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崔铁军院士团队AFM:可拉伸天线阵列赋能气球无线通信系统,实现百米级多目标实时传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10:36 1

摘要:未来无线通信对“小型化、轻量化、可重构、共形集成”系统需求迫切,传统刚性天线虽性能稳定,但难以适配气球、车辆等曲面载体,且在机械形变下易出现频率偏移、辐射性能衰减等问题。tethered气球作为应急通信、临时覆盖的理想平台,传统方案需将天线与射频电路置于外部吊

1.研究背景

未来无线通信对“小型化、轻量化、可重构、共形集成”系统需求迫切,传统刚性天线虽性能稳定,但难以适配气球、车辆等曲面载体,且在机械形变下易出现频率偏移、辐射性能衰减等问题。tethered气球作为应急通信、临时覆盖的理想平台,传统方案需将天线与射频电路置于外部吊舱,不仅增加payload重量,还破坏气动特性。可拉伸电子技术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新思路,但现有可拉伸射频器件多局限于低频段、短距离,难以满足高频、长距离通信需求。

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崔铁军院士团队联合众多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蛇形网格结构的可拉伸天线阵列,并构建“气球无线通信系统(BCS)”。该系统通过将可拉伸天线共形集成于气球表面,实现定向辐射与多目标通信,为灾害救援、海上任务等临时通信场景提供“快速部署、轻量化、高可靠”的解决方案。

2.研究成果

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Stretchable Antenna Arrays‐Enabled Multi‐Target Ballo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的研究论文,提出“刚性金属-蛇形网格结构转化”核心策略,开发的可拉伸天线阵列与通信系统具备三大优势:

①优异机械-电磁兼容性,采用蛇形网格接地与网格化贴片设计,1×4端射天线阵列实测增益达7.69 dBi,20%拉伸下频率偏移,经1000次拉伸循环性能无衰减;

②高效共形集成,天线可紧密贴合半径25 cm气球表面,弯曲半径43 mm时仍保持稳定阻抗匹配(S₁₁);

③多目标长距离通信,集成无线图像传输模块后,户外实验实现超100米距离通信,支持电动车辆、电动自行车双目标独立数据接收。

该技术填补了可拉伸射频器件在高频通信场景的应用空白,为轻量化空中通信平台提供新范式。

核心技术突破:可拉伸天线设计与系统集成

(1)蛇形网格结构:机械柔性与电磁性能协同

团队通过将刚性金属天线转化为蛇形网格结构,解决“拉伸形变-电磁性能”耦合难题:

结构设计与性能突破:接地层采用周期性蛇形单元(线宽100 μm),辐射贴片为迂回网格结构,结合超构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SSPP-TL)降低传输损耗(2.18→2.02 dB/mm@10 GHz)(Figure 2a、Figure 2e)。1×4端射天线阵列(EFAA)在5.6 GHz频段实现7.69 dBi峰值增益,3 dB波束宽度202.7°(E面),旁瓣电平-10.9 dB,性能优于单端射天线(Figure 6f-h);

机械稳定性验证:可拉伸贴片天线(SP-Ant.2)在0-20%拉伸下,谐振频率redshift,弯曲半径43 mm时带宽保持1.05 GHz(S₁₁);端射天线(EF-Ant.2)20.27%拉伸下频率偏移,经1000次0-10%拉伸循环,反射系数与辐射图案无明显退化(Figure 2f、Figure 3f、Text S7)。

(2)气球通信系统:共形集成与多目标传输

团队将两种1×4可拉伸天线阵列(贴片阵列PAA、端射阵列EFAA)共形集成于气球表面,构建全功能BCS:

系统架构:气球表面集成PAA与EFAA,分别连接两个图像传输模块(TM1/TM2),搭配摄像头实现环境图像采集与无线传输;地面接收端通过车载、头盔集成的可拉伸天线接收信号,完成“空中-地面”双向通信(Figure 1a、Figure 8a);

性能验证:系统工作于5.6-5.9 GHz频段,室外LoS(视距)场景下,传输距离超100米,接收端图像分辨率达720p,帧速率25 fps,误码向量幅度(EVM),满足实时通信需求(Figure 7f、Figure 8f-g、Text S16)。

3.应用场景

(1)地面-地面单目标无线通信(Figure 7)

实验设计与功能:将可拉伸端射阵列/贴片阵列作为发射端固定于气球表面,接收端分别安装于电动汽车后窗玻璃(实验1)与侧围板(实验2),测试车辆移动过程中的图像传输性能(Figure 7a-b)。当车辆与气球距离从20米增至100米时,后窗接收端(端射阵列)仍能稳定接收720p图像(Figure 7f),侧围接收端(贴片阵列)图像无明显失真(Figure 7j),验证系统在动态场景下的可靠性;

核心价值:天线可直接贴合车辆玻璃、金属表面,无需额外支架,解决传统车载天线安装繁琐、破坏车身外观的问题。

(2)空中-地面多目标通信

实验设计与功能:BCS悬浮于空中(氦气球搭载),配备两个图像传输模块:TM1连接端射阵列(朝向地面),TM2连接贴片阵列(朝向天空);地面两个目标分别为电动汽车(User 1,接收天线安装于车顶)与电动自行车(User 2,接收天线安装于头盔),两车相向而行时,独立接收BCS传输的地面场景(TM1)与天空场景(TM2)图像(Figure 8a-c)。实验显示,两车移动过程中,接收图像帧速率稳定25 fps,无卡顿或丢帧(Figure 8f-g),证明系统多目标通信能力;

关键数据:通信距离超100米,两个用户信道隔离度>20 dB,交叉干扰,满足同时传输需求(Text S17)。

(3)应急临时通信覆盖

实验设计与功能:将1×4端射阵列与贴片阵列共形集成于半径25 cm气球表面,充气后天线与气球表面贴合度>95%,无褶皱或脱落(Figure 6a-b)。在模拟灾害场景(无基础通信设施)中,BCS可通过 tether 快速部署(分钟),为半径200米范围内的3个地面节点提供语音与图像传输服务,传输速率达2 Mbps(Figure 1a);

优势体现:系统总重量,可由单人携带,相比传统应急通信车,部署效率提升10倍,成本降低80%。

4.图文导读

图1 BCS的系统设计与天线展示

图2 SP-Ant 的示意图

图3 EF-Ant的示意图

图4 可拉伸天线的性能测试

图5 制造的两种类型柔性阵列天线的照片和测量结果

图6 可拉伸天线的方向性测试

图7 a,b) 单用户地面电动汽车通信的两种场景,接收天线位于电动汽车的 (a) 后窗玻璃和 (b) 侧面翼子板上。c–e) 实验设置,其中发射天线位于气球表面,接收天线位于汽车的后窗上。f) 捕获的三个状态的传输视频流的帧,接收于汽车。g–i) 接收天线放置在汽车侧面翼子板上的实验设置。j) 捕获的三个状态的传输视频流的帧,接收于汽车。

图8 基于灵活阵列天线(FAAs)的视频流传输的BCS实验演示,旨在两位用户之间进行传输

5.总结

本研究通过“蛇形网格结构设计-共形集成-系统验证”的全链条创新,突破可拉伸射频器件在高频通信场景的应用限制,核心价值在于:

①首次实现可拉伸天线阵列与气球的高效共形集成,解决传统吊舱方案的重量与气动问题;

②验证可拉伸器件在100米级多目标通信中的实用性,填补高频段可拉伸通信技术空白;

③为应急救援、海上作业等临时通信场景提供低成本、快速部署的解决方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10521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及设计素材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始终尊重知识产权,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致力于维护健康的内容创作环境。欢迎大家投稿,联系邮箱:kcdzy789@163.com

来源:小鱼的科学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