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这波啊,真是又把自己送上热搜。你说一碗米饭能出多大事?结果老板娘一开口,硬生生掀起一场舆论海啸。
西贝这波啊,真是又把自己送上热搜。你说一碗米饭能出多大事?结果老板娘一开口,硬生生掀起一场舆论海啸。
她说啥?她说西贝的米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请了日本的“米饭仙人”来指导。我的天,这话一出,我差点没喷茶。仙人?米饭?指导?这组合,听着就像段子。
网友直接炸了:合着我每天煮的米饭,都没过仙人点化,所以才差点味儿呗?
更绝的还在后头。她还强调,说就算给别人同样的米,没有他们的流程也煮不出来这个味儿。好嘛,这下子,网友们当场傻眼:一个米饭,被你说得跟武林秘籍似的,非得你们家才能开光。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在夸自己,这是在拉仇恨。
当时的场景,我脑子里自动浮现出来。那画面太清晰了:发布会现场灯光打在她脸上,她神情笃定,声音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好像在宣布一项伟大的科研成果。台下记者一瞬间都没反应过来,愣是静了几秒,然后窃窃私语声开始冒出来。有人低声笑,有人瞪大眼睛,手机打字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一刻,空气都微妙了。
她自己可能还以为说出了“点睛之笔”,实际上呢?她一句话,把品牌直接推向了舆论火山口。
我想,如果有人能在她开口前,伸手拦一下,说“这话咱先别说”,今天的局面可能完全不一样。可惜,没有。
要知道,咱们老祖宗煮米饭多少年了?唐朝的时候,倭国还是学生呢,多少饮食技艺都是从咱们这学过去的。结果现在,你西贝告诉大家:咱们得靠日本仙人指导才能煮出好米饭。听着是不是离谱?
网友调侃得很直接:倭国当年向唐朝学,千年之后,米饭反过来要向倭国学。这落差,讽刺得不能再讽刺了。
其实米饭这事,本来没人关心。大家去西贝吃饭,重点也不是一碗白米。真正吸引人的,是羊肉泡馍、油泼面、莜面这些西北味儿。结果偏偏有人出来“自作聪明”,把焦点硬生生拽到米饭上,还捆上了“日本仙人”这个标签。
这不是自己朝自己捅刀子吗?
网友的评论区堪称欢乐现场。
有人一本正经写:“请问这仙人是住在饭锅里吗?每天要不要打坐给米饭加持?”
有人故意调侃:“那是不是以后吃米饭要先喊一声‘仙人保佑’,要不然味道不正宗?”
还有人直接画了个段子图:一锅米饭里坐着个身披和服的小人,举着筷子对着米粒念咒。这一张图,转发量轻松上万。
这就是互联网的威力——你越想包装得高大上,最后越可能被改造成段子。
你说奇怪不奇怪?西贝好不容易在餐饮圈打出“西北风味”的牌子,结果一脚踩进“日本指导”的坑。顾客心里落差有多大?本来冲着西北烟火去的,结果桌上一碗米饭,突然变成了带和风的调调。这不是打破预期吗?
网友一句“马甲换和服”,形容得太到位。表面还是西北味,灵魂却硬生生拐到日本去了。
顾客要的是豪爽的油泼辣子,不是玄乎的仙人加持。
更讽刺的是,贾太太那种说话的自信,让人觉得格外刺眼。你就看那语气,完全没有半点自省,仿佛这是件理所当然的好事。可问题是,消费者不是你家员工,不吃你那一套。
要真说公关,这绝对是“负面营销”的教科书。救火变成浇油,帮忙变成拆台。闭嘴都比乱说强一百倍。
这已经不是失误了,这是习惯性自爆。
我甚至能想象,西贝公关部门那一刻有多崩溃。电脑屏幕上,舆情监控的红色曲线一瞬间飙升,后台小组全在群里刷消息:“删吗?”“怎么办?”“要不要回应?”领导打电话一通接一通,手心全是汗。
可是无论多快,已经晚了。她那几句话,就像一颗子弹,已经射出去了,没法收回。
最怕的就是这种不可控:不是对手打你,而是自己人先给自己来一刀。
网友的吐槽更是花样百出:
有人说,以后去西贝吃饭,是不是要先对着米饭鞠个躬?
有人说,仙人指导的米饭得加价吧?要不然对不起“仙人”二字。
还有人冷笑:你们这是餐饮企业,还是神棍公司?
一句话,西贝成了笑话。
其实细想,最扎心的不是米饭,而是心态。你真觉得自己有多高明,就会用这种方式来“拔高”。可是问题是,顾客要的是实在,不是虚头巴脑的噱头。
贾太太这番话,本质上就是不自信。说得再响亮,还是透着一种“我们离开日本仙人就不行”的心虚感。可笑就可笑在,她自己没意识到,还以为说出了多么了不起的秘密。
结果呢?说者无心,听者炸锅。
我就想问一句:西贝到底懂不懂消费者心理?餐饮的根本,不是包装出来的神话,而是扎扎实实的味道。你真要说啥工艺探索,大家还能接受。结果你非要扯仙人,这下全毁了。
顾客心里落下的印象是啥?不是“米饭真香”,而是“西贝迷信日本仙人”。再好吃的米饭,也难逃心理阴影。
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你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被自己一句话击穿。
有网友干脆写长评,说得直白:
“西贝要真想赢口碑,就去把西北味儿做到极致,别老想着搞这些噱头。米饭再好吃,也是配角。你非要把配角抬成主角,还给它安个日本仙人的身份,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吗?最后丢的,不只是脸,还有顾客的耐心。”
这评论底下,点赞飙得飞快。说明啥?说明大家心里门清。顾客不是不懂,他们比谁都敏锐。
有人说,西贝的问题,不是菜,不是米,而是说话的人。的确如此。一个企业,要是领导层管不住嘴,那公关部门就永远在救火。可惜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说到底,这次事件再一次证明:西贝对自己的定位,早就迷失了。
你要的是“西北味”,你卖的是“烟火气”。可你偏偏跑去讲“仙人”,这不是自我拆台吗?
最后我只想感慨一句:
她就那样站着,说完那几句话,全网炸了。你敢信?
一碗米饭,硬是被说成了全民热议的梗。笑过之后,只剩下一个疑问:
下次吃西贝,我们到底是在吃饭,还是在听笑话?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