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甥女生日那天,我们一家人齐聚姐姐家,大伙儿在饭桌前闹腾得跟过年似的。当了舅舅这么多年,热闹场面见得不少,不过这样一家人凑一起,每次都让我觉得,这比啥都值钱。平时你说吃啥高级餐厅、点外卖,味道虽然不错,但那种气氛,是在家里才有的,外头地道饭馆都比不了。
外甥女生日那天,我们一家人齐聚姐姐家,大伙儿在饭桌前闹腾得跟过年似的。当了舅舅这么多年,热闹场面见得不少,不过这样一家人凑一起,每次都让我觉得,这比啥都值钱。平时你说吃啥高级餐厅、点外卖,味道虽然不错,但那种气氛,是在家里才有的,外头地道饭馆都比不了。
这次,老妈提前两天就在群里下达指令,要求我和弟弟这几天别出去旅游,必须到场。我没敢打马虎眼,还专门带着女儿和儿子奔超市挑礼物。孩子们可积极了,小姑娘选了自己喜欢的发夹和手工拼图,小小子则选了卡通玩具。他俩都懂事,说是要让妹妹开心。作为舅舅,礼物当然马虎不得,我也专挑了一样新鲜的玩具。弟弟那边也不落下,弟媳妇买的衣服是新款,还塞了个红包。现在小孩收个红包,笑得跟中了彩票差不多。
别看彼此离得近,每次聚会,大家还是格外隆重。最辛苦的数我姐姐,那天她在厨房呆了半天,硬是做出好几道“大手笔”:大闸蟹端上桌,苏子蟹、蛏子、昂公鱼烧豆腐、鲜河虾,还有炖羊肉和羊排,整整一桌子,摆得满满当当。我们都说她厨艺一年比一年高,随便动动锅铲,场面都是“人间烟火”的代表。吃的时候,气氛更热烈,你夹我递,笑声不断。吃饭这事儿,谁先饱了谁都舍不得离桌,总得你一句我一句,把平时存的“段子”都翻出来,家里那点糗事也一股脑地爆了出来,孩子们在一旁听个乐呵。
我们三兄妹都在一个城市,父母也在这边,说实话,这算运气好。不用担心谁生病了找不到人管,不用为了谁家有事东奔西跑。平日里谁家忙不过来,带带孩子,搭把手,都随叫随到。家庭聚餐已经成了习惯。有人请客,无论谁买单,大家都乐意。一家人扎堆吃饭,这劲头,是在普通餐馆体会不到的温馨感。
说到老妈,典型的中国老人,什么都不图,只希望子女围在身边。过去她也说过,钱再多,不如孩子在眼前。你看有些家庭,老人是留在农村,子女城里上班,过年过节才点个红包或者视频。老人是真不在意多少钱,更在乎的是那份关心,谁能烧碗热汤,添身衣服,比啥都实在。有事了家里就在身边,有个头疼脑热,孩子们能赶紧送医院。咱们和老人住的近,平日里多磨磨嘴皮子、多一道菜,感情就有了生活的温度。
孩子们也是,平时见得多,表兄妹之间关系就稳固,不会成了“朋友圈点赞之交”。你看我姐夫,他有个姐姐在新疆乌鲁木齐,分隔两地,别说一起吃饭了,连视频都成了“规定动作”。一年到头,聚一次跟小型团圆会似的,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陪伴和关心,还是得身体力行。亲戚之间,只有聚得多,感情才不容易冷淡。
其实说白了,聚餐不是只为喂饱肚子,更多的是联络感情。饭桌上没人计较吃了几筷子,谁多谁少,全都是家长里短,唠唠嗑、说说近况。老人觉得是陪伴,孩子觉得是快乐,大人也能趁机吐槽工作,甩甩生活的枯燥,大家在笑声里,把日子过成了一锅“杂烩汤”,啥滋味都能品上一口。
有时候我也想,如果我们分隔两地,平时顶多视频,遇到大事还得请假赶回老家,那种距离,怎么都替代不了真正的生活。老人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在身边,哪怕吵吵闹闹,热热闹闹也是福气。孩子也是,一家人一起吃饭,耳濡目染,学会关心长辈,学会感受人情世故,比课本上教得深刻得多。吃饭的时候你看,每个孩子都抢着给长辈夹菜,就怕落了谁。这些细节,都是感情的积累。
家庭聚餐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每次节假日,父母得了点小病,三兄妹轮流带医院,分担压力,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扛大梁”。谁家孩子生病了,也没人缺席,都是群里一问,大伙立马安排。逢年过节,兄弟姐妹各自带点自家特色菜,摆桌子放碗筷,饭拿出来就开吃,省去了餐馆排队和计较,更多是家里土生土长的味道。老人最爱这份热闹,就算饭菜只剩骨头和汤底,他们都舍不得离场。
这些聚会的场面,其实也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默契。平时工作忙,难得几次休息,却都愿意把时间留给家人。你说这样是不是有点“高攀不起”,但大家都觉得,这才是踏实的生活。谁家有孩子要接送,牵扯到谁,大家都能搭伙。其实这些习惯,在外人眼里也许不值一提,但对我们来说,每一个细节都是过日子的底气。
当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这样。有人在外地工作,父母留在老家,虽说条件改善了,但和家人的距离始终差了口气。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得劲,有时候一场小病都能操碎心。逢年过节一家人见上一面,话没说几句就要各奔东西。这种感觉就像是电影里临时组的剧组,凑热闹一阵,散场了就各忙各的。比不上我们这样,饭桌上一喊,谁都能准时到场。
中国人讲究团圆,特别是家有老人和孩子,一大家子坐在一起,三代同堂,其实才是日子里最大的满足。我们不是为了攀比、不是为了走场面,就是单纯一顿饭,把鸡鸭鱼肉端上来,谁吃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坐在一起,这氛围就像过节,谁都能寻到一点家的归属感。老人最看重的也是这份情谊,孩子们在席间学会孝敬,兄弟姐妹之间没啥隔阂。这种感觉,说实话,比工资涨了还让人觉得“值”。
再看孩子们,聚得多了,他们的关系自然牢靠,表兄妹之间不至于见面尴尬成陌生人。大人们平时也能互相照应,谁家有麻烦,帮把手不费事。老人年纪大了,有我们在身边,生点小病也不至于上火。平时聚会,不光吃饭,偶尔家里有点小事,比如修家电、搬东西,兄弟姐妹们联手解决,比找外头师傅省心也省钱。
有时候看外人一家过年才聚一次,情感就像新年糖,甜是甜,但过完节就保存不住。相比之下,我们这种常年扎堆的生活,更像是老火靓汤,越炖越香。老人有了安全感,孩子不容易“养废”,兄弟姐妹感情厚实,家庭凝聚力自然强。
有人说,现在社会节奏太快,连亲戚都成了“电话里的陌生人”。我倒觉得,如果有聚餐的习惯,就很难变得冷漠。你想啊,一顿饭时间,再多的话题都能聊出来,再多心事也能说开。老人希望的,也不过是看到儿女在身边,孩子则学到关心和责任。家庭聚餐让这些成了日常,哪怕是“鸡毛蒜皮”的事儿,也能变成凝聚力。
当然,家常聚餐也有小冲突,偶尔谁家孩子淘气,饭桌上也会有点小争执。可是,打闹两句都能过去,谁都不会旧事重提。这种气氛正好,家人之间没必要装腔作势,怎么舒服怎么来。偶尔吃剩了有人打包,别人还会开玩笑说:“你这是为人处事也是顶呱呱。”这些细节,正是家庭的真实写照。
偶尔聚餐,也能帮忙解决点实事。前阵子弟弟家水管坏了,一家人凑过去,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比叫维修队还靠谱。家里有老人心情不好,聚会的时候大家能劝劝,聊聊家常。一顿饭下来,烦心事也少了一大半。家庭里有了这些联络,事情就不容易搁浅。
家里有这样团结,平时谁家遇点难事也不怕。比如碰上孩子考试压力大,兄弟姐妹帮忙辅导,有人出题有人讲解,比课外辅导班还有效。老人身体不好,大家轮流照料,分担压力,谁也不是“甩手掌柜”。这些事儿都不是一个人能干的,需要家庭的力量。
所以,我们这家子聚餐,远不是吃吃喝喝这么简单。饭桌是个小世界,老人得到关爱,孩子学会关心,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稳固。谁有难事,大家一起商量解决;谁有喜事,也能结伴庆祝。有了这样的生活,日子才踏实。家庭不只是血缘,还是情感的纽带,一顿饭吃下来,什么烦恼都能化解。就像我们常说,家里有事一起上,欢喜一起分享。
其实日子最有味道的部分,就是这些琐碎小事连起来,点点滴滴都藏着温情。一顿饭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每次聚餐都像在给生活添柴加火,锅里热气腾腾,心里也暖烘烘。聚得多了,感情才能“慢工出细活”,生活也就越过越有滋味。家里的烟火气,才是让人最安心的底色。
最后,家庭的温暖,全藏在饭桌上的一笑一语里。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元宇sW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