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用通缉令上证件号认证游戏,当通缉令变成“游戏通行证”:我们该愤怒还是反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1:45 1

摘要:10月初,一段拍摄于手机店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一名未成年男孩站在展示台前,熟练地用试用机搜索"电信诈骗通缉令",将逃犯的身份证号输入游戏实名认证界面。更荒诞的是,发布通缉令的短视频账号竟公然标注"拿去实名游戏",仿佛在提供某种"攻略"。

魔幻现实主义的认证闹剧

10月初,一段拍摄于手机店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一名未成年男孩站在展示台前,熟练地用试用机搜索"电信诈骗通缉令",将逃犯的身份证号输入游戏实名认证界面。更荒诞的是,发布通缉令的短视频账号竟公然标注"拿去实名游戏",仿佛在提供某种"攻略"。

尽管该男孩最终是否认证成功尚未证实,但是事件已暴露三重隐患:

通缉令信息泄露:涉案人员敏感信息被公开传播,可能干扰警方办案

防沉迷系统漏洞:未成年人试图用犯罪者身份绕过监管,反映认证机制存在缺陷

不良示范效应:相关视频获得大量播放,评论区出现"求教程""这招妙啊"等危险言论

别让"黑色幽默"演变成社会危机

这绝不是一句"熊孩子恶作剧"就能轻描淡写的事件!当孩子们把犯罪者的身份证当成"游戏门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多方失守的悲剧。

第一刀砍向游戏平台:"不定期人脸识别"根本是懒政!
某平台客服回应"发现异常会触发验证",但现实是:

黑产早已形成产业链,20元就能买成年人实名账号

人脸识别仅针对"疑似未成年行为",而通缉犯信息本就是成年人

从输入信息到触发验证存在时间差,足够玩半个月

第二刀砍向内容平台:短视频成了"犯罪工具教学基地"!
发布通缉令的账号竟标注"拿去实名游戏",这相当于:

把警方执法文书扭曲为"游戏破解攻略"

算法推荐机制让类似视频获得更大流量

平台审核形同虚设(试想:如果视频教的是制作炸弹呢?)

最痛的一刀砍向家庭教育:
男孩在公共场合毫无顾忌地操作,说明他根本不知道:

冒用身份信息涉嫌违法《居民身份证法》第17条

通缉令上的逃犯可能涉及命案,这不是"游戏彩蛋"

这种"小聪明"会养成漠视法律的行为模式

堵住漏洞需要一场"降维打击"

这件事最可怕的不是某个孩子钻空子,而是整个社会在"用通缉令玩游戏"的荒诞中集体麻木。要破局必须:

技术层面:游戏平台必须升级"实名+人脸+声纹"三重验证,建立与公安系统的信息核验通道

监管层面:网信办应要求短视频平台对执法类内容打码处理,并封禁诱导违规的账号

教育层面:学校需开设"数字身份安全课",让孩子明白网络行为与现实法律的联结

你在游戏里见过哪些离谱的实名认证操作?你觉得平台和家长谁该负主要责任?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小孩哥用通缉令上证件号认证游戏#

来源:小火车聊游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