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北部湾畔的海洋儿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2:35 1

摘要:在北部湾的粼粼波光中,在三岛三乡的渔歌声里,京族以“海洋的儿女”自居,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端书写了与海共生的千年传奇。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他们带着独弦琴的悠扬、哈节的欢腾与渔箔的智慧,在与汉、壮等民族的交融中,淬炼出兼具海洋包容与渔家坚韧的文化品格。

在北部湾的粼粼波光中,在三岛三乡的渔歌声里,京族以“海洋的儿女”自居,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端书写了与海共生的千年传奇。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他们带着独弦琴的悠扬、哈节的欢腾与渔箔的智慧,在与汉、壮等民族的交融中,淬炼出兼具海洋包容与渔家坚韧的文化品格。从古代“骆越”的渔猎足迹到当代的“中国京族之乡”,京族用坚守与革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画卷上留下了清新灵动的一笔。

一、源流溯源:从骆越后裔到京族族群的千年演化

京族的族源犹如北部湾的潮汐,在历史的更迭中与南方沿海民族的脉络紧密相连,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源自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是海洋渔猎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这一结论不仅有文献记载的支撑,更得到了语言、民俗与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

京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骆越人,彼时他们已在我国南方沿海及越南北部沿海地区生息繁衍,以渔猎、航海为生,掌握了原始的海洋捕捞技术。秦汉时期,骆越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中原文化开始传入,骆越人与汉族、壮族等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相互影响。

公元10世纪左右,越南建立独立政权后,部分居住在越南北部沿海的渔民,因渔业生产需要及躲避战乱等原因,逐渐向我国北部湾沿海迁徙。他们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最终定居于今广西东兴市的巫头、尾、山心三个小岛及周边沿海地区,与当地少量的汉族、壮族居民融合,形成了早期的京族社群。

明清时期,京族的聚居格局逐渐稳定,渔猎经济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渔业生产方式,如渔箔、拉大网等。同时,京族与周边民族的贸易往来频繁,用渔产品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文化上也吸收了汉族的节日习俗、壮族的歌谣元素。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京族”正式被确认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从此开启了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二、分布与人口:北部湾畔的聚居格局与跨境亲缘

京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出“高度集中、沿海而居”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在国外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同源,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鲜明跨境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境内京族总人口约为3.3万人,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7万人,增长近4倍,人口发展态势平稳。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是京族的核心聚居区,其中江平镇的巫头村、尾村、山心村被称为“京族三岛”,是京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这里的京族人口约2.8万人,占全国京族总人口的84.8%。此外,东兴市的江平镇其他村落、东兴镇以及防城港市的港口区也有少量京族分布,人口约0.5万人,多为因婚姻、工作等原因从“京族三岛”迁出的居民。

在国外,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同根同源,语言、习俗基本相同。越南的越族人口约8600万人,广泛分布在越南全国各地,其中北部沿海地区的越族与我国京族在文化上的联系最为紧密。近年来,随着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京族与越南越族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在渔业生产、文化节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

三、语言文字:汉藏语系的海洋之声与汉字交融

京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时也使用汉文,形成了“双语并用”的文化传承特征。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越南语的北部方言亲缘关系密切,是研究壮侗语族语言演变的重要对象。

京语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拥有11个元音和28个辅音,声调分为6个,其中部分声调的发音与壮语、越南语相似。词汇方面,保留了大量反映海洋渔猎生活的固有词汇,如“渔箔”(京语称“哈亭”)、“独弦琴”(称“匏琴”)、“拉大网”(称“拉网”)等,同时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如“政府”“学校”“科学”等,部分词汇还吸收了壮语的表达。语法上,京语以虚词和语序为主要表达手段,基本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与汉语有一定差异。

京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喃字”,这是一种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文字,主要用于记录民间文学、宗教经文等,但由于喃字结构复杂、学习难度大,未能在民间广泛普及。随着与汉族交流的日益频繁,汉文逐渐成为京族主要的书面交流工具,在学校教育、政府公文、新闻媒体等领域均使用汉文。

为保护京语这一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国家已将其列入中国濒危语言保护工程,组织专家学者对京语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与研究,编写了《京语词典》《京语研究》等学术著作,同时在京族聚居区的中小学开展京语教学试点,通过开设兴趣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等方式,推动京语的传承与发展。

四、历史轨迹:中央管辖下的渔海生息与边疆守护

京族在历史上并未建立过独立的地方政权,始终处于中央王朝及地方行政体系的管辖之下,其发展轨迹与我国西南边疆的治理进程紧密相连。这种历史选择既与其以渔猎为生、人口规模较小的特点有关,也反映了京族与中原政权及周边民族的深厚联系。

明代,京族聚居的“京族三岛”隶属于钦州府管辖,朝廷在当地设置巡检司,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征收赋税等事务。此时的京族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渔业生产模式,与周边汉族、壮族的贸易往来频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平稳。

清代,京族聚居区继续隶属于钦州府,朝廷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鼓励汉族移民到沿海地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京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京族积极参与抗击海盗、保卫海疆的斗争,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家园。

民国时期,京族聚居区先后隶属于钦县、防城县管辖,尽管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京族人民依然坚守在北部湾畔,以渔猎为生,传承着民族文化。抗日战争时期,京族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渔民游击队,在海上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的海上补给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京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2年成立了尾京族乡,1958年成立了东兴各族自治县(1996年撤县设市),京族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民族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五、杰出人物: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

京族虽人口较少,但在独弦琴艺术、文学创作、乡村振兴等领域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以执着的坚守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京族文化的延续与社会的进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一)苏春发:独弦琴艺术的“海上传人”

苏春发是京族独弦琴艺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生于东兴市江平镇尾村的一个渔民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独弦琴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独弦琴是京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以一根弦演奏出丰富的旋律,音色悠扬动听,被誉为“海上的天籁之音”。

苏春发在继承传统独弦琴演奏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进了独弦琴的制作工艺,丰富了演奏技巧,将京族的渔歌、民间故事融入演奏之中,使独弦琴艺术更具感染力。他创作的《北部湾的早晨》《渔歌》等独弦琴曲,生动展现了京族人民的渔猎生活与海洋情怀,多次在国内外的音乐比赛中获奖。

此外,苏春发还积极开展独弦琴艺术的传承工作,在东兴市开设独弦琴培训班,免费向京族青少年传授演奏技艺,培养了大批独弦琴艺术爱好者。他还多次代表中国京族赴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将京族的独弦琴艺术推向了世界舞台,2018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二)李英敏:京族文学的“拓荒者”

李英敏是京族著名的作家、编剧,出生于东兴市江平镇,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京族作家。他的作品以京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为题材,生动展现了京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为京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英敏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海里的月亮》、电影文学剧本《南岛风云》等。《海里的月亮》通过讲述京族渔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南岛风云》则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海南岛为背景,讲述了琼崖纵队的革命斗争故事,该剧本被改编成电影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李英敏还积极投身于京族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撰写了大量关于京族历史、民俗的文章,为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京族文学的奠基人”。

(三)陈国庆:京族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陈国庆是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党支部书记,巫头村曾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陈国庆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他首先带领村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通村公路、污水处理设施等,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环境差的问题。随后,依托巫头村的海洋资源与京族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与休闲渔业,组织村民开办了“京族渔家民宿”“海上观光游”等旅游项目,推出了拉大网、体验渔箔捕鱼、品尝京族特色美食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此外,陈国庆还带领村民发展特色海水养殖产业,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发展对虾、青蟹等特色水产品养殖,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巫头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1.2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3.5万元,先后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陈国庆也因此荣获“广西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称号。

六、婚嫁习俗:从渔家风尚到多民族交融的浪漫变迁

京族的婚嫁习俗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从传统的“族内婚、渔家婚”逐步发展为与汉族、壮族等多民族自由通婚的多元模式,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礼仪,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民族的融合。

传统社会中,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遵循“同姓不婚”“渔家内部优先婚”的原则,优先在本民族或从事渔业生产的家庭中选择配偶。传统婚礼仪式充满渔家特色,通常包括求婚、定亲、迎亲、送亲等环节。求婚时,男方家要请媒人携带槟榔、烟、酒等礼品到女方家,若女方家同意,便会举行定亲仪式,男方家要向女方家赠送“彩礼”,包括衣物、首饰、渔船用具等,其中渔网是必不可少的彩礼,象征着男方的勤劳与对家庭的责任。

迎亲当天,新郎会带领迎亲队伍,乘坐渔船前往女方家,途中要经过女方家设置的“拦船酒”“对渔歌”等考验。婚礼上,新人要拜大海、拜祖先、拜父母,还要举行“合卺酒”“吃鱼粥”等仪式,寓意着夫妻恩爱、生活富足。随后,亲朋好友会聚集在哈亭前,弹起独弦琴,唱起渔歌,跳起竹竿舞,整个婚礼充满喜庆的海洋气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京族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由恋爱逐渐成为主流,包办婚姻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化,跨民族通婚日益普遍。在城镇地区,京族青年通过求学、务工等途径,结识了不同民族的伴侣,跨民族婚姻占比已超过45%,且得到了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农村地区,由于与汉族、壮族等民族杂居,跨民族通婚也成为常见现象。

现代京族的婚礼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点。许多新人会在婚礼中穿着京族传统服饰,举行“对渔歌”“跳竹竿舞”等民族仪式,同时也会借鉴汉族的婚纱摄影、蜜月旅行等形式。在家庭生活中,不同民族的夫妻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汉族配偶会学习京语、制作京族的“风吹饼”“鱼露”等特色美食,京族配偶也会了解汉族的节日文化、礼仪习惯,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不仅增进了夫妻感情,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七、务工浪潮:从蓝色海岸到城市霓虹的流动画卷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下,京族群众也积极投身于进城打工的队伍中,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北部湾畔的渔村出发,前往全国各地的城市打拼,形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务工群体,同时也催生了“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发展新模式,为京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务工规模与分布

京族外出务工人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仅东兴市的京族外出务工人口就达0.8万人,占全市京族总人口的24.2%,其中江平镇的外出务工比例较高,达到28%。从全国范围来看,京族外出务工人口约1万人,占总人口的30.3%,主要为18 - 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女性务工人员占比约38%,主要从事餐饮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

京族务工群体的分布与就业领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区内务工为主、跨省务工为辅”的格局。区内务工人员主要流向南宁市、防城港市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从事建筑、餐饮、物流等行业,凭借对本地环境的熟悉,能较快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方便在渔汛季节返乡协助家里从事渔业生产。

跨省务工人员则主要前往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集中在电子制造、服装加工、旅游服务等行业。这些地区与京族聚居区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差异较小,且就业机会丰富,吸引着京族青壮年前往打拼。此外,还有部分京族务工人员前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事民族文化传播、餐饮等工作,将京族文化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就业领域与影响

就业领域方面,京族务工人员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展现出多样化的就业选择。部分有渔业经验的人员,在城市中从事与海洋旅游、水产养殖相关的工作,将家乡的渔业技能转化为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一些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京族务工者,进入了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家乡的海鲜产品、京族特色手工艺品等,不仅实现了个人增收,还为家乡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外出务工不仅改善了京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还对京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务工收入逐渐成为许多京族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让家庭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助力家庭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文化方面,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接触到多元的文化与先进的思想观念,返乡后,他们把新的理念带回渔村,促进了京族地区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同时,他们也将城市中的文化元素与京族传统文化相融合,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比如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京族传统舞蹈创作,让传统舞蹈更具时代感。

(三)返乡创业新趋势

近年来,“返乡创业”成为京族外出务工人员的新趋势。许多务工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与市场经验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为京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东兴市,返乡创业的京族青年结合本地资源,创办了各类特色企业。有的利用北部湾的海鲜资源,开办了海鲜加工厂,对海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出即食海鲜、海鲜干货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还有人依托京族的文化特色,创办了文化旅游公司,打造集京族民俗体验、海上观光、海鲜美食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此外,一些返乡创业者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采用“互联网 + 农业”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了京族地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八、结语:潮起潮落间的文化坚守与未来展望

从古代骆越人的渔猎足迹到如今京族在北部湾畔的繁衍生息,京族走过了千年的海洋岁月。他们以海为家,用智慧和勇气征服海洋,传承着独特的语言、民俗与文化;在时代浪潮中,他们勇敢走出渔村,在城市的霓虹里汲取养分,又带着新的视野与技能回归,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活力。

未来,京族的发展将始终与海洋紧密相连,同时朝着更开放、多元的方向前行。在文化传承上,随着独弦琴艺术进校园、哈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的传统文化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海洋文化”这一核心印记将愈发清晰。而在经济发展层面,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与中越边境合作的深化,京族地区的海洋经济、跨境旅游、特色贸易将迎来新的机遇,渔民们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智慧兴海”的转变,将让北部湾的这片蔚蓝持续焕发新生。

从渔箔旁的晨雾到跨境电商的直播间,从哈亭里的吟唱到城市舞台的灯光,京族始终以海洋般的包容姿态,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也是各民族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在未来的岁月里,京族必将继续踏浪而行,让独弦琴的旋律与海浪的声音交织,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书写属于海洋儿女的崭新篇章。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