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59岁接连翻车的于东来,价值观暴露了真实面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3:39 1

摘要:胖东来的 “良心”,曾体现在无数具体的细节里,让员工和顾客都感受到被尊重。门店员工的工资条上,每月应发工资稳定标注 9200 元,扣除社保和公积金后,实发金额近 8000 元 —— 这比同城市其他商超员工平均 4500 元的月薪高出近一倍。除了薪资,员工每年还

一、曾经的 “良心标杆”:细节里的 “全民好感”

胖东来的 “良心”,曾体现在无数具体的细节里,让员工和顾客都感受到被尊重。门店员工的工资条上,每月应发工资稳定标注 9200 元,扣除社保和公积金后,实发金额近 8000 元 —— 这比同城市其他商超员工平均 4500 元的月薪高出近一倍。除了薪资,员工每年还能享受 40 天带薪假期,分为 “季度假” 和 “年度假”:每 3 个月可休 5 天季度假,年底还有 20 天年度假,方便员工陪伴家人或外出休整。有员工在采访中说:“家里老人住院,我请了 15 天假,工资一分没扣,店长还主动问要不要帮忙协调医院资源,这种归属感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

面对灾情,于东来的行动比捐款更有冲击力。2021 年河南暴雨时,他没有只通过企业账户捐钱,而是亲自驾驶一辆装满物资的货车,从许昌胖东来总部出发,连夜赶往郑州灾区。车厢里塞满了 300 箱瓶装水、200 箱方便面、50 套急救包,还有 100 床棉被 —— 这些都是他提前让采购部紧急调配的应急物资。抵达郑州二七区临时安置点后,他穿着雨衣和员工一起卸货,帮老人搬行李到安置帐篷,连续 48 小时几乎没合眼,期间只靠面包和矿泉水充饥。有现场市民拍下照片,画面里他裤脚沾满泥水,却笑着帮孩子拧干湿透的衣服,配文 “这才是企业家该有的样子”。

这种 “接地气” 的责任感,让顾客对他产生了极致信任。2023 年,胖东来某门店因供应链问题,部分生鲜产品临时缺货,有老顾客拿着 2000 元现金到收银台说:“于总靠谱,这钱先放这儿,等货来了我再拿东西,别让店里亏了。” 甚至有顾客在留言本上写:“买胖东来的东西,不是图便宜,是信于东来这个人,就算偶尔有问题,也知道他会解决。” 这种 “人大于品牌” 的信任,让于东来的 “神坛” 越筑越高。

二、预制菜争议:力挺西贝背后的 “利益关联”

2025 年 9 月初,罗永浩的一条视频,让预制菜话题成为全网焦点,也把于东来拖进了第一个舆论漩涡。罗永浩在视频里对着镜头直言:“上周去西贝莜面村吃饭,点了三个菜,不到 5 分钟就全上齐了,吃着完全没有现做的锅气,后来问服务员才知道,全是预制菜加热的。一个普通的白面馒头卖 21 块,这不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吗?” 他还呼吁 “国家该尽快推动立法,强制要求饭馆明着标注是不是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

这条视频 24 小时内播放量破亿,评论区里网友纷纷分享类似经历:“上次在西贝点的番茄牛腩,肉质柴得嚼不动,吃着和超市买的罐头一模一样”“孩子想吃现做的面条,服务员说‘都是提前备好的,只能加热’,花了 68 块钱,还不如家里煮的挂面”。面对汹涌的质疑,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很快在企业官微回应,配着 “明厨亮灶” 的后厨照片称:“西贝所有菜品都是现做现卖,不存在预制菜,罗永浩是在搞‘网络黑嘴’,我们已经联系律师准备起诉。”

为了证明 “清白”,西贝还邀请 10 家媒体进驻北京朝阳门店,直播后厨制作过程。但直播第一天就出了纰漏:镜头扫到凉菜间时,货架上放着一袋标注 “2023 年 8 月生产” 的西兰花,距离拍摄时已近两年;冻库中还有 2024 年初冷冻的烤鱼,保质期标注 18 个月,当时已存放超 10 个月;而西贝招牌的 “骨汤”,工作人员是直接从密封塑料袋里倒出来,倒进锅里加热的,并非现场熬制。这场 “自杀式公关” 让西贝口碑暴跌,网友调侃 “这哪是证明清白,简直是自曝家丑”。

就在罗永浩和西贝僵持不下时,本与事件无关的于东来突然 “下场”。他在胖东来供应商内部群的发言被截图传到网上:“没有任何企业能做到完美,西贝、海底捞这样的品牌,已经让我们能吃到放心的饭了,大家别一棍子把人打死,要给企业容错空间。” 这番 “仗义执言” 瞬间把于东来推到风口浪尖 —— 有网友顺着线索深挖,发现胖东来早在 2024 年底就注册了 “东来优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在许昌建设占地 200 亩的中央厨房项目,其中专门划分出预制菜生产区域,总投资预算高达 15 亿元,当时已进入地基施工阶段,预计 2026 年投产。

“一边力挺别人用预制菜,一边自己偷偷建预制菜工厂,这不是双标吗?” 网友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罗永浩也在社交平台发文,语气委婉地提醒于东来:“于总一直是我尊重的企业家,只是这次预制菜争议水有点深,建议先看看情况,别被朋友误导,最后连累自己的名声。” 但于东来不仅没听,反而在几天后的胖东来内部会议上再次提及此事:“罗永浩不该揪着预制菜不放,这行里多少企业靠这个吃饭,砸别人的饭碗,最后自己也不会好过。” 这番话彻底坐实了网友对他 “利益相关” 的猜测,曾经的 “良心” 滤镜第一次出现明显裂痕。

三、《731》言论:触碰民族情感的 “致命失误”

如果说预制菜争议还能归结为 “商业利益关联”,那于东来对《731》电影的评价,则直接触碰了民族情感的底线,让他的形象进一步崩塌。2025 年 9 月中旬,反映日本 731 部队侵华罪行的电影《731》正式上映,影片中日军用中国平民做活体解剖、细菌实验的片段,让无数观众看完落泪,也引发了 “铭记历史、反对战争” 的广泛讨论。影院里,有老人看完后对着银幕敬礼,有年轻人自发组织 “勿忘国耻” 的签名活动,全网都在为影片传递的历史记忆点赞。

就在这一背景下,于东来在一次线下企业家座谈中被问及对《731》的看法,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历史都过去了,纠结这些干嘛?世界上那么多仇恨,总提这些只会增加矛盾。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老盯着过去的事,不利于往前走。” 这番话被现场观众录音后传到网上,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网友在评论区愤怒反驳:“铭记 731 的罪行,不是传播仇恨,是提醒所有人别让悲剧重演!”“于东来忘了吗?731 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杀害了几十万中国平民,那些活体实验的受害者,到死都没等来一句道歉,这不是‘过去的事’,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 有历史博主还特意晒出 731 部队的原始档案照片,标注 “1940 年,731 部队在浙江投放细菌弹,导致当地 3000 多人感染鼠疫死亡”,配文 “这些不是‘仇恨’,是必须记住的历史真相,一个连历史都不尊重的企业家,谈何‘良心’?”

面对汹涌的舆论,于东来没有公开道歉,只是让胖东来官微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于总个人言论仅代表其观点,不影响胖东来的服务理念和产品质量。” 但这样的回应不仅没平息争议,反而让更多人开始质疑他的价值观 —— 此前被大众忽略的 “越界管理”“强硬怼同行” 等旧事,也被一一翻出。

四、过往争议:人设背后的 “强硬一面”

早在 2024 年,于东来就曾因 “彩礼言论” 引发 “越界管理” 的争议。当时他在胖东来内部员工培训会上说:“我们胖东来的员工结婚,不许要彩礼,要彩礼就是把女儿当商品卖,这种风气不好。要是有员工敢要彩礼,公司得管一管,甚至可以扣绩效。” 这番话被员工录音传到网上后,有网友指出 “彩礼是民间习俗,不同地区有不同规矩,企业不该干涉员工的私人生活”,认为他 “把企业管理规则强加给员工个人,有点越界了”。还有网友调侃:“员工工资高是好事,但连结婚要不要彩礼都管,这是把员工当‘孩子’管吗?”

2023 年,河南洛阳有一家小型超市取名 “胖都来”,装修风格和胖东来相似 —— 门口挂着红色横幅,内部货架摆放整齐,甚至连员工制服颜色都和胖东来相近。于东来得知后,没有先沟通,直接让胖东公司法务向对方发送律师函,要求 “立即改名并赔偿 50 万元,否则将起诉至法院”。“胖都来” 老板解释 “只是巧合,没有蹭名的意思,超市规模小,一年利润还不到 10 万”,但胖东来坚持 “容易让消费者混淆,损害品牌形象”。最终,“胖都来” 老板因无力承担诉讼费用,只能改名为 “邻里超市”,这件事当时就有网友评论 “于东来对同行太强硬,和他平时‘温和’的形象反差太大”。

最引发争议的,还是 2025 年 4 月的 “玉石暴利” 事件。网红 “柴怼怼” 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拿着一款胖东来售卖的和田玉吊坠说:“我去玉石市场问过,这款吊坠的批发价也就 800 块左右,胖东来卖 4999 块,还说是‘诚信经营、薄利多销’,这暴利都快赶上奢侈品了,明显是收割不懂行的消费者。” 视频发布后,播放量很快破百万,不少网友留言 “我也在胖东来买过玉石,当时觉得靠谱,现在看来有点亏”。

于东来看到视频后,没有先核查价格或联系 “柴怼怼” 沟通,而是直接在自己的社交账号连发 5 条动态,语气强硬:“这个网红是故意抹黑胖东来!我们的和田玉都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鉴定的,利润只有 15%,她要是拿不出‘暴利’的证据,必须受到严厉处罚,不然我就关了胖东来!” 这番狠话引发更大争议,有网友特意去查该吊坠的鉴定报告,发现确实是和田玉,但玉石市场同类产品的售价普遍在 1000-1500 元之间,胖东来 4999 元的售价确实偏高。

随后,于东来删除了这 5 条动态,把社交账号设为私密,又通过当地媒体邀请 “柴怼怼” 到胖东来总部 “实地考察”。但没过多久,“柴怼怼” 的社交账号突然被平台封禁,给出的理由是 “发布不实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当地网信办还同步启动了 “网络谣言专项整治” 行动。这场风波最终以网红 “失声” 收尾,但于东来 “小题大做”“用自身流量压制质疑” 的形象,却让不少网友觉得 “和之前的‘老实人’完全不一样”。

五、“造神” 陷阱:滤镜破碎后的真实

于东来的接连翻车,本质上是大众 “造神” 心理与他真实人性的碰撞。最初,人们厌倦了 “996 压榨员工”“虚假宣传坑顾客” 的企业,当胖东来带着 “高工资、好服务、有担当” 的标签出现时,大众自然而然地把 “完美企业家” 的期待投射到于东来身上 —— 忽略了他作为商人的 “利益属性”,也忘记了 “没有人是完美的”。

比如员工高工资背后,是胖东来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业绩排名后 10% 的员工会被调岗,连续 3 个月排名靠后会被辞退;比如 “顾客信任” 的背后,是胖东来多年积累的服务口碑,本质仍是商业运营的一部分。但当 “神坛” 搭建起来,于东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被无限放大,一旦偏离 “完美” 轨道,就会引发强烈的心理落差。

如今,再提起于东来,网友的评价已从 “良心企业家” 变成 “双面人”—— 胖东来门店的客流量虽未明显下降,但线上关于 “于东来价值观” 的讨论仍在持续。近期,于东来减少了公开露面的次数,胖东来官微也只发布商品促销、门店活动等通知,不再提及他的个人言论。只是那些曾经的争议,早已在 “造神” 与 “翻车” 的循环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来源:章丘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