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小山村,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寨以其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成为全国农业的典型代表 ,“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小山村,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寨以其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成为全国农业的典型代表 ,“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新中国成立前,大寨自然条件恶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是其真实写照。全村约 800 亩耕地挂在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被分割成 4700 多块,每块面积狭小,且缺边少堰,缺肥缺水,粮食亩产不到 200 斤,村民生活困苦。
1953 年,大寨响应中央号召,实行农业集体化。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他们凭借着简单的劳动工具,如扁担、锄头、铁锤等,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治山治水工程。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们不惧严寒酷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太行山的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大寨人却全员上阵,男劳力开石垒坝,妇女们则做好饭菜送往工地。
即便饭菜挑到工地时已冻上一层冰,他们也毫不在意,戏称其为 “冰碴饭”。每天天刚亮他们就出村劳作,直到星星眨眼才收工。在这十年里,大寨人总共治理了 7 条山沟,把原有的 4700 多块耕地连成了 2900 多块,将大部分山梁坡地围起地埂、垒起石堰,修成了水平梯田。同时,他们还通过秸秆还田等多施农家肥的措施,增加耕地的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将耕地改造成了 “海绵田”,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 ,为农业丰产奠定了基础。
1963 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大寨。这场暴雨持续了 7 天 7 夜,虎头山的 7 条山沟浊浪滔滔,洪水冲垮了道路和堤坝,即将丰收的作物一片片倒下。全村 800 多亩土地中,139 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 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 620 亩也几近绝收。洪水还毁掉了村民们的家,270 间窑洞和房屋,塌了 190 间,63 间成了危房,80 户人家中有 78 户无家可归。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大寨人没有被打倒。
陈永贵三番四次鼓励村民:“在这世间,‘人’是最宝贵的。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村没有死人,是大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拿出大干苦干的精神,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村民们四处寻找适合取石的山体。宋立英的丈夫贾进才带领的分队找到了大寨与金石坡村交界处的 “石窝”,石匠们都说这个石窝 “老虎吃天,没法下口”,“要打开起码要半年”。起初,贾进才和 3 个助手在石面上找到绝佳击破点,找来炸药爆破,然而 9 天过去了,石壁上的石头纹丝不动。但他们并未气馁,开始寻思 “四两拨千斤” 的巧法子。
在 10 天的寻石过程中,他们砸碎了两把大锤,3 根一米多长的钢钎被磨得只剩下一尺左右,10 多个七八寸见长的铁楔被打得只剩三四寸。正是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寨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重建了家园,并且让梯田比原来修建得更好,面积更大,由原来的 200 亩扩建到了 600 亩。
大寨人的事迹传到中央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964 年 3 月 28 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向毛主席汇报大寨事迹,毛主席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同年 8 月,对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同志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同年 12 月 21 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并把 “大寨精神” 总结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从此,“农业学大寨” 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 “农业学大寨” 的时代,大寨成为了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国家领导人纷至沓来,18 位外国元首先后造访,上千万名国内参观学习人员和 25000 多名外国游客接踵而来。大寨的经验和精神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传播到了国外。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就是林县人民学大寨的典型成果。他们凭着 “大寨精神”,在险峻的山上开凿出了一条 “惊天地、泣鬼神” 的人工天河 —— 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困境,创造出了高产稳产的农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
拨乱反正后,有些人对大寨提出了质疑。原昔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孔令贤曾说:“离开当时的环境,过分指责一个基层农村,有些不太恰当。” 大寨作为一个农业典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和关注 。它的成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大寨人艰苦奋斗实现的 。但当时代发生变化,政策环境改变时,大寨面临的困境也不应被简单地归咎于其自身 。
孔令贤还提到 “善待典型” 。既然大寨被扶植为一个典型,就应该帮助它改进缺点和错误,而不是在短时期内对其进行极端的评价,一会儿捧到天上,一会儿踩在地下 。大寨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生产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体统一行动,忽视了农民的个体利益和积极性 。
但如果在三中全会之后,能够正确引导,纠正这些问题,继续弘扬大寨精神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部分,大寨或许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 。可惜的是,当时的情况是连脏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去了,一切都被否定,这不仅导致了大寨的衰落,也挫伤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的积极性 。
大寨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对待典型时,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既要看到典型的成功经验,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不能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 。在政策引导方面,要注重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就轻易放弃曾经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使其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同时,在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在大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1991 年底,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她就是郭凤莲。这位被大寨人寄予厚望的 “铁姑娘”,在大寨最需要她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人民日报》特地发表了 “郭凤莲重返大寨” 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彼时的大寨,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村民们生活水平低下,曾经的辉煌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面对 “百废待举”“百业待兴” 的局面,郭凤莲没有丝毫退缩 。她深知,大寨要想重新崛起,必须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总结 。她组织大寨人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大家围坐在一起,坦诚地交流着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这些会议上,郭凤莲鼓励大家:“既然我们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用自己的双手谱写战天斗地的英雄诗篇,就一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改革开放的新辉煌 。”
郭凤莲深刻认识到,大寨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于是,她发出了 “大寨学全国” 的口号 。这个口号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唤醒了大寨人沉睡已久的斗志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郭凤莲自掏腰包,还借了 5000 块钱,带着村民代表踏上了外出取经的征程。他们先后前往山东寿光、江苏华西村、河北涿鹿县高前村等地参观学习 。
每到一处,大寨人都被当地的发展成果所震撼 。在山东寿光,他们看到了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大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让他们大开眼界 。村民们纷纷感叹:“原来农业还可以这样发展!” 在江苏华西村,那一排排整齐的别墅、现代化的工厂和繁荣的集体经济,更是让大寨人看到了自己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
回到大寨后,郭凤莲带领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 。她充分利用村庄积累的人脉资源,四处找合作、推业务 。她不辞辛劳,奔波于河北及东南沿海等地,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和人才 。在引进技术方面,她与专业的科研机构合作,邀请农业专家到大寨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们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她积极与企业洽谈合作,争取投资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寨先后创办了大寨煤炭、水泥、砖瓦、化工、服装、食品等村级企业 。这些企业的创办,不仅为大寨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极大地促进了大寨经济的发展 。
郭凤莲还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她结合大寨的实际情况,带领大寨人开发地方特色资源,退耕还林,调整种植结构 。大寨的土地不再仅仅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而是种上了板栗、核桃、枣、桃、杏和李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干鲜果树 。这些果树的种植,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改善了大寨的生态环境 。同时,郭凤莲敏锐地捕捉到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她带领大寨人充分利用大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构建红色旅游基地 。他们对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周恩来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沫若诗碑、高空渡槽等景点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将这些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以虎头山森林公园为中心,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 。如今的大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旅游业已成为大寨的支柱产业之一 。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1993 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 1000 万元,1994 年达到 2000 万元 。1993 年大寨人均纯收入 1350 元,1994 年达 1500 元 。大寨人再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曾经的辉煌似乎又回来了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