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家丁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画家在包括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上海市青浦博物馆和上海市文史馆等在内的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举办过大型个人画展,并在美、
画家丁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画家在包括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上海市青浦博物馆和上海市文史馆等在内的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举办过大型个人画展,并在美、澳、日等国进行过艺术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文化机构与藏家收藏。
◆ 绘法自然
文|丁融
从“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家国情怀到“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乐景写哀;从“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鸲”的麦芒初发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丰收景象,在中国人的内心中,自然物象向来都是寄托情怀的归属所在。而中国文人,又通过他们的艺术性表达,赋予了这些物象无限的人文与精神内涵。
白露为霜 2025 宣纸设色 51×51cm 丁 融
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宗教、哲学与文学的巨大影响。画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消化与吸收、反思与变革等,最终会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我们自古就重视教育的全面性,包括“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的六艺自周朝起成为了培养君子的必修课。到了唐代,在科举考试中,书法被列为重要科目或作为任用的先决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文人”、“画家”、“诗人”等文化身份的区分,向来不是那么明显的。
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同时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身份,并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比如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苏轼等,一般人可能只知道王维作为诗人的大名,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绘画大师,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在苏轼一代文豪光环的背后,他也是一位重要的书法家与画家。从历史层面回溯,中国的绘画向来都主要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宗教思想与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下发展与演化的。
风之形|2024之三 宣纸设色 51×51cm 丁 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绘画创作、个人风格的形成,乃至个人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在受到外在与内在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之中,逐渐固定下来、并能稳定保持一段时间进行主动性艺术呈现的过程。其中,影响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的外在因素涉及面甚广。在宏观层面,大到一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在微观层面,小至偶然接触的一个人、一个场景都可能会决定性地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形成。
比如在1907年,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在朋友法国艺术家安德烈·德朗的劝说下参观巴黎人类学博物馆。正是在这次参观中,青年时代的毕加索被非洲的原始木雕深深吸引,此后其很多代表性作品都明显受到了非洲木雕造型艺术的影响。他自己也承认:“摆在我画室的非洲雕刻对我的事业来说比模特儿所起的作用更大。”而就内在性因素而言,情况则相对复杂。内在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个人性格层面。个人性格受到先天基因遗传和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两者对于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影响因人而异,是不确定且不可被量化评估的。现实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在社会人格层面的性格特殊性,常常导致了其在艺术创造领域鲜明的个人风格。
隐于野|2021之二 宣纸设色 181×122cm 丁融
成长于中国文化语境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中国文学的丰富精神内涵还是传统中国绘画的美学意境,早已深深植入我的内心深处,并促成了我在绘画创作时潜意识下不自觉的表达。而自青年期开始接触的现当代西方艺术,相较东方艺术更为外向与直接、丰富与个性化的视觉表达,无疑更符合年轻人对于释放自我情绪与张扬自我个性的心理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多元化文化艺术语境下,我的个人艺术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应该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果。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仍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深的感情。
三生万物 2021 宣纸设色 181×122cm 丁融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概括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自然观。“人法地”即人是取法于大地的,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地,大地承载万物。对于大地的自然馈赠,古人无论就其生成之“道”,还是造物本身,都有着无限的敬意与感情。以下略举例《诗经》中关于植物的名句可见一斑: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麦)芃芃稻苗,阴雨膏之。(稻)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竹)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萱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葫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 《诗经》三百多首诗歌,有近一半作品描绘了植物。
这些诗句中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与审美境界,让后世的中国绘画对于文学性层面产生了高度重视无疑具有深远且持续的影响。我长期游走野外,常常被自然状态中的各种植物的美好所吸引。每当如穿越时空般身处那些古风古意的时刻,去追随先人寄情天地万物间的理想并加以表达的信念总是愈加坚实。中国古典文化的厚重底蕴沉浸下萌生的对于植物的特别关注,伴生的是我对于自然更多的感悟和取法自然的绘画信念。“人法地”,绘法自然。古老的东方智慧光芒下关于植物的中国色彩将长久地熠熠生辉。
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全国巡展
为了弘扬推广祖国中医药文化,以艺术的形式更好地拉近观众与本草药用植物的距离,增进大众对于祖国中医药的认知与兴趣,画家丁融先生耗时十余年创作了近百幅关于本草药用植物的绘画作品并于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机构举行公益性巡回展览。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全国巡展的前三场展览已经在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常熟中医药博物馆和浙江中医药博物馆举办完成,日前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全国巡展第四站正在陕西铜川药王山博物馆进行中。
承药王精神 绘百草芳华
-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展
2025年8月15日至10月10日
药王山博物馆(孙思邈纪念馆)
花药馨香 百草入画
- 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展
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5月16日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瑶草青琳琅 丹青绘药韵
-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展
2024年11月26日-12月21日
常熟中医药博物馆
药韵丹青 艺蕴自然
- 丁融本草绘画作品展
2024年9月19日-11月18日
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
众家评说丁融
邵大箴(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丁融抒怀,辋川卉境;
天地灵气,浑然一体。
风再起 宣纸设色 50×50cm 丁 融
徐建融(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丁融作花卉,不囿于牡丹、梅、兰、菊等名花,而是另辟蹊径,择无名野花、田埂麦穗、山地野姜等。这和他崇尚的禅意不无关系。禅是心悟,脱离迷乱;画是灵芽,以俗生雅。是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归去来兮、澹然自居精神的进一步表达。我们说在每一个文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辋川,一座心灵的园林。王维诗中的意境,正是画家所求。
丁融的纸本花卉虽是静态图,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赋予了诗意。这一花一草灵动的诗意,和他充分理解和运用中国古代婉约词和花间词的内涵不无关系。婉约词含蓄蕴藉、花间词迷离幽深,所谓“诗情画意”,有了诗情,便有了画意。由感而发,由情而起。“梦行云”、“醉花阴”、“满庭芳”等等,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人世情境、人生哲理,足能以情动人,道尽人间万象。丁融正是吸收了从两者生发而出的浩如烟海的精神随想,使其笔下的花卉,仿若神韵游动,能感人间之情,会择高远之境,方显清丽之态。所以观丁融的花卉,好似都静静盛放于水流潺湲,波纹旋转的辋川。烟雨平生,怡然自得;孤芳一隅、独善其身。
丁融在创作时,也受到了宋人折枝花卉的极大启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不写全株,只画数枝的意味,错落疏简、弥觉隽雅。使人窥两三,便欲知全貌,空间外的留白,不作空白,而是饰以幽深的景深层次,激发着观者莫大的想象。在花草的处理方法上,他受汉唐卷草纹样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唐代卷草纹,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丁融的花草风格简练朴实,造型曲卷圆润。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翻滚,富有动感,实将汉唐卷草纹,贴切地运用到了当代纸本绘画。
丁融赋予了他的花卉独特的生命力,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又加入了个性化的理解。他通过一片叶、一枝花,抒发着自己空灵的意念想法,赋予禅意的人生体味,让更多的人感受着当代纸本中的中国传统绘画魅力。
栀子花开|之八 宣纸设色 34×34cm 丁 融
李昱坤(《呓艺术》主编,策展人):
看到丁融的画,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简约的色彩观,每幅画都在保持物自身的本色,诸如植物本身该有的金光灿烂和姹紫嫣红,每幅画透着自身的情趣之余,还给观者带来一抹视觉的惊艳,随即会想到“这不只是一株植物”。罗兰巴特有一句话,"文的意思是织物(tissu)",丁融从一开始走进绘画,就在实现这个织物的过程。他的画是纯粹意义上的绘画,不涉及任何描绘及观念上的事物,也并不停留在事物本身的摹写上。
正如色彩单纯,他弱化光及补色的关系,更多的还原物自体及画面本身的需要,画面透露出素雅的气质;画中的植物形象,既是眼睛所看到的对象,也是理想中的“物”的形态,是写生又像是在写心,所以植物的造型有了盎然的意趣;再细观之,画面中线的精雕细琢,配合上颜料的颗粒感,在宣纸上撞出一个以物为主体的氤氲世界,植物的细节刻画与背景的混沌,此消彼长生出了一种微妙的叙事观。
丁融所编织的是关于“美”的绘画,他对美好事物的喜爱都毫不掩饰地融入自己绘画当中了,这无意中生发出许多种可能性。比如他的作品与“简单”几乎是一线之隔,作品中用线刻画的景物与混沌但色彩纯粹的背景所达到的统一,这种柔性又会被误认为是单纯的装饰……按照那句古希腊谚语“用一根针来挖一口井”,丁融的针正是自己对“美感”理想的定义,他以此为圭臬,在有限的空间内,动用架上绘画的线、色、空间等因素,谨慎的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和谐。
丁融说,在他的创作中,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对“美好”向往的一种表述。绘画中的“美好”正是观者心理对“美感”感受的定义,这是一种画面通感的艺术,而丁融正是把控这种艺术的高手。纵观他一路走来创作过的作品,更加能够看出其中线条、色彩及空间构图的“端倪”,其中注入了画者的学养和功夫。如画面中的植物,更多属于线描的艺术,但他寄线于色,是用线的高手。
18世纪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说,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装饰性,而曲线特别是波状线或蛇形线更具有装饰性,多变化,比其它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丁融的绘画中正是多见曲线,植物的曼妙与灵动往往通过形态和枝叶曲线化的动态表现出来,他深谙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物象的视觉心理,正是由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偏离”,不断改变植物的方向,“使人松弛舒畅”才能感觉到美。曲线是西方艺术史中研究了几个世纪的课题,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是现代艺术进程中的里普斯和康定斯基,都无一例外的从各个程度印证了“曲线最美”的观点。
丁融绘画中的曲线,又一定程度上具备东方传统美学的属性,他作品中并不多见明显的线的痕迹,而是寄线于色,并非像伦勃朗等西方大师般“涂绘”的艺术,他作品中的线的气质自始至终的贯穿于画面当中,却不见一条明显的画迹。何晏对孔子的“绘事后素”集解为“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染其间”,《考工记》也有解释,“绘画之事后素功”,认为画画先以粉底为质,而后施五彩,然后加文饰。
也就是说在东方美学的观念当中,色彩甚至白色,都是寄托在线之下的“素功”,真正的“绘事”,还是需要良好的质地,包括线和材质的使用。五代黄荃“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北宋崔白《芦雁图》中清雅疏秀的绘画气质,甚至包括醉心植物的金朝画家王庭筠《幽竹枯槎图》,北宋画家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等一批卓具清雅飘逸风格的古代画家作品中,都一定程度上能看出丁融有心师之;“疏荡中见遒劲”、“用笔不见墨迹”等等简约娴静的线的古典品格,都能够从丁融画面中找寻得到。因此,丁融所说的“美好”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线的气质孕育而出,而这种线的气质,不仅带有西方线描艺术的营养,也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丁融绘画中简约的色彩观为画面提供了一种清而不凡的素雅气质,画面中的用色是决定其绘画气质的另一工具。丁融的用色,如他所说“更多依据画面而定”,他作品中色彩的选择和分布是其美学形成的基础。画面中的颜色并非过于根据现实所见之复杂,而是被高度凝练“编织”成为一种新的物体本色。色彩与感情并非偶然的交缠,而是以一种近似创造性的色彩存在着。在《永遇乐》、《彩穗芳华之二》等作品中,又出现一种色彩并置的倾向。但无一例外,每幅画有若干种颜色,而一定有一种更大面积的主题色调,这是一种符合西方现代绘画抽象性倾向的色彩方式,色彩的象征变成了一种反映色彩本质需要的符号。
现代性绘画是一种“内心的绘画”,现代性绘画的色彩是主观的,是创造性的艺术,它要通过“思想情绪”的对应物托物思情,并用一种近乎抽象的形式赋予事物声色,从而“寓理于象”,于是色彩就成了画家表现内心的一种手段。丁融使用色彩的状态与保罗·克利所说的“色彩拥有我,我没有去追求它,色彩与我合一”相同,从这点上来说,高更《黄色的基督》、米罗的抽象绘画等西方大师塑造了一种倾向性的象征主义色彩观。同样,在丁融的作品中,色彩也以这种现代性的主观状态存在着,决定性的左右着作品本身的气质。与此同时,丁融作品中的美感,也决定于绘画本身扑面而来的色彩。色彩不仅是简约的,也是强烈的。我想起英国抽象大师帕特里克·赫伦Patrick Heron的话“一种色彩,当其被界定时,是最强烈的;界定色彩的边界线,边界或线缘轮廓越清晰,色彩则越强烈”。
丁融的绘画以线塑形,寄线于色,却保留有清晰的界限。他使用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观色彩去调节绘画,与现代派的抽象绘画不同的是,他保留了其本身的轮廓。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为画面增添装饰性的同时,也使同一色相中的背景加深了画面的三维深度,而被描绘的植物以更纯的颜色凸显出来,由于色相相同或相近,植物的轮廓又依稀可见,这种呈现便有了舞台效果般的强烈。这也正是“这不只是一株植物”,也是丁融绘画具备画理性的深刻,其画面中用东方气质的“线”的绘画技巧及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观用“色”的结合所形成的画面舞台效果和心理空间的认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艺术家的认知之深。
舒卷 2023 宣纸设色 35×35cm 丁 融
周军(美术馆馆长、文化学者):
丁融展示的绘画素质是全面的,无论是线条、构图、色彩等,在视觉部分几乎无懈可击,给人很强烈的愉悦感,引人入胜。但这只是一幅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丁融所表达出的对生命、对自然的情感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原因。
永遇乐·双栖|2022之一 宣纸设色 35×35cm 丁 融
昱宏(文化学者):
清新雅致,韵味隽永,天地灵气,浑然一体,是画家丁融的画作给观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他的作品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中西方绘画艺术功底勾勒出了大自然中麦田的味道和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生活趣味。丁融的麦穗画面勾染相间,笔简神完,动静结合,简约而意境深远;在章法、造型、笔墨、色彩、意韵等方面得心应手处处洋溢着极富田园情趣的灵动气息,绘就出一场生命、生活、艺术与自然的交响。其内在的精神,高雅的格调、生动的笔墨给每一位观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丁融的麦穗好就好在他博采众长,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又加入了个性化的理解。他的作品融传统与现代艺术为一体,将国画和西洋画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疏宕简洁的鲜明艺术风格,明暗造型,由表至里,追求厚重的自然美、力度美、和谐美、造型美,他通过一束束的麦穗抒发着自己奇妙的意念想法,就如恩雅的歌曲空灵、飘渺、唯美......麦穗的淳朴和原始之美,开创了中国麦穗画创作的先河,可谓独树一帜。
他在颜色的运用上非常大胆,突破传统国画色调淡雅的局限,在一些画上运用了鲜艳、厚重的色调,作品彰显出端庄大气和国际范儿。他给麦穗赋予了禅意的人生体味,甚至把麦穗幻化成为了一个现实中的“人”,但这个“人”又只存在于他的笔墨与色彩下。这个“人”给我带来了迷惑、新奇,甚至是一种悬念,我有时禁不住猜测,他是否只是一个传说,就像他画中流露出来的灵动舒展、神秘和真诚!然而,麦穗又是真实的,因为画面传递出了丁融的语言和心跳!
丁融的麦穗给观者提出了一个观念性的思考,艺术是需要血肉和灵魂的。当代中国人文艺术领军人物周天黎说过:“艺术创作的一种最高境界是表现悲剧性之美感;是一个画家自己的生命,灵魂,良知对真、善、美最真诚的祭奠!”那些真正触动人心并得以永世流存的艺术作品,哪一个不是包含着无数美好情感和对困苦的同情与反抗?正是因为米勒对那些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始终怀有深深的悲悯和赞美,才得以用那满腔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交织成了《晚钟》;梵高是孤独的,没有人欣赏他,于是他用生命浇灌出了一簇热烈盛开的太阳花,永远盛开;梅兰芳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理解他,于是他用生命遗留了一曲繁华,在空白而又喧嚣的背景下永远寂寥。
只有孤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生命,也只有真正理解生命的人才能理解真正的艺术。塞尚曾评价莫奈说:“莫奈拥有一双举世无双的眼睛。”在赞赏的同时实则还含有一定的贬义,即莫奈没能更进一步。何为更进一步?那便是艺术上的创新。我们不难看出,麦穗的水墨中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但他绝对是“融”而不是“搬”,水墨组合中虽然有设计和构成因素,但由于他在“融”的过程中,没有舍弃传统水墨技法,更由于他在意的表现上,受笔墨操纵:文思与笔墨,心意相通。于是,那种看似设计和构成的东西,便没了雕琢之态,其情其景,其形其态,变化有序,情趣灵动、自然而又细腻!这便是丁融对于中西方艺术融合的精妙之处。
画如其人,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画作之境:“ 中国画 • 世界语 ”。丁融正用那份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坚守,对大爱的传承,深深印记在每一幅作品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至真至美的艺术世界里,又将走出一位让人敬仰的大师......
小隐 | 2023之一 宣纸设色 51×51cm 丁 融
卫静(作家、诗人):
喧嚣之中能静谧,风雨之下有安然,艺术家丁融的作品传递出的是禅意。
意境,是无数画家毕生的追求,是崇高的人格、完美的精神境界和大自然相融合的统一体。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在丁融的画中,禅意是在经历风尘后仍旧能够一如当初的坚守。在感性的思维中,将禅意在画的空间中升华,观者沉浸其中时,能看到埋藏在背后的禅心。那是一方未被接触过的净土,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绘画可以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入怀,水入心,物我合一。同时,在境界的空间维度中,是万物皆灵,也是天人合一。
一副真正的画作,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带人们进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共情”。
都说“禅画一味”,是指二者的共性。禅是心悟,脱迷开悟;画是物质的灵芽,去俗生雅;一味就是心与画、心与心的相通。
画家画下的是天地苍茫自我一人,而品赏者看到的却是千种自然万般思绪。
人的内心,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能够徜徉其中并从容自若并非易事。而静观丁融的画作,感受到的是在纷繁芜杂中沉淀的一份静谧禅心,任凭八风来袭于紫金莲上端然不动。
这种感觉不是蓄谋已久,而是天、地、人三者汇合在这一份画作中,隐匿世间万物的嘈杂,仿佛冻结了流动的时间,只留下纯净无暇的宁静。
艺术家的世界里,心不动,则万物不动;心灵,则万物灵。丁融的纸本花卉是静态图,却通过丰富的内心世界赋予这一花一草一木灵动的质感。三分写物,三分描情,剩下则是留给品画者感悟的自我空间:或芬芳,或沉静,或欣悦,或怅然......都是画外人心的错综复杂。
以自己的方式,借抽身于浮世片刻的时光俯瞰草木花卉,丁融的纸本花卉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具纵深格局的气韵,亦或是一种超然的意味。
对他来说,作品不是被创作,而是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和想法,只是通过他的心和手来表达出来。
他赋予画作独特的生命力,并藉此让每一副画作流露出自己的意念想法,真正达到人画齐驱的境界。
再完美的视觉呈现终是表象,而寓在其中的心念才是永恒。而表象与内在又互为羁绊互为依托。正如佛家所言:有品无品都是我品,有心无心都是自心。
倘若万物不可说,那么丁融的花卉作品,自有一片皓月禅心。
花解语·疏澹 宣纸设色 35×35cm 丁 融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