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映清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2:06 2

摘要:丹桂飘香、月映清辉,又到中秋佳节。当千年圆月再次高悬于中国人的浩瀚星空,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诗意,更是一个民族对团圆、幸福与家国最深沉的守望。从《周礼》中“中秋”一词的初现,到唐宋兴盛的民俗传承,再到今日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纽带,中秋节始终以“团

丹桂飘香、月映清辉,又到中秋佳节。当千年圆月再次高悬于中国人的浩瀚星空,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诗意,更是一个民族对团圆、幸福与家国最深沉的守望。从《周礼》中“中秋”一词的初现,到唐宋兴盛的民俗传承,再到今日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纽带,中秋节始终以“团圆”为根、“为民”为脉、“担当”为魂,在历史嬗变中凝结着华夏儿女对“小家团圆、大家幸福、国泰民安”的永恒祈愿。

一、团圆: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原乡

“千百年来,中秋圆月高悬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寄托依恋家国的情,照亮思乡念亲的眼,指引归家团圆的路。”团圆,是中秋节最核心的情感符号。从“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月饼象征,到“千里共婵娟”的诗词意象,再到现代“云团圆”的科技赋能,团圆的形式虽变,但内核始终未改——它是游子归家的脚步,是围坐赏月的温馨,是“花好月圆人长久”的朴素期盼。这种对团圆的执着,源于农耕文明对“丰收年景需家人共庆”的朴素认知,更升华为对“家国同构”的深层认同。在苏州同里古镇,至今保留着中秋夜“走月亮”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在月光下漫步,祈求家庭和睦;而在福建闽南,中秋博饼的铜铃声中,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与对乡邻的祝福。中秋的核心是“团圆”,它不仅是血缘亲情的凝聚,更是文化记忆的传承,是中华儿女在信息时代碎片化现代生活中寻得情感的锚点。当海峡两岸共赏中秋明月、海外游子视频团圆,更印证着团圆已从血缘纽带拓展为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归属。这种“大团圆”意识,恰如明月清辉般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二、为民:扎根大地的自然哲思与民生情怀

“中秋节与古代农耕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体现出传统节日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从“拜月仪式”中的敬畏祈愿,到“点花灯”时的浪漫祝福,中秋的每一项民俗都渗透着“为民”的智慧。古人通过月相变化指导农耕,在中秋时节庆祝丰收、感恩自然;今人虽远离田埂,但“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仍保留着对自然节律的敬畏。这种“为民”理念,更体现在对民生幸福的关注——它不仅是家庭的团圆,更是社会的和谐,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微观呈现。在浙江杭州,社区每年举办“中秋邻里宴”,数百户居民共制月饼、同赏明月,将传统节日转化为促进社区和谐的公共空间;在广东佛山,非遗传承人将中秋元素融入剪纸、陶艺创作,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湘约巴黎”中秋雅集通过皮影艺术讲座、非遗互动、湘菜品鉴等活动,向法国观众展示湖南皮影“西汉发轫、唐宋兴盛”的历史脉络,肩上芭蕾《月白飞羽》等节目惊艳全场,皮影作品《熊猫成长记》更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见证。这种“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中秋温暖底色,既是对“民惟邦本”传统理念的继承,也是对“人民至上”时代精神的呼应,更在全球化浪潮中强化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

三、担当:文化传承中的青年使命与家国情怀

如果说团圆是中秋的根,为民是中秋的脉,那么担当则是中秋的魂。在“汉服热”“国潮风”兴起的今天,青年群体正以穿汉服、制花灯、习古礼等方式,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种担当,不仅是对“拜月仪式”“点花灯”等民俗的复兴,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化——从“小家团圆”到“大家幸福”,从“个人思乡”到“国泰民安”,青年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的内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担当不是空泛的表态,而是体现在解决一件件具体事情、化解一个个具体矛盾之中。它可能是为了一个5G基站选址建设,反复与群众沟通解释,磨破嘴皮、踏破铁鞋;可能是为了一个AI项目顺利推进,多方协调,熬夜研究方案;也可能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中秋明月最动人的清辉,更在于照亮了代际传承的担当之路。这种担当体现在三个维度:对家庭责任的坚守——如“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倡导与“云团聚”的技术创新并行;对社会公益的践行——如志愿者在中秋夜为留守老人送月饼的温暖行动;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如北斗巡天、嫦娥奔月探索中的家国情怀。中秋明月,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担当。这既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也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正如那轮明月,既照见华夏儿女的团圆梦,也映照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明月映清辉,不仅映照着古人的诗意与浪漫,更映照着今人的智慧与担当。中秋明月,家国情浓,清辉不仅在于月光皎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它以团圆为根,让每个个体找到精神的原乡;以为民为脉,让社会在和谐中共生共荣;以担当为魂,让文化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当我们在月光下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一块月饼,不仅是在庆祝一个节日,更是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那是对“团圆”的坚守,对“为民”的践行,对“担当”的传承。而这,正是中秋明月映照出的最动人的皓皜清辉。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文史百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