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欧股份动作不断,AI液冷加港股上市,真要翻天?先看这几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6 10:19 3

摘要:最近跟几个炒股的朋友聊天,大家都在说利欧股份“不对劲”。前阵子还没太多水花,这两个月突然热闹起来,又是业绩暴涨,又是凑AI、液冷的热点,9月底还递了H股上市申请,身上的概念多到数不清。不少人都在猜,这公司是不是要搞大动作,真能借着这波势头“翻天”?今天就用大白

最近跟几个炒股的朋友聊天,大家都在说利欧股份“不对劲”。前阵子还没太多水花,这两个月突然热闹起来,又是业绩暴涨,又是凑AI、液冷的热点,9月底还递了H股上市申请,身上的概念多到数不清。不少人都在猜,这公司是不是要搞大动作,真能借着这波势头“翻天”?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拆透,从它的业务底子到概念虚实,再到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一点点说清楚,不管是想关注还是单纯好奇,都能心里有底。

要搞懂利欧股份的“反常”,得先摸透它的基本盘——到底靠什么吃饭。很多人只看到它堆概念,却不知道它的核心业务其实是两大块:数字营销和智慧泵与系统。先看数字营销,这是它近几年的营收主力,2024年占比超过60%。它做的不是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搭了AI投流模型,比如“LEOAIAD”和“利欧归一”,能嵌入搜索、电商、短剧这些场景,帮客户精准找用户。前两年短剧爆火的时候,它还帮不少短剧公司做过投放,靠这波赚了不少增量收入,也正是因为这部分业务,它才被归到了“AI概念”里。

再看智慧泵与系统,这业务更“实在”,就是做各种水泵,比如民用的供水泵、工业用的离心泵,甚至还有现在热门的液冷泵。按2024年的数据,它在国内泵行业营收排第二,民用泵出口量更是全国第一,产品卖去160多个国家,算是这个细分领域的老玩家。最近AI数据中心需求涨得快,液冷成了刚需,它刚好有液冷离心泵、屏蔽泵这些产品,能适配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这就又让它沾上了“液冷概念”。除此之外,它还通过子公司参股了一些半导体、新能源相关的企业,虽然持股比例不算高,但也让“半导体概念”“新能源概念”落到了它身上。

这么一看,利欧股份的概念确实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都能跟业务挂上钩,但“有概念”和“概念能兑现成业绩”是两回事,这也是判断它能不能“翻天”的关键。先说说大家最关注的AI营销,虽然它有AI投流模型,但这行竞争太激烈了,国内做数字营销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光靠模型很难拉开差距。2025年上半年,它数字营销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2%,不算慢,但毛利率只有18%,比行业头部公司低了近10个百分点,说明这业务赚的是“辛苦钱”,想靠AI让营收和利润“跳级”,目前还没看到明显迹象。

再看液冷业务,这确实是个好赛道,数据中心液冷需求未来几年会涨,但利欧股份在这领域的“存在感”还不够强。它的液冷泵主要是适配中小功率的数据中心,而国内头部数据中心比如阿里、腾讯的大算力集群,大多用的是定制化液冷方案,供应商以专业的液冷设备公司为主。2025年上半年,它液冷相关产品的营收只有1.2亿元,占智慧泵业务的比例不到5%,还没成气候,想靠这业务撑起“业绩增量”,还需要时间验证。

至于H股上市和30亿证券投资这两个动作,也得客观看。先看H股上市,公司9月底递了申请,但目前还在前期阶段,能不能通过港交所审核、什么时候能落地,都还是未知数。就算成功上市,融资来的钱怎么用、能不能真正帮到业务,也是后续要关注的点。历史上不少公司筹划跨市场上市,初期都会引起市场关注,但最终能不能转化成长期利好,还是要看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业务的实际进展,不能光靠“上市预期”就觉得公司要“翻天”。

还有30亿证券投资,这消息刚出来的时候争议不小。公司说要用自有资金投资,但30亿不是小数目,要是投资决策失误,反而可能拖累主营业务。而且从它以往的投资情况看,之前靠持有理想汽车股票赚了不少投资收益,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里,有近30%来自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净利润占比只有70%。这意味着它的盈利里,有一部分是“非经常性”的,不是靠日常经营赚来的。如果后续投资收益减少,而主营业务又没能及时补上,盈利可能会受影响。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比起看各种热闹的概念,更该关注它主营业务的毛利率、营收增速这些“硬指标”,这些才是支撑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那利欧股份就完全不值得关注吗?也不是。它的两大主业其实都踩在不错的赛道上:数字营销跟着AI投流的趋势,有优化空间;智慧泵业务有稳定的基本盘,液冷又是增量方向。但关键在于,这些“潜力”要转化成“实力”,需要时间和执行力。现在市场上对它的关注,更多是因为概念多、话题性强,但投资不能只看话题,得回归到业务本身——比如AI营销能不能再提升毛利率、液冷业务能不能拿到更多大客户订单、H股上市能不能真正帮到业务。

很多时候,市场会因为“概念多”而给公司更高的关注度,但最终股价还是要跟业绩匹配。以前也有不少公司堆了一堆概念,初期股价热闹一阵,但后续因为业绩没跟上,股价又慢慢回落。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面对这种“概念扎堆”的公司,更要保持理性,多花时间研究业务细节,少被短期的市场情绪带偏。毕竟投资是看长期,不是看谁的概念更热闹。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你觉得判断“概念股”能不能长期走牛,最该关注哪些指标?是主营业务的增速,还是概念与业务的贴合度,或者是公司的盈利质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