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刚面世时,为何各地的评论家们对其几乎全盘否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3:55 2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着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的社会变迁,刻画了众多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着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的社会变迁,刻画了众多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然而,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却充满了坎坷,路遥在创作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挫折,作品在文坛也备受冷遇。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坛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西方文艺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层出不穷。象征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备受推崇,作家们纷纷追求创新和突破,试图用新的手法和形式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被认为是陈旧、过时的创作方式。

而路遥却选择在此时投身于传统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他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提到,自己想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在我的想象中,未来的这部书如果不是此生我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作品” 。当时,《人生》的成功让路遥名利双收,但他渴望摆脱名利的束缚,重新投入到创作的沉重中去,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1986 年,路遥满怀信心地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呈给《当代》编辑周昌义,希望能由《当代》杂志全文一期发表。他认为周昌义作为从底层走上来的编辑,能够理解这部体现底层生活的小说。然而,周昌义却觉得这部小说描写过于平淡,故事毫无悬念,没有意外的惊喜,读起来费劲,缺乏继续阅读的兴趣,最终选择了退稿。随后,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慕名而来,同样对这部作品不感兴趣,只看了三分之一便直言不行,认为它不符合时代潮流。

这两次退稿给了路遥沉重的打击,他意识到,在这个被新文学潮流主导的时代,现实主义创作已经不被看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诗人子页、评论家李炳银的推荐下,《花城》杂志准备发表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部。随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青年编辑李金玉主动向路遥约稿,经过李金玉的努力斡旋,公司最终与路遥签订了出版合同。1986 年 11 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由《花城》杂志第 6 期刊发,同年 12 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了精装与平装两种版本。

然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面世后,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1987 年初,由《花城》与《小说评论》编辑部共同主办召开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们对其基本全盘否定,只有朱寨、蔡葵、曾镇南等少数评论家给予了正面肯定。当时的文艺界主要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对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存在偏见,尤其《平凡的世界》只是长篇小说的一部分,更难以获得认可。

尽管遭受了诸多挫折,路遥依然坚持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成后,又遭到了《花城》杂志社的拒绝。无奈之下,路遥将它寄给了《黄河》杂志的主编。《黄河》杂志虽然名气不如《花城》,但也是当时山西作协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据作家谢泳回忆,当时的《黄河》主编周山湖还专门到西安去见了路遥。1988 年,《黄河》杂志终于刊发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二部。随后,1988 年 5 月 25 日,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三部,同样交由《黄河》杂志刊发,于 1989 年发出 。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稿之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开始连播这部小说,这给了路遥极大的鼓舞。他称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播出,因为全书还没有最后完成,电台只是看了第三部的初稿,就决定开始播出全书 。这种不同寻常的信任让路遥感激不已,也激励着他继续前行。

与文坛的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凡的世界》在读者群体中却备受热捧,拥有着极高的人气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读者与文坛态度的巨大反差,使得《平凡的世界》的传播历程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1988 年 3 月 27 日,对于《平凡的世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长篇联播” 节目开始每天在两个时段为广大听众播送这部长篇小说。李野墨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将路遥笔下的那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他的朗读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听众们沉浸其中,随着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欢笑、流泪,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

在接下来的 4 个多月里,《平凡的世界》通过电波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每天,电台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来信,这些信件如雪片般纷纷飞来,表达着听众们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和感动。据统计,在连播期间,电台共收到了数千封听众来信,创下了 1988 年 “长篇连播” 节目听众来信数量之最 。这些来信中,有的是对小说中精彩情节的讨论,有的是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还有的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以及从小说中获得的力量和启示。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听众们的真挚情感,他们将自己的心声倾诉在信纸上,与路遥和他笔下的世界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

电台广播不仅让《平凡的世界》在听众中赢得了口碑,也带动了小说纸质版的销量。在此之前,《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行时,只印了 3000 册,而且鲜少有人问津,在市场上几乎无人关注。然而,随着电台广播的热播,小说的知名度迅速提升,读者们对纸质版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时间,纸质版小说供不应求,不断再版再印。

《平凡的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并不仅仅体现在电台广播和一时的销量上,更是在长期的时间里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热度。多年来,它陆续被华夏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相继再版发行 。这些出版社的不断再版,充分证明了《平凡的世界》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价值。每一次再版,都吸引了新的读者群体,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路遥笔下的那个平凡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

在各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屡屡名列前茅。1999 年,它成功入选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承办的 20 世纪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 - 1999)”,这是对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可。2001 年,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次在 “长篇联播” 栏目中播出 152 集的《平凡的世界》,这足以见得听众对它的喜爱程度之深,时隔多年依然热情不减。

2003 - 2004 年,在中国大陆七所高校 “大学生信仰状况” 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在 “对你影响最大的书” 一栏名列榜首 。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平凡的世界》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指引。书中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大学生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从书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

2008 年,新浪网发起的 “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调查中,《平凡的世界》以 71.46% 的高比例高居榜首 。在众多优秀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平凡的世界》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读者如此高的认可度,充分说明了它在读者心中的独特魅力。它以其真实的生活描写、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2012 年,“文明中国” 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红楼梦》,荣获 2012 年读者最想读的图书第二名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一直以来都备受读者喜爱和推崇。而《平凡的世界》能够在这次调查中超过《红楼梦》,可见其在当代读者心中的受欢迎程度。这也反映出《平凡的世界》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情感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平凡的世界》能够在读者中拥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绝非偶然,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深远而重大,具有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 。

从文学价值来看,《平凡的世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路遥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绘了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他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将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一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 。在描写农村生活时,路遥对农民的劳作、生活场景的刻画细致入微,如孙少安带领村民们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播种、收割等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也展现了当时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城乡社会的变迁。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路遥堪称大师。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命运和追求。孙少平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追求的青年,他不甘于平凡的生活,勇敢地走出农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

他在黄原城揽工,背石头的艰辛让他的脊背伤痕累累,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煤矿工作,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危险的劳动条件,依然坚守岗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孙少安则是一个勤劳善良、有责任感的农村青年,他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努力奋斗,不断尝试新的致富途径。他开办砖厂,经历了失败的打击,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取得了成功,带领家人和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田晓霞的善良、热情和独立,田润叶的执着和勇敢,以及其他众多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共同构成了《平凡的世界》中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读者为之动容。书中描绘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的爱情,跨越了阶层和身份的差异,是一种纯粹而美好的感情。他们在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追求理想和真理。尽管最终田晓霞牺牲了,但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孙少安和贺秀莲之间的爱情则是朴实而深厚的,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书中的亲情也令人感动,孙玉厚对子女的关爱,孙少平、孙少安对家人的责任感,都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这些情感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