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李磊坐在书桌前,手指在平板屏幕上滑动。他正在为一辆新车设计“专属皮肤”——车漆是哑光深灰,轮毂选21英寸熏黑多幅式,内饰用Nappa真皮搭配Alcantara翻毛皮,中控屏幕的UI界面要保留他常用的导航和音乐模块,甚至连空调
凌晨两点,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李磊坐在书桌前,手指在平板屏幕上滑动。他正在为一辆新车设计“专属皮肤”——车漆是哑光深灰,轮毂选21英寸熏黑多幅式,内饰用Nappa真皮搭配Alcantara翻毛皮,中控屏幕的UI界面要保留他常用的导航和音乐模块,甚至连空调出风口的造型都能自定义。这不是概念设计,而是某新势力品牌推出的用户定制化生产服务,三个月后,这辆完全按他图纸制造的汽车将驶出厂门。
这场景正在重塑汽车行业。过去百年,汽车工业遵循“标准化流水线”逻辑:车企设计车型,用户只能在有限的配置单里选择颜色和动力,像在超市货架挑罐头。如今,随着C2M模式(用户直连制造)落地、数据驱动技术成熟和柔性制造能力提升,用户正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设计者”,深度参与从需求洞察到方案落地,再到软件迭代的设计全流程。一场关于“汽车如何被制造”的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传统汽车生产中,用户的“参与”仅停留在最后一步的选配。比如想买一辆SUV,只能在厂商预设的“舒适型”“运动型”“豪华型”里选,或者从选配包里加装天窗、座椅加热,本质上仍是“标准化套餐的微调”。但定制化生产的核心,是把“起点”交给用户——车企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先构建“用户需求图谱”,让真实需求驱动产品定义。
蔚来汽车的“用户社区”成了这个过程的“前哨站”。2023年,蔚来在社区发起“第二排座椅功能”投票,用户最想要的是“电动腿托”还是“加热通风”?最终68%的用户选择了“电动腿托+加热通风组合”,蔚来直接将这个选项纳入ES6的标准配置。更极致的是,蔚来允许用户投票决定“新增颜色”——2024年发布的“星云紫”,就是从3000多个用户提案中票选出来的,投票用户还参与了色卡调试,从最初的偏紫到最终加入灰调,整个过程耗时6个月。
“以前我们做市场调研,靠问卷和焦点小组,样本量有限,用户说‘想要’不代表‘愿意为这个功能付费’。”某车企产品负责人坦言,“现在用户直接用‘投票’‘付费预定制’给需求投票,数据更真实,决策风险更低。”理想汽车则通过“用户需求看板”系统,实时收集APP内用户的“功能建议”,比如“希望L8的冰箱能放2升奶茶”“希望后排屏幕可以单独控制内容”,这些数据直接同步给产品研发团队,2023年理想L8新增的“后排独立娱乐屏”和“大容量冰箱”,都源于这个系统的用户提案。
数据驱动让需求洞察更精准。小鹏汽车通过车机系统收集用户驾驶习惯数据,发现30%的用户在高速上常用“自动变道+巡航”功能,于是2024款P7i将“XNGP辅助驾驶”的标准续航从600公里提升到700公里,同时优化了变道逻辑——这些调整不是工程师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基于20万用户真实行驶数据的分析结果。
当用户需求被捕捉,下一步就是让用户参与“方案共创”。传统研发中,设计师画图纸、工程师做方案,用户只能看宣传页上的效果图。现在,车企通过数字孪生、3D建模等技术,把“研发实验室”搬到线上,用户能直接参与从草图到原型机的全过程。
保时捷的“Exclusive Manufaktur”(个性化定制部门)早就不是“高端专属”,2023年,保时捷中国推出了“线上定制工作室”,用户可以在官网用3D工具设计911的车身颜色、内饰缝线、方向盘材质,甚至能在虚拟座舱里体验不同材质的触感反馈。上海用户王女士花了3天时间,在线上调整了她的911 Turbo S:车漆从“金属银”改成“哑光蓝”,座椅缝线从红色换成紫色,中控台用碳纤维替换铝合金,所有调整都能实时看到3D效果,还能“走进”虚拟座舱,模拟驾驶时的视野和操作便捷度。“这就像自己当设计师,连方向盘的logo位置都能微调。”王女士说。
国内新势力更擅长“轻量化共创”。哪吒汽车推出了“用户共创官”计划,用户可以通过APP提交“功能改进提案”,被采纳的用户不仅能免费获得该功能,还能参与后续的“原型测试”。2023年,哪吒S的“女王副驾”电动腿托,就是由5位女性用户共创设计的——她们提出了“腿托长度可调”“角度记忆”等12项细节要求,工程师根据这些需求做了3轮原型迭代,最终用户参与测试后,又调整了腿托的材质,从“硬塑料”改成“软包覆”。
柔性制造是共创落地的关键。传统生产线只能生产固定配置,换一次模具可能需要停工一周,根本无法满足小批量定制需求。但比亚迪的“数字化工厂”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调度,实现了“流水线上的定制化”。比如比亚迪海豹的内饰,用户可以选择“运动座椅”或“舒适座椅”,座椅面料有真皮、仿皮、织物三种选择,缝线有五种颜色,这些组合超过100种。工厂的AGV小车会根据用户订单自动运送对应模块,机械臂能精准安装不同材质的座椅,同一生产线上可以同时生产“黑色真皮运动座椅”和“蓝色织物舒适座椅”的车型,换型时间从传统生产的2小时缩短到15分钟。
汽车交付,从来不是定制化生产的终点。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用户参与设计全流程,还延伸到交付后的软件迭代和功能升级。汽车不再是“出厂就定型”的机械产品,而是能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进化的“智能终端”。
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迭代”就是典型例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车机系统提交“场景建议”——比如“希望自动泊车能识别地锁”“希望雨天自动开启雨刮”,特斯拉的算法团队会根据这些数据优化模型,每4-6周推送一次OTA升级。2023年,特斯拉根据中国用户的反馈,优化了“自动避让行人的逻辑”:在遇到行人突然横穿时,车辆会提前减速而不是急刹,这个调整就是基于1.2万中国用户提供的10万条真实驾驶数据。
蔚来则把用户参与推向了“硬件迭代”层面。2023年,蔚来推出了“BaaS(电池租赁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需求选择电池容量——75度电适合日常通勤,100度电适合长途旅行,150度电适合越野。更颠覆的是,蔚来允许用户“升级电池”:如果用户明年想换更大的电池,只需要支付差价,就能到服务中心更换,电池的所有权归蔚来,用户只负责使用。“汽车不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终身服务’。”蔚来CEO李斌说,“用户的需求会变,汽车的功能也要跟着变。”
体验经济让用户参与从“功能”延伸到“情感”。极氪汽车的“用户共创节”上,用户不仅能参与设计,还能“沉浸式”体验自己的定制车。2023年杭州的共创节上,用户张先生设计的极氪001“露营版”原型车被展示出来:车顶增加了行李架,后备箱改装成了“移动厨房”,里面有卡式炉、冰箱、折叠桌。张先生还带着家人在活动现场体验了“露营模式”——打开后备箱自动展开成厨房,车机同步播放露营主题音乐,座椅放平变成床。“这不仅是车,更是我的生活方式。”张先生说。
有人质疑:定制化生产会不会让汽车更贵?毕竟个性化设计、柔性生产、用户共创,听起来都“烧钱”。但事实是,随着技术成熟,定制化正在从“少数人的奢侈”变成“大众的日常”。
核心在于供应链协同的革新。传统供应链是“线性”的:零部件供应商→车企→经销商,中间环节多,库存压力大。而定制化生产需要“网状”供应链:车企直接对接零部件供应商,用户订单触发需求,供应商按需生产,零库存。比如宁德时代为比亚迪定制的“刀片电池”,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续航容量,实时调整电池模组的生产,库存周转率从传统的30天缩短到5天。
模块化设计是降本的另一大法宝。大众汽车的“模块化平台(MQB)”允许不同车型共享零部件,比如高尔夫、速腾、迈腾都用同一个平台,但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车身、内饰、动力系统。这种“平台共享+部件定制”的模式,让定制化车型的成本比传统车型只高5%-10%,但用户体验却提升了50%以上。
更重要的是,定制化生产让车企减少了“无效生产”。传统车企每年会生产大量“库存车”,因为预估不准,有些车型卖不出去,只能打折清仓。而定制化生产是“订单式生产”,用户先下单,车企再生产,几乎零库存。理想汽车2023年的“订单生产模式”让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到12天,资金成本降低了20%。
从流水线上的标准品,到用户亲手设计的r4.2ogs.iNfOhTtPS| r4.79d9.iNfOhTtPS| r4.ay50.iNfOhTtPS| r4.0l4y.iNfOhTtPS| r4.1vkt.iNfOhTtPS| r4.a24s.iNfOhTtPS| r4.h84u.iNfOhTtPS| r4.0k1r.iNfOhTtPS| r4.2bw0.iNfOhTtPS| r4.20s0.iNfOhTtPS|“专属座驾”,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物到人”的回归。定制化生产不是简单的“选配升级”,而是生产逻辑的重构——用户不再是产业链的终点,而是起点;汽车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承载用户需求的“移动伙伴”。
这场变革背后,是C2M模式的普及、数据驱动的精准、柔性制造的灵活,更是车企对“用户中心”的重新理解。当用户能参与设计全流程,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终极目标。未来,或许每个用户都能像李磊一样,在深夜设计自己的车,然后在三个月后,开着独一无二的座驾,驶向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
这,就是汽车工业的“用户时代”。
来源:襄襄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