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最难吃甜品”被台风筛选出来?难吃却不下架,盒马到底在算哪笔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4 05:16 1

摘要:2025年9月23-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沿海城市纷纷宣布"五停"措施——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老百姓第一反应自然是囤货。可谁能想到,这场自然灾害居然意外"筛"出了一款被全网吐槽的甜品?

盒马"最难吃甜品"被台风筛选出来?

2025年9月23-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沿海城市纷纷宣布"五停"措施——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老百姓第一反应自然是囤货。可谁能想到,这场自然灾害居然意外"筛"出了一款被全网吐槽的甜品?

有网友发帖说:"台风天去盒马囤货,结果发现货架上青菜、粮油都被抢光了,唯独一款'榴莲大福'大量剩余,堆得像小山一样。"照片里,其他货架空空如也,唯独这款甜品满满当当摆在那儿,格外显眼。网友纷纷调侃:"连台风都嫌弃它难吃""反向避雷指南""广东人宁可饿三天,不向味蕾妥协。"

盒马客服的回应冲上热搜:"剩余的主要原因是库存充足,后续会根据消费者反馈对商品配方进行调整。"

好家伙,难吃就算了,还硬刚不撤货?

事情得从2025年9月23日说起。当时台风"桦加沙"以超强台风级别逼近广东沿海,风雨大到全省16个城市同步宣布"五停"。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都停摆,外卖小哥停工,商场关门,整个广东进入紧急避险状态。不少市民在台风登陆前赶紧跑进超市囤货,盒马鲜生大型连锁超市自然成了首选。

结果有人发现一个诡异现象:货架上的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水果统统被抢购一空,连泡面、火腿肠都卖到断货。可偏偏有一款甜品岿然不动地堆在冷柜里,满满当当一整排,包装精美,价格也不算太离谱——39.9元一盒9粒,单价不到4.5元。就是盒马自有品牌的"榴莲大福"。

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图吐槽,有人拍下那满柜的榴莲大福配文:"广东人民用实际行动投票了,台风天都没人要。"有人顺手买了一盒尝鲜,结果当场"破防"——"太甜了,齁嗓子,榴莲味不足""外皮像橡胶,咬一口费劲""价格还不如去买鲜榴莲"。评论区迅速刷屏:"建议改名叫'盒马最难吃甜品TOP1'!""连台风都看不上,得多难吃?"

按理说,遇到大面积吐槽,品牌方正常反应应该是先道歉,再解释,最后承诺改进。可盒马的反应让人看不懂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客服不仅没道歉,反而淡定回应:"实因库存充足,后续会根据消费者反馈对商品配方进行调整,让更多的人满意。"

话听着像是在解释,但细品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库存充足是你的问题,跟消费者不买有啥关系?

台风天连火鸡面、辣椒都被抢光了,唯独你榴莲大福纹丝不动,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根据消费者反馈调整配方"说得好像现在才知道有问题似的,可网上对这款甜品的吐槽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意思的是,事发酵之后,更多信息被扒了出来。原来榴莲大福并不是什么新品,而是盒马烘焙系列的"老将"了,在门店卖了很长时间。甚至有数据显示,2025年8月,盒马广州区域平均一天能卖出超8000颗榴莲大福,日常销量还排在盒马烘焙系列第四位呢。既然平时销量不错,为啥台风天会被剩成样?

是产品确实有问题,还是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变了?

"库存充足"就能硬刚?

盒马甜品背后的供应链逻辑藏不住了!

要说盒马为啥敢"刚",得先扒扒它的供应链老底。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新零售标杆",盒马从创立之初就标榜"自有品牌+产地直采"的模式,想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到2025年,盒马鲜生已经开了430多家门店,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线上交易占比超过63比例,年度GMV突破590亿元。规模在国内零售行业算得上头部玩家了。

盒马的自有品牌战略走得很激进。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盒马整体的自有品牌比例已经达到35比例左右,覆盖生鲜、烘焙、预制菜等多个品类。烘焙甜品作为自有品牌的重要板块,从车厘子盒子、榴莲盒子到各蛋糕、大福,SKU数量相当庞大。产品通常由代工厂统一生产,贴上盒马的标签,然后配送到全国门店。

但问题就出在里。甜品和生鲜不一样,生鲜讲究新鲜,今天卖不掉明天就得下架,库存周转快。可甜品保质期相对长——冷冻保存的话能放几个月甚至半年,运输成本也低,就给了企业"压货"的空间。有业内人士透露,盒马的甜品产品往往是按月度或季度跟工厂下单,一次性生产几万份,然后分批配送到各地仓库和门店。模式的好处是成本可控,规模效应明显;坏处是一旦销量不及预期,库存就会大量积压。

再看盒马的供应链逻辑。盒马有个"惯性"——只要库存充足,就不会轻易下架商品。

为啥?

因为撤货意味着要重新谈供应商、调整生产排期、处理库存损失,成本加起来可能比硬着头皮继续卖还高。哪怕消费者不买账,只要货还在仓库里,盒马就会继续铺货到门店,用各促销手段慢慢消化。

次被台风"点名"的榴莲大福,背后的故事其实更复杂。据报道,款产品在2025年还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白砂糖添加量减少40比例,榴莲果肉添加量提升到20比例以上,选用100比例纯动物奶油,价格也从45.9元下调到39.9元。看上去是在回应消费者对健康和性价比的需求,可为啥升级之后还是被吐槽难吃?

答案可能在于盒马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出了偏差。减糖、加料、降价,都是从数据和成本角度做的优化,但消费者要的不只是。一款甜品好不好吃,口感、风味、新鲜度缺一不可。广东人对吃尤其挑剔,榴莲大福本来就是外来品,想要征服广东人的胃,光靠配方调整可不够。盒马的甜品是工厂冷冻生产的,门店解冻之后贴上"制作日期",操作早就被媒体曝光过。消费者心里门儿清:不是现做的,冻了几个月的东西,口感能好到哪儿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盒马客服说的"库存充足",听上去像是在强调供应链稳定,但在消费者耳朵里就变了味儿。库存充足是好事,可你总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吧?广东人台风天宁可饿着也不买你的榴莲大福,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那"有货就买"的时代了,尤其是年轻人,买东西看的是性价比、口碑和体验,不是你库存多少。

难吃却不下架,盒马到底在算哪笔账?

事儿往深了看,其实是盒马的"商业算盘"和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撞车了。盒马作为零售商,肯定有自己的生意经。甜品个品类在超市里属于"低频高毛利"——消费者不会天天买,但每次买的利润空间很大。一般来说,烘焙甜品的毛利率能比生鲜高出10比例-15比例,哪怕只有30比例的复购率,靠着庞大的客流量和门店覆盖,也能贡献不少利润。

库存充足的甜品对盒马来说就像"压箱底的货"。撤掉可惜,毕竟已经投入了生产成本、仓储成本、物流成本,还不如继续挂着碰运气——万一有人图便宜买了呢?万一搞个促销活动能清一批呢?思路在传统零售行业很常见,可问题是,盒马标榜的是"新零售",强调的是数据驱动、以用户为中心,怎么到了关键时刻还在用老一套的库存管理思维?

再看看同行是怎么做的。喜茶在2023年10月率先主动公开所有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真品质原料溯源信息,首批40多款产品的"电子配料表"在小程序里公开。消费者想知道一杯奶茶里有啥,点开就能看到详细信息,甚至包括热量、蛋白质、反式脂肪酸数据,还有第三方检测报告背书。操作不仅提升了品牌透明度,还赢得了消费者信任。喜茶的逻辑很简单:你越透明,消费者越放心;消费者越放心,品牌口碑越好。

再看钟薛高个反面教材。作为曾经的"雪糕界网红",钟薛高靠着高端定位和营销噱头快速崛起,动辄十几二十元一支的价格让它被网友戏称为"雪糕刺客"。2022年因为"火烧不化"事件口碑崩塌,2023年3月紧急推出定价3.5元的低价新品Sa'Saa想要挽回局面,可消费者并不买账。到2024年3月,钟薛高的临期产品已经降到2.5元一支,依然卖不动。最终在2025年6月,钟薛高旗下钟茂食品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申请破产清算。一个网红品牌从巅峰到破产只用了几年时间,核心原因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你以为靠营销能长久,可消费者要的是实打实的产品力。

对比两个案例,盒马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喜茶选择主动公开透明,用诚意换信任;钟薛高选择降价求生,但为时已晚。

盒马呢?

既不愿意承认产品有问题,又不愿意痛快下架,还拿"库存充足"当理由,不就是在走钟薛高的老路吗?

盒马的"自有品牌"本应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选择盒马,很大程度上是信任个品牌——你选的货肯定比路边小店靠谱,你的自有品牌肯定有品质保证。可现在倒好,连最基础的"好吃"都做不到,还硬挺着卖,不是在砸自己的招牌吗?一旦消费者对盒马自有品牌失去信任,后续想要重建就难了。毕竟市场上的选择太多,山姆、沃尔玛、永辉、家乐福,哪家不是虎视眈眈?

现在的消费环境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疫情之后,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注重性价比、更看重实用性、更在意真实体验。那些靠营销噱头、靠品牌溢价的套路越来越不好使了。消费者要的是真材实料、货真价实,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包装和说辞。盒马如果还抱着"反正卖得出去就行"的心态,迟早会被市场教育。

网友炸锅了!

质疑盒马听懂了吗?

事在网上发酵之后,网友的提问一个比一个犀利,直指盒马的核心问题。有人说:"我买甜品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支持盒马清库存!难吃还不让换,是不是欺负我们懒得去别家买?"话虽然带着情绪,但确实道出了很多消费者的心声。大家花钱买东西,要的是满足需求、获得愉悦,不是帮企业解决库存问题。

还有人建议:"库存充足是好事,但总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吧?

盒马是不是该学学'以销定产',卖不动的就赶紧下架?"

建议其实很中肯。零售行业有个基本原则叫"柔性供应链",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和库存。盒马作为新零售的代表,本应在方面做得更好才对。可现在看来,盒马的供应链虽然规模大、效率高,但在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条:"客服说'因库存充足',话说得好像我们消费者非得吃难吃的甜品似的!

是不是装听不懂人话?"

吐槽虽然有点儿冲,但确实点出了盒马在沟通上的问题。消费者不是傻子,你说"库存充足",大家听到的是"我们生产多了卖不掉";你说"根据反馈调整配方",大家理解成"现在才知道有问题"。答非所问、避重就轻的回应方式,只会让消费者更反感。

问题归根结底指向同一个核心:盒马到底有没有把消费者当"上帝"?

或者说得更直白点,盒马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还是消费者的需求?

从次事件来看,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零售行业有句老话:"顾客就是上帝。"话虽然有点儿绝对,但道理确实没错。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它的规模有多大、营销有多强,而取决于它能不能持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盒马次的表现,说实话让人有点儿失望。作为新零售的头部品牌,盒马应该比传统超市更懂消费者、更会创新、更能提供差异化价值。可现在看来,在面对消费者质疑的时候,盒马的反应跟传统零售商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先保自己,再考虑用户。

值得警惕的是,次事件暴露出盒马在产品管理上的深层问题。一款销量排第四的明星产品,为啥会在关键时刻被消费者集体抛弃?

是产品本身就有问题只是平时没人较真,还是盒马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一直存在偏差?

如果是前者,说明盒马的品控体系有漏洞;如果是后者,说明盒马跟消费者之间存在认知鸿沟。无论哪情况,对盒马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结语:台风筛出的不只是难吃甜品,更是盒马的"傲慢与偏见"

一场台风,意外揭开了盒马甜品业务的"遮羞布"。库存充足不该是难吃还硬卖的理由,供应链优势更该用来服务消费者的口味,而不是堆积滞销货。盒马如果继续抱着"反正卖得出去就行"的心态,迟早会被更懂用户的品牌"弯道超车"。

看看那些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品牌,无一不是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喜茶主动公开配方信息,让消费者喝得明白、喝得放心;山姆用高品质和高性价比打造会员忠诚度;胖东来是把服务做到极致,员工幸福、顾客满意。品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挑剔的今天,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真正提供价值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盒马作为新零售的标杆,本应在方面做得更好。可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让人不得不思考:当一个企业规模做大了、门店开多了、业务铺开了,是不是就容易忘记初心?

是不是就开始用数据和效率代替用户体验?

是不是就觉得消费者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接受?

在"好吃才是王道"的今天,谁把消费者当傻子,消费者就会让谁"打脸"。下次再遇到台风天,希望盒马不仅能抗风,更能扛住消费者的期待。

来源:程程家常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