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的写字楼还亮着灯,工位上的你啃着冷掉的外卖改方案;周末泡在图书馆刷题,却发现同龄人的 offer 早已到手;跟风报了十多个考证班,钱包空了却连证书封面都没摸热,这届年轻人好像陷入了 “努力陷阱”:越拼越焦虑,越忙越迷茫。
说句扎心的话,你以为的努力,可能只是在自我消耗?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还亮着灯,工位上的你啃着冷掉的外卖改方案;周末泡在图书馆刷题,却发现同龄人的 offer 早已到手;跟风报了十多个考证班,钱包空了却连证书封面都没摸热,这届年轻人好像陷入了 “努力陷阱”:越拼越焦虑,越忙越迷茫。
张朝阳在一次访谈里戳破了真相:“年轻人别过度努力,太过拼搏会伤害身体,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 这话被骂 “负能量”,但经历过创业起伏、年过六十仍坚持直播物理课的他,或许比谁都懂:
无效的努力是自我消耗,找对方向的坚持才是成长底气。今天就拆解他最戳痛点的 3 个建议,没有空话,全是能落地的生存智慧。
跟 “努力至上” 唱反调,努力是基础,但机会点才是放大器
我们从小被灌输 “天道酬勤”,可现实是:同个部门里,天天加班的你没升职,懂得对接资源的同事却被提拔;同学聚会上,死磕考研的人刚就业,抓住短视频风口的早已买房。
张朝阳的观点很直接:“很多时候你再努力挖矿,也成不了发现金矿的人。”
这不是否定努力,而是戳破 “伪努力” 的骗局:努力是线性积累,机会点是指数突破。就像他在分析行业规律时说的,大佬们的成功多是踩中风口、赶上时代,普通人盲目跟风拼体力,只会累垮自己。
为什么越拼命越容易走错路?张朝阳从脑科学角度解释过:长期高强度劳作会让大脑持续分泌皮质醇,这种 “压力激素” 会抑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这正是负责决策和判断的关键区域。
简单说,你熬到凌晨改的方案,可能还不如白天高效时写的一半好。
北京协和医院的睡眠研究也显示:连续一周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人的决策失误率会上升 40%。那些为了 “表现努力” 而硬扛的熬夜,其实是在亲手毁掉发现机会的能力。
张朝阳在访谈里举过章泽天的例子,这事儿特别值得琢磨。
当年奶茶妹妹刚出圈时,没唱功没演技,要是跟选秀选手拼才艺,大概率查无此人。
但她精准抓住了 “清纯标签稀缺” 的机会点,一张奶茶照火遍全网。
想进清华时,她没硬拼高考分数,而是瞄准 “体育特长生” 通道,练健美操拿全国前三,成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直接保送。
进了清华又抓住 “海外交流” 机会,结识刘强东,每一步都没靠 “死努力”,而是精准踩中机会点。
反观我身边的设计师小 A,每天熬夜练软件,却从没想过自己 “擅长把复杂数据做成可视化图表” 这个优势。
直到有次帮公司做财报图意外走红,才明白:与其补短板拼不过别人,不如把长板变成机会点。
想想你身边是不是这样:
同事天天加班写文案,却没发现自己 “擅长拆解热点”,其实能做新媒体策划;
朋友死磕考研,却忽略自己 “很会帮人规划行程”,做旅行博主早就变现了;
你总说没机会,却没意识到自己 “记台词特别快”,说不定能做短视频演员。
张朝阳说:“年轻人要研究自己的机会点在哪,这比努力重要一万倍。” 那些被你忽略的兴趣、不经意的擅长,可能就是改变人生的钥匙。
具体怎么做呢?分享3 步,来找到你的 “黄金机会点”
1、做 “优势清单”:花 10 分钟写下 3 件 “你做起来轻松又比别人好” 的事(比如 “能快速记住歌词”“擅长安慰朋友”),再对应行业需求(前者可做短视频翻唱,后者可做情感博主);
2、搞 “轻量测试”:不要马上辞职创业,用周末试做相关内容(比如发一条翻唱视频、写一篇情感短文),看数据和反馈;
3、搭 “机会桥梁”:把测试成功的事和主业结合(比如帮公司做短视频、给同事做情绪疏导),慢慢把机会点变成核心竞争力。
现在年轻人总在卷 “硬技能”:程序员卷代码行数,老师卷备课时长,就连实习生都在卷加班时长。但张朝阳在物理课直播里说:“AI 能替代技能,却替代不了好奇心。”
他自己就是例子。
年过六十还天天直播讲物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源于对 “宇宙规律” 的好奇。从推导 E=mc² 到探讨黑洞原理,甚至把火锅辣油溅到衣服上的现象都用流体力学解释,这种好奇心,让他在互联网行业起伏中始终有新突破。
真相是:技能会过时,但好奇心能带你找到新赛道。
就像当年相机普及后,很多摄影师失业,但好奇 “照片背后故事” 的人,成了纪实摄影师;现在 AI 能写文案,但好奇 “用户真正需求” 的人,成了内容策略师。
张朝阳在 2025 年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对话时,格罗斯特别强调:“时空可能是幻觉,这种突破靠的不是计算能力,而是好奇心。”
麻省理工的创新研究也显示:顶尖科学家和普通研究者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商,而是 “对无关问题的好奇”。比如牛顿好奇 “苹果为什么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张朝阳好奇 “雨滴为什么砸不伤人”,就推导出斯托克斯定律。
张朝阳说:“好奇心驱使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成长。” 那些你出于好奇问的 “为什么”,可能就是未来的竞争力。
《张朝阳的物理课》能火四年,连准大学生都专程来 “追星”,根本原因不是他讲得多专业,而是他把好奇心变成了可分享的内容。
有个叫小李的外卖员,看了他的物理课后,开始好奇 “电动车电池为什么冬天不耐用”,自己查资料、做实验,拍成短视频。没想到吸引了几十万粉丝,后来被电池厂商请去做产品顾问,彻底摆脱了送外卖的辛苦。
还有个宝妈,看张朝阳用物理知识解释 “奶粉怎么冲不结块”,好奇之下研究各种母婴用品的科学原理,现在成了育儿博主,收入比上班时高 3 倍。
你看,好奇心从来不是 “没用的闲情”,而是能变现的生产力。
在生活中,你的 “无聊提问” 里也可能藏着机会
别再觉得 “好奇” 是浪费时间:
你好奇 “为什么有的外卖包装特别严实”,可能能做餐饮包装设计;
你好奇 “宠物为什么能听懂指令”,或许能做宠物行为训练师;
你好奇 “为什么有的朋友圈文案特别吸引人”,说不定能做新媒体编辑。
张朝阳说:“保持好奇心,就等于给人生留了无数种可能。” 内卷只会让你在一条路上挤破头,好奇心却能带你开辟新赛道。
分享一些落地动作,每天 10 分钟,唤醒你的好奇心
1、写 “好奇日记”:每天花 5 分钟记下 1 个 “奇怪问题”(比如 “为什么奶茶吸管是圆的”“为什么冬天衣服会起静电”);
2、做 “轻探索”:用手机查资料解答这个问题,不用深入研究,知道大概原理就行;
3、搞 “分享实验”:把答案讲给朋友听,或者发在平台,有人互动就继续深挖,没人理就换下一个。
你是不是这样:方案要改到 “绝对没问题” 才提交,结果错过截止日期;学英语要等 “教材买齐” 才开始,最后书都落灰了;想做视频要 “设备到位” 才拍,别人早就涨粉十万了。
张朝阳在吉利学院的分享里戳中要害:“很多人用完美主义当借口,其实是害怕失败,做事遵循八二原则,一小时做到 80% 就行,别纠结那 20%。”
他自己办物理课就是这样,第一期直播设备简陋,板书也歪歪扭扭,但还是准时开播,后来慢慢优化,现在成了顶流科普 IP。要是一开始就追求 “完美呈现”,可能根本开不起来。
真相是,完美是 “做出来的”,不是 “想出来的”。先完成再完美,才是普通人的成长捷径。
北大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显示: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 “对结果的恐惧” 超过了 “做事的动力”。
而八二原则能降低这种恐惧,反正只要做到 80 分就行,压力小了,反而更容易开始。
张朝阳也从脑科学解释过:当你决定 “先做 80%”,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 “想行动” 的冲动;但要是想着 “必须做到 100 分”,大脑会分泌皮质醇,让人逃避。
那些总说 “等准备好再开始” 的人,其实永远准备不好。就像英语课,张朝阳一开始发音也不标准,但每天坚持直播,现在已经播了 1400 场,成了很多人的学习素材。
我前同事小琳,以前是出了名的 “拖延大王”。做策划案总改到最后一刻,还经常因为 “不够完美” 推翻重写,连累整个团队加班。
后来她听了张朝阳的 “八二原则”,试着先做 “粗糙版本”:比如策划案先写核心框架,交给领导提意见再改;做 PPT 先放文字,后续再加图。没想到效率提升了 3 倍,方案通过率还更高了, 因为领导能及时介入调整方向,避免做无用功。
半年后小琳就升了主管,她总结说:“以前追求 100 分,结果只能做到 60 分;现在先做到 80 分,反而能慢慢迭代到 90 分。”
想想这些场景:
你写文章总怕 “逻辑不通”,其实发出去有人看,比藏在草稿箱里强;
你学做饭总怕 “不好吃”,其实做熟了能吃,比天天点外卖强;
你拍视频总怕 “没人看”,其实发出去有 1 个赞,比永远不拍强。
张朝阳说:“行动起来就赢了 90% 的人。”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 “完美的开始”,只有 “开始后的完美”。
张朝阳说:“年轻人不用急着出人头地,找对方向慢慢走,比瞎跑快多了。”
拒绝过度努力,你会有更多精力发现机会;守护好奇心,你会找到不被替代的底气;放弃完美主义,你会摆脱拖延的内耗。
这些建议听起来简单,但坚持一年真的会质变:可能你找到了赚钱的新方向,可能你拥有了抗淘汰的技能,可能你终于摆脱了焦虑。
就像张朝阳坚持讲了四年物理课,从没人看到成顶流吃,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就从其中一个建议开始,明年的现在,你一定会感激那个果断行动的自己。
来源:阿胖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