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数据、模型和算法,AI对资本、能源、算力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全球各大科技企业正在取长补短, 对AI技术的更新迭代全力以赴,并寻求商业上的合纵连横。
2025科创要闻No.40(9月29日-10月5日)
本期要闻轮值人 龙洁
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持续加速。
AI驱动时代,什么在驱动AI?
除了数据、模型和算法,AI对资本、能源、算力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全球各大科技企业正在取长补短, 对AI技术的更新迭代全力以赴,并寻求商业上的合纵连横。
“国产模型+国产芯片”加速适配
9月29日,DeepSeek-V3.2-Exp正式发布并开源,这是一个实验性(Experimental)版本,在V3.1-Terminus的基础上引入了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一种稀疏注意力机制),针对长文本的训练和推理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优化和验证。
新版本的输入价格由0.5元/百万token降至0.2元(缓存命中)、由4元/百万token降至2元(缓存未命中);输出价格则从12元/百万token降至3元。
除了英伟达CUDA版本,DeepSeek还开源了TileLang版本。TileLang是一门专为AI和高性能计算设计的国产编程语言,旨在降低在GPU和NPU等硬件上开发高性能算子的门槛。
9月30日,智谱官宣GLM-4.6在寒武纪国产芯片实现FP8+Int4混合量化部署,为首套投产的该模式芯片一体方案,其基于vLLM框架,还可在摩尔线程新一代GPU原生FP8精度稳定运行。
DeepSeek-V3.2模型的发布与国产芯片的“Day 0适配”(通常指在某个新系统、新平台、新设备或新功能正式发布的第一天[Day 0]就完成适配工作),智谱GLM-4.6模型与国产芯片的深度融合,国产GPU具备与大模型协同迭代,国产AI生态可能正从“可用”向“好用”演进。
国产GPU/NPU第一次与前沿大模型同步迭代、共同定义性能标尺,价格战、工具链、软硬协同三线并进,把“国产替代”的故事讲出了“国产领先”的底气。
三星电子、SK海士力加入“星际之门”项目
10月1日,OpenAI宣布与三星电子、SK海力士建立合作关系,为“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提供芯片及其他解决方案。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计划扩大先进内存芯片的生产规模,目标是每月生产90万片DRAM晶圆。
当天,OpenAI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探索在韩国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其中包括与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MSIT)签署的谅解备忘录(MoU),旨在评估在首尔都市圈以外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机会。
OpenAI称,这些合作将专注于增加下一代人工智能所必需的先进存储芯片供应,扩大韩国的数据中心容量,使三星和SK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主要贡献者,并支持韩国成为全球三大人工智能国家之一的雄心。
2025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未来四年将对“星际之门”项目投资5000亿美元,扩大芯片供应是其核心目标之一。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是全球头部存储芯片制造商,加入“星际之门”将加快两家企业的芯片制造节奏,推动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除了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星际之门”从2025年5月开始了全球扩张,从阿联酋、挪威、英国扩到了韩国。
日立与OpenAI、富士通与英伟达合作构建AI基础设施
AI基础设施是兴奋剂。在日本,10月2日日立与OpenAI宣布合作在全球多个市场构建先进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当天日立的股价上涨近10个百分点。
10月3日,富士通宣布与英伟达达成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集成式AI智能体和高性能基础设施,加速AI应用普及,推动产业转型。
双方将重点联合开发并交付专为医疗、制造、机器人等行业定制的AI代理平台,同时构建通过NVIDIA NVLink Fusion技术无缝集成FUJITSU-MONAKA CPU系列与NVIDIA GPU的AI计算基础设施。该集成平台和计算架构将依托持续学习进化的AI智能体加速工业革命进程,构建跨行业、自进化的全栈式AI基础设施,突破通用计算系统的局限性。
诚如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所说,“AI产业革命已然开启,我们必须构建支撑这场革命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日本还是全球。”
人工智能
01 OpenAI发布社交应用Sora
9月30日,OpenAI发布一款独立的社交应用Sora,它由视频音频生成模型Sora 2提供支持,用户可制作并与朋友分享AI生成的视频。目前,这款应用仅发布在苹果的iOS平台。
OpenAI称2024年12月发布的初代Sora为视频领域的GPT-1时刻,用户可以根据文本提示生成短片;Sora 2则可能迎来GPT-3.5级别的突破性时刻,在物理准确性、逼真度和可控性方面均超越前代系统,并支持对话与音效同步。用户可以在新应用下观看他人制作的视频,可以创作角色、混搭他人创作的角色、通过可定制的Sora信息流发现新视频,并通过客串功能将自己或朋友融入其中。
• 点评:OpenAI 推出 iOS 端独立社交应用 “Sora”,以 Sora 2 模型赋能 AI 视频生成、虚拟形象植入及社交分享,在拓展 AI 生成内容应用场景的同时,正式入局社交媒体领域,与 Meta、X 等平台形成直接竞争。(罗仙仙)
生物医药
01 世界首例通用O型肾脏人体移植试验
10 月 3 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涂润、林涛、卢晓风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克勤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Enzyme-converted O kidneys allow ABO-incompatible transplantation without hyperacute rejection in a human decedent model,报告他们将来自人类捐赠者的肾脏的血型进行了转换,构建了O型肾脏,并首次将其移植到了人类患者体内,证实了这种 O 型器官不会引起 ABO 血型不相容,也不会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这是一项跨度六年的研究。2019年6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Microbiology 发表论文An enzymatic pathway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that converts A to universal O type blood,报告他们在人类肠道细菌中发现FpGalNAc deacetylase和 FpGalactosaminidase,这两种酶能够在极低浓度下从红细胞表面清除A抗原和B抗原,从而将其转化为O型。
2022年2月,该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论文Ex vivo enzymatic treatment converts blood type A donor lungs into universal blood type lungs,进一步证实这种血型转化能够构建出通用的O型器官,并成功将一个A型肺转换为O型肺,但其并未被移植到体内。
• 点评:这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突破,有望扩大ABO血型不相容的器官移植范围,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李一跞)
02 揭示衰老新机制,并提出抗衰老新策略
9月29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良渚实验室欧阳宏伟教授团队在Nature Aging 发表论文Elastin-derived extracellular matrix fragments drive aging through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首次揭示了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片段作为血液循环中的衰老驱动因素,进而提出了一种靶向特定弹性蛋白片段信号的衰老干预策略。
研究团队发现,血清中的弹性蛋白(ELN)、透明质酸(HA)和纤维连接蛋白(FN)降解产生的片段的含量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其中,弹性蛋白的降解片段在小鼠中表现出最强的缩短寿命的作用,并且在人类队列(n=1068)中与各种衰老指标呈正相关。从机制上来说,弹性蛋白降解片段中的VGVAPG寡肽(E-motif)通过弹性蛋白受体复合物的成分 NEU1 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引发炎症反应。而在治疗方面,研究团队向野生型自然衰老小鼠持续注射 NEU1 抑制剂,结果显示,其能将这些小鼠的寿命延长多达 17%,还能缓解野生型小鼠、免疫人源化小鼠和猪的衰老相关表型。
• 点评:该研究以“ECM降解片段-先天免疫”轴为核心,首次将循环中的弹性蛋白衍生寡肽VGVAPG确立为可量化、可干预的衰老驱动因子,并通过NEU1依赖性信号解释其促炎机制;在野生鼠、人源化鼠及大动物模型中验证,为衰老生物的标志物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可直接转化的临床前证据。(龙洁)
03 RAEFISH全基因组空间转录组技术发布
10 月 1 日,耶鲁大学王思远团队在Cell 发表论文Sequencing-free whole-genome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at single-molecule resolution,报告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图像的空间转录组学新方法RAEFISH(Reverse-padlock Amplicon Encod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具有全基因组覆盖范围(小鼠 22000 个基因,人类 23000 个基因)和完整组织中的单分子分辨率(精确定位单个 RNA 分子在细胞内的位置),从而解决了现有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普遍存在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转录组覆盖率和空间分辨率只能二选一)。
• 点评:它把转录组拍成“单分子级卫星地图”,让每条 RNA 在原生组织里像星星一样被实时定位,第一次把“全基因”和“纳米坐标”同时装进一张显微照片,相当于给细胞装了 GPS,视觉冲击力和科学想象力都拉满;而 mMPS 是“幕后工厂”,能把 DNA 合成成本打下来,革命性虽强,但少了“一眼看穿生命全景”的浪漫。(龙洁)
能源
01 德国发布《聚变行动计划》
10月1日,德国联邦研究、技术和航天部(BMFTR)发布《聚变行动计划》(Deutschland auf dem Weg zum Fusionskraftwerk),志在为德国建造全球第一个聚变反应堆。
政府承诺在本立法期内(至2029年)提供超过20亿欧元的专项资金,其中约17亿欧元通过“Fusion 2040”等计划投入研发和生态建设,另外7.55亿欧元来自基础设施特别基金,用于建设激光设施和关键技术示范堆。
联邦政府将推动建立一个由科学界和工商界组成的融合生态系统,支持知识从研究领域向企业的转移,使企业能够在融合发电厂的发展道路上发挥领导作用,并将推动在德国全面建立融合发电厂的价值链。
• 点评:面对能源供应的挑战,德国把一份基础研究层面的科学愿景,变成了一份充满战略雄心、明确时间表和巨额资金承诺的国家产业宣言。在磁约束核聚变方面,德国已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仿星器装置Wendelstein 7-X,在这份行动计划中也不忘填补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和技术突破,双线推进,力争上游。(李一跞)
02 Century实现每分钟12次等离子体放电
9月30日,美国商业聚变初创公司Zap Energy宣布其核聚变工程测试平台Century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可稳定地以0.2Hz的频率(即每5秒1次)完成等离子体放电,单次放电电流最高达500kA(强度约为自然闪电的20倍),持续平均功率也实现了近20倍的提升。
此次突破解决了Z箍缩核聚变技术的两大关键工程问题:通过重复脉冲功率系统的优化,将放电间隔从2024年的10秒缩短至5秒,满足商用电厂对 “高频次能量输出” 的需求;通过液态金属热传输系统的稳定运行,证明该技术可实现“持续的热能回收”,为后续能量转化为电能或工业热能奠定基础。
• 点评:这一技术突破,为开发商用聚变电站迈出了重要一步。各国政府、核聚变企业摩拳擦掌,谁将发出核聚变第一度电?(李一跞)
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