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我最欣赏的中国作家是鲁迅和莫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7:21 1

摘要:1994年,大江健三郎在斯德哥尔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都期待他会谈论日本文学传统,或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位日本作家在获奖演说中,却用大量篇幅致敬一位中国作家——鲁迅。

> 一位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将中国作家视为精神导师——这其中藏着怎样的文学密码?

1994年,大江健三郎在斯德哥尔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都期待他会谈论日本文学传统,或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位日本作家在获奖演说中,却用大量篇幅致敬一位中国作家——鲁迅。

更令人惊讶的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我一直认为莫言是最应该获奖的作家。”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日本文学巨匠对中国作家如此推崇备至?

01 灵魂导师鲁迅,照亮大健三郎的文学之路

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12岁那年,太平洋战争刚刚结束,他在母亲购买的《鲁迅选集》中第一次读到《故乡》。那句“路是人走出来的”成为照亮他文学道路的明灯。

大江后来回忆道:“鲁迅是我唯一读了整整60年的作家。”这种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成为他人生的精神支柱。

鲁迅笔下那些坚韧不屈的中国形象,与大江作品中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位作家都关注社会边缘人,都对自己民族的命运充满忧患意识。

大江曾坦言:“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这种跨越国界的精神传承,在东亚文学史上堪称一段佳话。

02 莫言:跨越国界的文学知己

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的友谊堪称当代文坛的珠联璧合。两人初次见面是在2000年,大江专程到北京参加《大江健三郎文集》发布会,莫言则是主持人。

大江后来回忆道:“读莫言的小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两位作家都来自乡村,都善于从乡土中挖掘 universal 的人类故事。

2002年,大江亲自前往莫言的山东高密老家。在那里,他看到了与儿时日本山村相似的风景,感受到了相同的土地力量。这种血脉相连的乡土情怀成为他们心灵相通的基石。

莫言获得诺奖后,大江是最早表示祝贺的国际文豪之一。他甚至开玩笑说:“我一直在为莫言祈祷,希望他得奖,这样我就不是唯一获奖的东方作家了。”

03 精神共鸣,三位文学巨匠的共通密码

仔细分析三位作家的作品,会发现他们有着惊人的精神共鸣。

都对故乡有着复杂情感。鲁迅的绍兴、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大江健三郎的四国山村——这些地方既是创作源泉,也是批判对象。他们用爱恨交织的笔触描绘故乡,既怀念又批判。

都关注社会边缘人群。阿Q、祥林嫂;《红高粱家族》中的农民;大江笔下的残疾儿——这些边缘人物成为他们探索人性的窗口。

都善于融合现实与幻想。鲁迅的《狂人日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江的叙事实验——三位作家都打破了写实的桎梏,创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大江健三郎曾经指出:“鲁迅、莫言和我的作品,都在思考如何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苦难和困境。”这种共同的问题意识,让三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精神共鸣。

04 文学桥梁,大江健三郎的中国情怀

大江健三郎不仅是鲁迅和莫言的欣赏者,更是中日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他先后十余次访问中国,每次都必须去鲁迅博物馆和故居朝圣。

2006年,大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文学一直是我的老师。”这种谦卑的姿态,展现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胸怀。

更令人感动的是,大江健三郎一直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他阅读了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并从这些作品中汲取营养。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充满活力,正在为世界文学做出重要贡献。

05 东方智慧,三位作家的世界意义

鲁迅、莫言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承载着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作品都深入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一东方国家的共同课题。无论是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莫言对农村变革的描写,还是大江对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反思,都体现了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惑与探索。

他们都找到了将地方性故事转化为人类普遍关怀的叙事方法。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江的荒诞叙事、鲁迅的象征手法——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本国文学,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位作家都证明了文学可以是地方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他们的成功打破了西方中心的文学观,为东方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

大江健三郎曾说过:“我希望通过文学,能够建立起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他对鲁迅和莫言的推崇,不仅仅是个人喜好,更是一种文化选择和精神认同。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种跨越国界的精神对话显得尤为珍贵。三位文学巨匠用他们的作品和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学没有国界,只有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怀。

当我们在鲁迅的冷峻中看到清醒,在莫言的狂欢中感受生命力,在大江的沉思中体会忧患,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的文学?是否还能产生这样的文学大家?

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位读者的选择之中。

来源:哲学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