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瓶燕窝能叫到十万块的故事,谁没刷到过?可最新季报显示,龙头利润瞬降24%。年销六百二十三亿、曾让无数姑娘抢购的“养生顶流”,现在却被贴上“卖不动”标签,落差来得够突然。
一瓶燕窝能叫到十万块的故事,谁没刷到过?可最新季报显示,龙头利润瞬降24%。年销六百二十三亿、曾让无数姑娘抢购的“养生顶流”,现在却被贴上“卖不动”标签,落差来得够突然。
追根溯源,这只“贵鸟窝”火不火,全靠故事加持。传说郑和船队困荒岛,船员啃下峭壁上的燕窝体力秒回;后来它被呈给明成祖,明清皇室顿时把“补身神器”贴上御用标签,宫廷光环把价格跟地位捆得死死的。
换到今天,权威换了马甲——燕之屋拉来王一博,小仙炖牵手王俊凯,直播间里的网红高喊“家人们冲”,明星滤镜+粉丝信任一起推,现代版神话上线,套路和古代其实半斤八两。
真正让它走出深宫的,是一位当过老师的黄健。九十年代他在新加坡捕到商机,1997年回厦门创办燕之屋,先把东南亚干燕窝批回来,再在商场开专柜卖,豪华故事第一次站上流水线。
可干货难炖、费时费心,劝退了一票想尝鲜的人。2012年,燕之屋把燕窝做成拧盖即食的“罐头”,场景瞬间从茶楼扩到写字楼;紧跟着小仙炖再来个冷链“鲜炖”,短保+新鲜把门槛压得更低。
味道摆一边,声量全靠砸钱。今年数据写得清楚:燕之屋销售费吃掉营收的66%,研发只占2.8%。广告一年烧掉六七亿,网红流量日费五千,明星一场要三百万,热度就是这么“堆”出来的。
监管也想帮忙兜底,给每盏燕窝安排溯源码,希望技术上锁身份。但巨大利益面前,这把锁并不结实,漏洞消息隔三差五就冒头。
宣传说得仙气飘飘,嘴里的体验却常打折。科普秒杀点很直白:10克干燕窝蛋白质3到5克,还不如鸡蛋的6克;不少即食罐干货占比才3.6%,剩下基本是水和糖。高价买糖水,谁听了不闹心。
更猛的料来自打假人王海:成本4块的即食品,在直播间能卖到40块,毛利率高达九百个点,这一下子把“全网最低价”的幻影撕得粉碎。
行业翻车早有先例。2011年“血燕”事件,浙江抽检不合格率100%,亚硝酸盐超标三百倍。血色其实多由矿物质染出,商家干脆染色冒充。那一年销售额从65亿掉到22亿,燕之屋门店关了大半。
直播带货也在同步降温:头部账号转化率同比掉42%,退货率冲到35%,评论区从“已抢到”刷成“假货”“虚高”。扫地机翻车、减肥茶检出违禁成分,信任地基被一点点挖空。
监管随后出手:税务稽查13.4万个主播账号,补税120亿,其中一位大咖吃下8.3亿罚单。与此同时,豆瓣里的“反网红消费主义”小组吸进30万人,大家互相分享拔草心得。
寒潮逼来,商家开始调头。国产美妆砍明星预算,投研发;食品厂把镜头搬到田间,直播产地。至于燕窝,真想补蛋白不如买鸡蛋,只为送礼也还有更划算的选择——弄明白自己买的是功效还是人设,钱包才不会再中招。
来源:晨曦雨露灬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