发言,回忆与他共事的点点滴滴。那一刻,陈松华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退休的头几天,陈松华确实感到轻松。不用早起上班,不用开会讨论,不用处理各种技术难题。

他可以悠闲地喝茶看报,可以陪老伴逛街买菜,可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这种日子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新鲜感逐渐消失,一种说不出的空虚感开始悄悄袭来。

第二个星期,陈松华开始感到无聊。每天的生活变得单调重复,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电视上网。

他试图找些事情做,整理了书房,修理了家里的小电器,帮老伴做做家务。这些事情确实能打发一些时间,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第三个星期,空虚感变成了焦虑。陈松华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变成了社会的负担。以前在公司,他的话有分量,他的决定能影响生产;现在在家里,连买什么菜都要征求老伴的意见。这种从重要到无关紧要的落差让他难以适应。

老伴张慧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试图鼓励丈夫:"你退休了又不是废了,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啊。"

她建议陈松华学习书法,参加社区活动,去老年大学上课。

陈松华都尝试过,书法练了几天就放弃了,觉得自己没有天赋;社区活动去过几次,总觉得和其他人格格不入;老年大学报了名,上了两节课就不想去了。

儿子陈建军也很担心父亲的状态。他在外地工作,每个星期都会给父亲打电话。

电话里,陈松华总是说自己很好,让儿子不要担心。陈建军却能听出父亲话语中的无奈和失落。

他提议让父亲来自己工作的城市住一段时间,陈松华婉言谢绝了。他不想给儿子添麻烦,更不想承认自己适应不了退休生活。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月,陈松华的情绪越来越低落。他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觉得自己就像一台报废的机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有时候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脑子里一片空白。老伴问他在想什么,他也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张慧兰实在看不下去了,她决定带陈松华去看心理医生。陈松华坚决反对,他觉得自己没病,只是一时适应不了退休生活。两人为此发生了争吵,这在他们四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争吵过后,陈松华更加沉默了,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松华在整理书房时翻出了一本大学时代的哲学书。书已经很旧了,页边还有当年做的笔记。他随手翻了几页,看到了关于王阳明的介绍。王阳明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了解不深。出于无聊,他开始认真阅读起来。

书中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能否将所学付诸实践。

陈松华读着读着,心中隐隐有所触动。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想起自己在技术岗位上的那些年,每一个项目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每一次技术攻关都是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那天晚上,陈松华失眠了。他躺在床上想了很多,想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想起那些成功的项目,想起同事们信任的眼神。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感到空虚,不是因为退休了没事可做,而是因为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工作岗位上,他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让他感到充实和满足。退休后,他虽然有了更多的时间,却失去了实践的平台。

第二天一早,陈松华主动和老伴道歉,承认自己最近的状态确实有问题。张慧兰看到丈夫主动认错,心里既高兴又心疼。她没有责怪陈松华,而是耐心地听他讲述内心的想法。陈松华告诉老伴,他想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张慧兰是个明理的女人,她理解丈夫的困扰。她说:"你这么多年的技术经验,总不能就这样荒废了吧?肯定有地方需要你的专长。"这句话提醒了陈松华,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新派上用场。

陈松华想起了自己的一个老同事李师傅。李师傅比他早退休三年,前段时间听说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技术顾问,干得很开心。他决定给李师傅打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

李师傅听到陈松华的来电很高兴,两人聊了很久。李师傅告诉他,退休后确实会有一段适应期,这很正常。他建议陈松华不要急着给自己定位,可以先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李师傅还提到,现在有很多中小企业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做指导,不一定要全职工作,可以做顾问或者兼职。这种工作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不会太累,是很多退休技术人员的选择。

这个建议让陈松华眼前一亮。他开始关注相关的信息,发现确实有不少企业在招聘退休技术人员。他挑选了几家看起来不错的公司,准备去了解一下情况。

第一家公司是做精密机械加工的,规模不大,但产品质量要求很高。老板是个年轻人,对技术很重视,听说陈松华的经历后很感兴趣。他们聊了很久,谈到了很多技术问题,陈松华发现自己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心中的自信慢慢恢复了。

这家公司正好有一个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涉及到一套进口设备的改造。陈松华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这种设备,但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老板当场就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薪酬虽然不高,但陈松华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能重新发挥自己的专长。

从那家公司出来,陈松华的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他给老伴打电话,兴奋地讲述了今天的经历。张慧兰听了很高兴,她知道丈夫终于找到了方向。

接下来的几天,陈松华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虽然只是兼职顾问,但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丝毫不马虎。他仔细研究了那套进口设备的技术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改造方案。方案得到了公司技术团队的认可,改造后的设备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质量也更加稳定。

这次成功让陈松华重新找回了自信。他意识到,退休并不意味着无用,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平台来发挥自己的价值。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实践也需要知识的指导。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就是宝贵的知识财富,现在找到了实践的机会,自然就能重新焕发活力。

消息很快传开了,陈松华的技术能力得到了业内的认可。陆续有其他企业联系他,希望他能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陈松华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他发现,这种半退休的状态很适合自己,既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又能继续发挥专业特长。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经历,陈松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始深入研究王阳明的思想,发现这位明代哲学家的智慧对现代人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王阳明强调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陈松华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理念。他不再把退休看作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他制定了新的人生规划,除了继续从事技术咨询工作,还准备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比如摄影和园艺。他要用行动来证明,知识和经验在任何年龄都有其价值。

老伴张慧兰看到丈夫的变化,心里非常欣慰。她说:"你现在的状态比刚退休时好多了,整个人都有精神了。"确实,陈松华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不再有那种空虚和无聊的感觉。

有一天,陈松华的儿子陈建军回来看望父母。看到父亲精神焕发的样子,他很惊讶。陈松华告诉儿子自己最近的经历和感悟,陈建军听了很感动。他说:"爸,你现在这个状态让我想起了你年轻时候的样子,充满干劲和热情。"

这句话让陈松华深有感触。他确实找回了年轻时的那种激情,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状态。只要心中有目标,有追求,人生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就在陈松华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退休生活时,一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认知。那天,他正在家中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急促的声音:"请问您是陈松华陈总工吗?我是市技术创新协会的工作人员,有一个紧急情况需要您的帮助。"

原来,市里一家重点企业的核心生产线出现了重大技术故障,多位专家会诊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生产已经停滞三天,损失巨大。有人推荐了陈松华,希望他能参与抢救。

陈松华放下电话,心情五味杂陈。这样的技术难题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有信心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他二话不说,立即收拾好工具包,告诉老伴一声就匆匆出门了。张慧兰看着丈夫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知道,这就是陈松华真正的样子。

到了企业现场,陈松华被眼前的情况震惊了。整条生产线静静地停在那里,几十名技术人员围在关键设备旁边束手无策。车间主任看到陈松华到来,如获救星般迎了上来:"陈总工,您可来了!这台设备从三天前开始就频繁报警,我们换了好几个零部件都不管用,现在连报警信息都看不懂了。"

陈松华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查看报警记录,询问故障发生前后的详细情况。他发现,这台设备的故障表现很奇怪,不像是常见的机械故障或电气故障,更像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他调出设备的控制程序,逐行检查代码,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设备在最近一次升级时,新旧程序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控制逻辑出现混乱。这种故障很隐蔽,表面看起来像是硬件问题,实际上是软件问题。陈松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快速定位了故障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修复过程比预想的要复杂一些,需要重新编写部分控制程序。陈松华虽然对编程不是特别精通,但他的逻辑思维很清晰,能够准确描述修改需求。他和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密切配合,经过六个小时的连续作战,终于让设备重新正常运行。

当生产线重新启动的那一刻,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企业负责人激动地握着陈松华的手说:"陈总工,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这次故障如果再拖下去,我们的损失就不是金钱能衡量的了。"陈松华淡淡一笑:"这都是应该做的,技术人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这次经历让陈松华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的理解。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识和行动本来就是一体的,不能分离。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退休并不意味着这些知识失去了用武之地,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实践机会。

从企业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张慧兰还在等他,关切地问:"怎么样?问题解决了吗?"陈松华点点头,详细讲述了今天的经历。张慧兰听了很自豪:"我就知道,你的本事不会因为退休就消失的。"

这次成功处理技术故障的经历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退休技术人员这个群体,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所在。市技术创新协会专门成立了"技术顾问团",邀请像陈松华这样的退休专家加入,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陈松华欣然接受了邀请,成为顾问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发现,这个平台不仅能让自己继续发挥专业特长,还能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交流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一次顾问团的聚会上,他遇到了退休教授刘文博,两人就王阳明的思想展开了深入讨论。

刘文博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对王阳明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诣。他告诉陈松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代社会很多人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空虚,往往是因为知与行的分离,要么是有知识却不实践,要么是盲目行动缺乏思考。

这番话让陈松华深受启发。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王阳明的著作,不仅仅是《传习录》,还有《王阳明全集》等。他发现,这位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提出的很多观点,对解决现代人的困惑都很有帮助。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的本性,关键是要通过实践来发现和实现它。陈松华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发现自己之所以在工作中感到充实,正是因为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创造的过程就是"致良知"的体现。

退休后感到空虚,本质上是因为失去了实现良知的途径。现在重新找到了发挥专业特长的平台,自然就恢复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

陈松华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除了参与技术顾问工作,他还主动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他发现,社区里有不少年轻人对机械制造感兴趣,但缺乏实际的指导。他主动联系社区,提出开设技术科普讲座的建议。

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他们安排陈松华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设了"机械制造知识讲堂",每个月举办两次。陈松华精心准备每一次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讲座很受欢迎,不仅年轻人爱听,连一些中老年人也成了忠实听众。

在准备讲座的过程中,陈松华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王阳明说过:"教学相长",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这种双向的互动让他感到特别有意义。

有一次,一个听讲座的大学生问他:"陈师傅,您都退休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给我们讲课?"陈松华想了想说:"知识是用来分享的,经验是用来传承的。我这一辈子学到的东西,如果只是放在那里不用,那就太可惜了。能够帮助年轻人成长,我觉得这比什么都有价值。"

这句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退休的意义,不再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把它当作新的开始。陈松华的故事在社区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开始寻找发挥自己专长的机会。

张慧兰看到丈夫现在的状态,心里非常满意。她说:"你现在比刚退休时忙多了,但精神状态比那时候好太多了。"确实,陈松华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不再有空虚和无聊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人生的新意义。

在一次技术顾问团的年会上,陈松华被评为"最佳技术顾问"。组织者要求他分享成功经验,陈松华没有谈技术,而是谈了自己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他说:"技术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追求。王阳明告诉我们,知识和行动要统一,理论和实践要结合。退休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只要我们还有知识可以传授,还有经验可以分享,就永远不会失去价值。"

这番话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很多退休专家表示,陈松华的经历给了他们很大启发,让他们重新认识了退休生活的意义。

随着名气的扩大,陈松华收到了更多的邀请。有企业请他做长期技术顾问,有学校请他做客座教授,有媒体请他分享人生感悟。陈松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接受一些邀请。他的原则很简单:能够发挥专业特长,能够帮助别人成长,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事情,他都愿意尝试。

在一次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陈松华:"您觉得什么是成功的退休生活?"陈松华回答:"成功的退休生活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无论什么年龄,都要让自己的知识和行动保持统一,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这期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退休人员打电话到电视台,表示陈松华的话给了他们很大启发。社会上也开始关注退休人员的精神需求,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寄托和价值实现。

陈松华的故事还被写进了一本关于退休生活的书里。作者在书中写道:"陈松华的经历告诉我们,退休不是人生的句号,而是人生的逗号。只要心中有目标,有追求,人生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现代退休人员指明了方向: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陈松华退休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来,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迷茫空虚,到现在的充实满足,这个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陈松华深深体会到,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而实践也需要知识的指导。退休人员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依然有价值,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实践平台。

现在的陈松华每天都过得很忙碌,但这种忙碌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他不再为退休而焦虑,不再因为无所事事而空虚。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二春,也为其他退休人员树立了榜样。

有人问陈松华,如果重新选择,他还会退休吗?陈松华笑着回答:"退休是必然的,但退休后的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我选择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这不仅让我感到快乐,也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陈松华的老同事们看到他现在的状态,都很羡慕。有的人说:"老陈,你这个退休生活过得比上班时还充实。"陈松华总是这样回答:"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白白浪费了。"

在陈松华的影响下,他的一些老同事也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有的人加入了技术顾问团,有的人开始从事志愿服务,有的人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他们发现,退休后的生活其实可以很精彩,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

陈松华的故事告诉我们,退休后的空虚感是可以克服的,关键在于重新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退休人员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依然宝贵,完全可以通过新的方式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无论年龄多大,只要心中有目标有追求,人生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真正的退休不是停止工作,而是开始新的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元宇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