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期盼团圆,而对于星巴克的一线员工来说,这却可能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业绩大考”。
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期盼团圆,而对于星巴克的一线员工来说,这却可能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业绩大考”。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店员们上演的营销戏码,远比想象中荒诞。
连以“整活” 闻名的椰树,在这股营销劲头面前都显得有些 “保守”了。
为了卖月饼
打工人有多拼命?
今年,“暗黑料理月饼专业户” 星巴克又双叒叕推出了月饼新品。
图源:星巴克
一款名为“圆满月饼” 礼盒,售价 468 元,包含黑巧金烘咖啡、玫瑰酸奶、青梅佛手柑、桂香酒酿青稞、金沙奶黄五种口味;
另一款是“流金月饼” 礼盒,售价 358 元,只包含其中三种口味。
单看这些像奶茶一样花里胡哨的混搭风命名,再加上中式糕点最忌讳的“禁欲系” 饱和配色,大概就能猜到:
今年星巴克月饼的 KPI 有多难,简直难于上青天。
有人玩起场景创新,用月饼替代钻戒拍求婚短片:《“非得要钻戒?月饼难道不行吗” 》
一人把月饼悄悄藏在身后,另一人则捂着脸、带着娇羞高高跃起,这表演比“传统技能五子棋” 还要让人摸不着头脑。
图源:小红书
有人盯上“男色营销”,晒出肌肉写真吸客,大胆的直接赤裸上身,只用月饼盒巧妙挡住胸口,还俏皮配文“买月饼,送‘老公’”,靠反差感博眼球。
图源:小红书
严重怀疑这是向椰树的“阳光开朗大男孩” 拜师,堪称 “钱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
不用守在电视机前蹲素人恋综,来星巴克就能更新,戏瘾大爆发。
图源:小红书
甚至有店员剑走偏锋,“闯”入BOSS 直聘平台 —— 不为跳槽找工作,只为卖月饼。
图源:小红书
以前是“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谈”,如今演变成 “卖月饼,也要和老板谈,省去中间商赚差价”。
估计 BOSS 直聘自己也没料到,还有这种新功能。
卖货文案更是卷出了新花样,风格各异却都卯足了劲:
“山有木兮木有枝,流心月饼吃不吃”
“我重生了,这一世要夺回属于我的一切!先买盒月饼,听我讲复仇计划”
......
图源:小红书
整花活不管用,就只能上杀手锏—— 给“家人们”发福利。
有人会找黄牛或代结渠道,不积分、不开票,二百多元就能拿下一盒,比起直播间的主播们,这简直是“做慈善”。
要是这招还拉不动门店的月饼KPI,最后只能做个“违背打工人祖宗”的决定 —— 自掏腰包,从“店员”变“垫员”,含泪也要把月饼卖完。
这些看似热闹的“邪修”创意背后,藏着的却是道不尽的心酸。
当卖月饼成了品牌危机
星巴克怎么了?
星巴克月饼的困境,不仅压得员工喘不过气,相关话题还屡次登上热搜。
中秋前夕,星巴克官方曾澄清:“星巴克不允许垫款自购的行为,这是原则问题。”
图源:中国商报
类似的情况在 2023 年也发生过,当时星巴克回应称,公司没有要求员工 “刷单” 的规定,也不允许出现任何刷单或伪造消费记录的行为。
然而两年过去,员工们依然在绞尽脑汁、甚至不惜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来推销月饼。
据了解,每卖出一盒月饼,提成仅 2%-3%—— 就算按 358 元的原价卖,也只能赚十来块;要是按折扣价卖,能不亏本就已经算理想情况了。
相比若有似无得奖励,网络上流传的“惩罚措施” 倒是花样繁多,压得人喘不过气。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星巴克月饼本身并不好卖。
自2001 年推出月饼以来,消费者对它的吐槽就没断过,核心无非是星巴克的 “创新口味” 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堪称月饼界的 “泥石流”——
送仇人嫌没性价比,送熟人又怕变仇人。
图源:小红书
“口味难吃” 和 “价格难看” 两座大山,让消费者根本无从下手。
数据也印证了这些吐槽。
艾瑞咨询《2024 年中国月饼市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星巴克月饼的复购率仅为 23%,远低于传统月饼品牌 45% 的平均复购率。但星巴克月饼的毛利率却高达65%,几乎是普通咖啡的两倍。
低复购率让星巴克不得不靠高溢价和社交礼品属性,来维持月饼业务的利润。
这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产品力不足导致难卖,难卖倒逼公司向员工施加销售压力,而激进的销售策略又进一步消耗品牌好感,一年比一年更难卖。
难卖的不止月饼
星巴克的日子不好过
星巴克月饼销售的“内卷”,实际上是星巴克中国整体经营压力的一个缩影。
这个曾经的“咖啡之王”,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只能靠各种手段维持增长。
在与瑞幸、库迪等中国连锁品牌的竞争中,星巴克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从财务数据看,星巴克 2024 年在华业务首次出现营收下滑,同店销售额、客单价等核心指标也同步下降。
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价格维度的冲击。
以一杯中杯拿铁为例,星巴克售价通常在31-35元,瑞幸咖啡的同类产品则是15-25元,首杯价或折扣价甚至低于10元。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对价格更敏感的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
图源:星巴克
其次是产品创新和本土化的滞后。
瑞幸凭借“生椰拿铁”“厚乳拿铁” 等爆款产品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而星巴克的产品创新步伐却相对缓慢。
据《金融时报》数据,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的峰值42%下滑到2024年的14%。
咖啡主营业务的断崖式下滑,也让星巴克进一步陷入困境。
如今咖啡已从“社交奢侈品” 变成 “日常快消品”,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不愿为星巴克曾引以为傲的 “第三空间” 支付溢价;
年轻人也早已从追求“奢侈咖啡品牌”,转向拥抱瑞幸 9.9 元的 “平替” 选项。
在主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季节性产品成了重要的业绩补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星巴克月饼难卖这件事人人皆知,但星巴克年年都不放弃。
星巴克“求变”,道阻且长
事实上,星巴克也在寻求突围之路。
今年,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正式“牵手”,把全国1800余家门店改造成宠物、手工、骑行、跑步四大主题的 “兴趣社区空间”。
图源:星巴克
在“第三空间” 逐渐失宠后,重新定位、绑定社交场景,或许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巨大生存压力下,想 “喘口气” 的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本土化突破,星巴克早在 2001 年就通过推出中秋月饼,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
然而多年来,星巴克月饼虽在包装设计、月饼外观、口味风格等方面推陈出新,融入了不少时尚与文化元素,但其口味却始终遭消费者诟病。
当员工还在为打破“中秋劫噩梦” 各显神通时,星巴克若继续把销售压力转嫁给员工,最终只会落得品牌口碑、员工权益、商业利益 “三输” 的下场。
或许,只有放下对“高端” 的执念,深刻反思在变幻的国内外市场中该如何调整战略布局与经营策略,这个 “盛极而衰” 的品牌才能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最后想问问大家:今年中秋节,你们会考虑买星巴克的月饼吗?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