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经接待过一对情侣咨询。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后,矛盾渐显。一次争吵时,女生激动表达想法,男生却突然沉默,无论女生怎么说,他都像一堵墙,不回应、不解释。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女生觉得自己像在对空气说话,最终提出分手。男生后来找到我,说自己不想这样,可每次争吵,心里
我曾经接待过一对情侣咨询。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后,矛盾渐显。一次争吵时,女生激动表达想法,男生却突然沉默,无论女生怎么说,他都像一堵墙,不回应、不解释。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女生觉得自己像在对空气说话,最终提出分手。男生后来找到我,说自己不想这样,可每次争吵,心里就像有个开关被触发,只能沉默。其实这是回避型依恋在作祟,而自我否定就是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这对情侣的经历能看出,回避型依恋者的自我否定对亲密关系影响很大。那这种自我否定是怎么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它形成的几个阶段。
童年期:原生家庭的忽视
在童年,有些孩子的情感需求常被父母忽视。孩子拿着满分试卷开心回家,期待夸奖,父母却淡淡地说“别骄傲,没啥可高兴的”;孩子受委屈哭着回家求安慰,父母不耐烦地说“这点小事就哭,没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不值得被爱”的认知,自我否定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
童年的经历就像地基,会影响孩子之后的成长。到了青春期,孩子在社交中又会遇到新情况,进一步强化这种自我否定。
青春期:校园社交的挫折
青春期,孩子的社交更重要了。如果遭遇社交挫折,像被同学孤立、排挤,自我否定会进一步强化。我有个咨询者,初中时因性格内向被同学故意孤立,班级活动大家都把他排除在外,他尝试融入却换来更多嘲笑。从那以后,他坚信“独立才能安全”,不再主动和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
青春期的这些经历,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印记。当他们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时,这些印记就会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
成年期:亲密关系的回避
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自我否定会以“预判伤害先撤退”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就像前面那对情侣,男生争吵时沉默,是怕继续交流受伤害,提前关闭情感通道。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朋友想和回避型依恋者亲近,邀请他出去玩,他可能会刻意疏远、找借口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份友谊,靠太近还是会受伤。
了解了自我否定的形成过程,我们就能明白它对回避型依恋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保护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自我否定对回避型依恋者来说,像是一层保护壳。面对可能的伤害,躲起来能暂时免受痛苦,就像蜗牛缩进壳里。但这层保护壳也是关系枷锁,阻碍他们与他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总自我否定,他们不敢敞开心扉、表达真实感受,关系越来越疏远。
既然自我否定有这么大的负面影响,那回避型依恋者该怎么突破这种循环呢?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几个生活化的练习方法。
情绪日记法
每天晚上花点时间,把当天的情绪和感受写下来。比如记录和别人交流时,什么时候不舒服、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通过写日记,能更好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学会正视自己的感受。
情绪日记法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克服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渐进暴露练习
从一些小的社交场景开始,逐渐增加与他人的接触。先和熟悉的朋友多聊聊天,再尝试参加小型聚会。每次设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再慢慢提高难度,在安全范围内克服恐惧。
积极自我暗示
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像“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有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别扭,但坚持一段时间,心态会慢慢变化。
寻求他人支持
告诉身边信任的人自己的情况,让他们在自己出现回避行为时提醒自己。比如想刻意疏远朋友时,朋友能及时拉自己一把,让自己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必要。
这些方法能帮助回避型依恋者突破自我否定的循环。而对于他们的伴侣和亲友来说,也需要知道一些相处的建议。
对于回避型依恋者的伴侣和亲友,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理解。不要强迫他们马上改变,在日常相处中,用温暖和爱慢慢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当他们出现回避行为时,不要指责,温柔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你一直在身边支持他们。
选择图片插入第一段的末尾。图片呈现了一对相拥的男女在外界压力下的场景,与正文中情侣在亲密关系中面临外界(如矛盾、自我否定等)压力相契合,能辅助说明情侣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符合匹配规则。来源:咏儿情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