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们还在为电动汽车续航突破600公里欢呼时,美国24M Technologies公司的“电极到电池包(ETOP)”技术,直接将续航天花板抬到了1600公里(1000英里)。这项跳过传统电芯、让能量密度提升至80%的创新,被视为电池领域的“降维打击”。但鲜为人
当人们还在为电动汽车续航突破600公里欢呼时,美国24M Technologies公司的“电极到电池包(ETOP)”技术,直接将续航天花板抬到了1600公里(1000英里)。这项跳过传统电芯、让能量密度提升至80%的创新,被视为电池领域的“降维打击”。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到蜂巢能源的“无钴电池”,早已在“简化结构、提升能量密度”的赛道上深耕,一场全球电池技术的“效率竞赛”正悄然展开。
美国“无电芯”革命:砍掉30%冗余,能量密度直接拉满
传统电动汽车电池就像“装满小盒子的大箱子”——单个电芯有金属外壳,多个电芯组成模块,模块再塞进电池包,外壳、连接线、固定结构占去近一半空间,真正储存能量的活性材料比例仅30%-60%。24M的ETOP技术,直接掀翻了这套“层层打包”的逻辑。
其核心创新在于“ electrode-to-pack”的直译——从电极直接到电池包。具体来说,ETOP技术先将正极、负极与隔离层密封成“电极对”,再把这些电极对像叠积木一样直接堆叠进电池包,最后通过一体化布线完成连接。没有了独立电芯外壳,也省去了模块框架,电池包内的“无效空间”被彻底挤压,活性材料占比一举提升至80%。按24M官方数据,相同体积下,ETOP电池的续航比传统电池增加50%——若传统电池续航600公里,搭载ETOP技术就能轻松突破900公里,配合高镍正极材料,1600公里续航并非空谈。
支撑这项技术落地的,还有24M自研的两大“安全卫士”:Impervio隔离层和Eternalyte电解液。前者是一种高强度复合膜,能在电池短路时阻断电流,比传统聚乙烯隔离层的热稳定性提升3倍;后者是耐高温电解液,可在-40℃至80℃的范围内稳定工作,解决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热失控”隐患。更关键的是,ETOP技术将原本分散的“电芯制造-模块组装-电池包集成”三步流程,整合为一条单机组装线,生产成本降低约40%,生产效率提升2倍。
24M首席执行官直树太(Naoki Ota)的表态直指行业痛点:“美国电池产业不能只靠扩产追差距,必须用技术创新破局。”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被中、韩企业占据80%份额的当下,ETOP技术被视为美国“弯道超车”的关键——它不依赖稀有金属,却能在能量密度和成本上同时突破,难怪被业内称为“电池结构的一次重构”。
中国不只有麒麟电池:从“结构创新”到“材料革命”的双线布局
当美国在“无电芯”结构上发力时,中国电池企业早已在“简化结构、提升效率”的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节奏。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再到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中国的创新逻辑与ETOP不谋而合——通过优化结构,挤压冗余空间,让电池“装更多能量”。
宁德时代2022年发布的麒麟电池,是结构创新的典型代表。它采用“电芯倒置+水冷板集成”设计,将传统电池包中独立的水冷系统、电芯支架与电池包壳体整合,空间利用率从传统电池的60%提升至72%,能量密度达255Wh/kg(三元锂版本)。搭载麒麟电池的极氪001 FR,续航已突破1032公里,2024年上市后连续三个月蝉联高端纯电车型销量冠军。更值得关注的是,麒麟电池的“一体化集成”思路与ETOP异曲同工,只是保留了电芯结构,更符合现有生产线的改造需求——宁德时代通过对产线的局部升级,就能实现麒麟电池的量产,2023年产能已突破50GWh,远超ETOP的“2025年量产”计划。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走了“另一条结构简化路”。它将传统圆柱形或方形电芯拉长、变薄,制成“刀片状”,直接插入电池包作为结构件,省去了模块框架和部分固定结构,空间利用率提升至65%,成本降低30%。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续航从最初的605公里提升至715公里,且因刀片电池兼具结构强度,车身抗扭刚度提升50%,安全性大幅增强。截至2024年,刀片电池已搭载于比亚迪全系纯电车型,累计装机量突破200GWh,是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结构创新电池之一。
在“无电芯”的前沿探索上,中国企业也未落后。蜂巢能源2023年发布的“超短刀无模组电池包”,将电芯长度缩短至110mm,直接取消模组,通过“电芯-电池包”的一体化集成,空间利用率达75%,能量密度260Wh/kg,续航能力与ETOP技术不相上下。更关键的是,这项技术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2025年搭载于长城汽车的高端电动车型,量产进度与24M基本同步。
材料创新打底:中国电池的“能量密度护城河”
如果说结构创新是“挤空间”,那材料创新就是“提效率”——中国电池企业在结构优化的同时,从未停止对材料的深耕,这也为“高续航”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极材料上,中国企业已实现高镍三元锂的规模化应用。容百科技研发的NCMA四元正极材料(镍、钴、锰、铝),镍含量达90%,比传统NCM811正极的能量密度提升15%,且成本降低8%。搭载该材料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为续航突破1000公里提供了材料支撑。更前沿的无钴正极也取得突破,蜂巢能源的“无钴高锰正极”通过掺杂锰、镁元素,在去除钴的同时,能量密度保持在240Wh/kg以上,成本比三元锂低20%,2024年已在欧拉闪电猫车型上实现搭载。
电解液和隔离层的创新,同样是中国电池的“加分项”。天赐材料研发的“高电压电解液”,能匹配4.45V以上的高镍正极,电化学稳定性提升2倍,配合恩捷股份的“复合陶瓷隔离层”,可将电池的循环寿命从1500次提升至3000次,解决了高能量密度电池“不耐用”的问题。这些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形成“协同效应”——就像麒麟电池,既是结构创新的产物,也依赖高镍正极和新型电解液的支撑,最终实现“续航、安全、寿命”的三重突破。
商业化比拼:谁能先让1000公里续航走进现实?
一项电池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靠商业化落地来验证。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量产速度”和“成本控制”优势,可能成为关键变量。
24M的ETOP技术虽理念先进,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生产线改造难度大。传统电池企业的产线都是为“电芯-模块-电池包”流程设计,要切换到ETOP的“电极直接堆叠”,需要彻底重建产线,单条产线投资成本超10亿美元,对企业资金压力极大;二是安全验证周期长。“无电芯”结构没有独立电芯外壳的保护,一旦出现局部短路,风险可能更快扩散,需要更长时间的安全测试。24M计划2025年先在储能领域试点应用,2026年再推向电动汽车市场,商业化节奏相对保守。
中国企业的策略则更“务实”。麒麟电池、刀片电池等技术都基于现有产线改造,宁德时代将传统产线升级为麒麟电池产线,单条线改造费用仅1亿美元,不到ETOP新建造价的10%,且能快速实现规模化量产——截至2024年底,麒麟电池的装机量已突破80GWh,搭载车型超过20款。蜂巢能源的超短刀无模组电池包,也能兼容现有短刀电芯产线,2025年的规划产能达30GWh,比24M的初期产能高出3倍。
成本方面,中国的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放大差距。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率超95%,且产能集中,成本比美国低20%-30%。以麒麟电池为例,其生产成本约1000元/kWh,而24M估算的ETOP技术成本约1200元/kWh,中国电池在“高续航”的同时,还能保持价格竞争力——极氪001 FR的售价为76.9万元,而搭载ETOP技术的原型车预计售价超10万美元(约72万元),性价比差距明显。
结语:续航竞赛的终点,是“效率与体验”的平衡
美国24M的ETOP技术,用“无电芯”的激进思路,为电池结构创新打开了新想象;中国企业则用“结构优化+材料创新”的组合拳,将高续航电池快速推向市场。这场技术比拼的背后,不是“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而是全球电池产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安全”进化的共同趋势。
对消费者来说,1600公里的续航固然诱人,但真正影响购车决策的,还有充电速度、安全性、价格和电池寿命。中国电池企业的优势,不仅在于续航的快速突破,更在于将“高续航”与“实用性”结合——麒麟电池支持5分钟快充至80%,刀片电池通过针刺测试证明安全性,这些“综合体验”的提升,可能比单纯的续航数字更重要。
未来几年,随着ETOP技术的量产、中国“类固态电池”的突破,电动汽车续航可能全面进入“1000公里时代”。但续航竞赛的终点,从来不是“越远越好”,而是找到“续航、成本、安全”的最佳平衡点——而在这场平衡术的较量中,中国电池企业已凭借“量产能力+产业链优势+综合创新”,站在了赛道的前列。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