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捡到铁钩挂了3年腊肉,路过老兵看后当场报 警 第二天全村被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09:06 1

摘要:鸡叫头遍的时候,王建军就醒了。不是被鸡吵的,是常年养成的生物钟——五十多岁的人,觉本就浅,再加上要送孙子小宝去村头的小学,得赶在七点前把早饭端上桌。

鸡叫头遍的时候,王建军就醒了。不是被鸡吵的,是常年养成的生物钟——五十多岁的人,觉本就浅,再加上要送孙子小宝去村头的小学,得赶在七点前把早饭端上桌。

他摸黑坐起来,棉袄上还带着炕头的余温。伸手在炕沿摸了摸,摸到半旧的布鞋,鞋底沾着去年冬天的泥,硬邦邦的。清溪村在山坳里,四面是连绵的青山,开春后山上的树抽了新绿,可早晚还是凉,尤其是下过雨之后,泥土里带着一股子潮气,钻骨头缝。

王建军轻手轻脚地下炕,怕吵醒里屋的小宝。老伴走得早,儿子儿媳在南方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家里就剩他和六岁的小宝。灶房在堂屋东边,是土坯砌的,烟囱里还没冒烟。他抓了把柴火塞进灶膛,划了根火柴,火苗“腾”地起来,映亮了灶台上的铝锅。锅里是昨天剩下的玉米粥,加热一下就能喝,再配上腌萝卜,就是爷孙俩的早饭。

“爷,我要吃腊肉。”小宝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头发乱糟糟的,像个小刺猬。

王建军笑了,伸手替他理了理头发:“就你嘴馋,腊肉得省着吃,等你爸寄钱回来,爷再给你买肉。”

小宝噘着嘴,却也没再闹。他知道家里不宽裕,爷爷送完他上学,还要去山上砍竹子,或者去村后的坡地种玉米,挣点零花钱。腊肉是去年冬天腌的,挂在堂屋的房梁下,用塑料袋裹着,就那么几块,是过年的时候舍不得吃剩下的。

吃完饭,王建军背着小宝往村头走。村里的路是前年新修的水泥路,比以前的泥路好走多了,可还是有些地方坑坑洼洼。路边的田埂上,已经有村民在忙活了,张婶扛着锄头从对面过来,笑着打招呼:“建军,送娃上学啊?你家房梁上那腊肉,闻着可香了,啥时候给咱尝尝?”

王建军哈哈笑:“等秋收了,咱杀只鸡,再切块腊肉,叫上你家老头子一起喝两盅。”

张婶应着,又叮嘱小宝:“在学校要听话,别跟同学打架。”

小宝点点头,趴在王建军的背上,看着路边的小狗跑过,眼睛亮晶晶的。清溪村不大,一共就几十户人家,大多姓王,沾亲带故的,谁家有个事儿,全村都知道。村头的小学只有两个老师,教一到三年级,小宝在一年级,班里就八个学生。

把小宝送到学校门口,王建军又叮嘱了几句,才转身往山上走。他今天要去老林里砍些竹子,编几个竹筐拿到镇上去卖。老林在村子西边,离得远,得走一个多小时山路。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夏天的时候,村里的娃子都在这儿摸鱼。

走到老林入口,王建军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摸出烟袋,卷了根旱烟,点燃抽了起来。老林里树密,光线暗,地上落满了松针,踩上去软软的。他砍竹子有经验,专挑粗细适中的,太粗的编筐费劲,太细的不结实。

砍了几根竹子,王建军靠在树上歇气,眼睛无意间扫到不远处的草丛里,有个亮晶晶的东西。他走过去,扒开草一看,是个铁钩。铁钩有巴掌长,是实心的,沉甸甸的,表面有点锈,但看起来很结实。王建军拿在手里掂了掂,心里琢磨:这钩子不错,回家钉在屋檐下,正好能挂腊肉,省得总用绳子系着,麻烦。

他把铁钩揣进怀里,又砍了几根竹子,才扛着往回走。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他把竹子靠在墙根,然后找了把锤子,在堂屋屋檐下的木梁上钉了个钉子,把铁钩挂了上去。铁钩很稳,他试着挂了块腊肉,刚好合适。

“以后挂腊肉,就方便多了。”王建军看着铁钩,满意地笑了。他没多想这铁钩是哪儿来的,老林里常有猎人留下的东西,或者是以前林场的人丢的,一个铁钩而已,值不了几个钱,能用就行。

从那天起,王建军家的腊肉就挂在了那个铁钩上。春天的时候,腊肉慢慢风干,油渗出来,滴在下面的盘子里,攒多了,他就用来炒菜,小宝最爱吃腊肉炒青椒,每次都能多吃一碗饭。

日子一天天过去,夏天来了,清溪村被绿树环绕,特别凉快。王建军还是每天送小宝上学,然后去地里干活,或者编竹筐卖。铁钩就那么挂在屋檐下,有时候挂腊肉,有时候挂草帽,有时候挂雨衣,成了家里很平常的一个物件。

小宝放暑假的时候,儿子儿媳寄了些钱回来,王建军去镇上买了块新鲜的猪肉,又腌了些腊肉,还是挂在那个铁钩上。他看着铁钩,觉得这东西真是实用,比自己以前用的绳子强多了。

转眼秋天到了,村里的稻谷熟了,金黄一片。村民们忙着收割,王建军也帮着邻居家割稻子,换着工。晚上的时候,大家坐在晒谷场上,聊着今年的收成,说着城里的新鲜事。有人问王建军:“建军,你家那铁钩哪儿弄的?看着挺结实。”

王建军笑着说:“老林里捡的,不值钱,挂挂腊肉正好。”

没人在意这个铁钩,在清溪村,谁没捡过点山里的东西?一个铁钩而已,实在算不上什么。

冬天很快就来了,清溪村下了场小雪,屋顶和山上都白了。王建军把去年的腊肉取下来,炖了一锅腊肉炖萝卜,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小宝吃得满嘴是油,说:“爷,这腊肉真好吃。”

王建军摸了摸小宝的头,心里暖暖的。他看着屋檐下的铁钩,上面又挂了新的腊肉,心里想:这个铁钩,还真陪自己过了不少日子。他从来没想过,这个不起眼的铁钩,会在三年后,给清溪村带来一场天大的风波。

第二章 三年时光

时间过得快,转眼就到了第三年。这三年里,清溪村没什么大变化,路还是那条水泥路,小学还是那两个老师,村民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的变化,是小宝长大了,上了三年级,不用王建军再背着上学了,能自己走着去。

王建军也老了些,头发白得更多了,背也比以前驼了点,干重活的时候,会喘得厉害。但他还是每天早起,送小宝到学校门口,然后去地里干活,或者编竹筐。那个铁钩,一直挂在屋檐下,挂了三年腊肉,也挂过草帽、雨衣、篮子,表面的锈被磨掉了些,露出里面的铁色,更结实了。

这三年里,王建军又腌了两次腊肉。每次腌肉,他都会仔细地把肉洗干净,抹上盐、花椒、八角,放在缸里腌上半个月,然后拿出来,挂在铁钩上晾干。腊肉的香气飘出去,邻居们闻到了,都会过来问:“建军,又腌腊肉了?闻着真香。”

王建军总是笑着说:“是啊,等晾干了,给你们送点尝尝。”他确实会送,每次腊肉晾干后,他会切几块,送给张婶家,送给村主任家,还有村里的孤寡老人。清溪村的人都实诚,你送我一块腊肉,我下次送你一把青菜,或者几个红薯,相处得像一家人。

这三年里,村里也发生过一些小事。比如张婶家的母猪下了崽,全村都去看热闹;比如村后的坡地旱了,村民们一起去引水;比如有城里的人来村里旅游,拍照片,买村民们编的竹筐、绣的鞋垫。但这些事,都像小溪里的水,流过去就过去了,没在村里留下太大的痕迹。

小宝上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来了个新同学,是城里来的,跟着支教老师来的。新同学叫李明,穿得干干净净的,说话带着城里的口音。小宝很喜欢和李明玩,放学的时候,会带着李明去小溪边摸鱼,去山上摘野果子。王建军也喜欢李明,有时候李明留在家里吃饭,他会切块腊肉,炒个菜,李明吃得很高兴,说:“王爷爷,您做的腊肉真好吃,比我家楼下超市买的好吃多了。”

王建军听了,笑得合不拢嘴。他觉得,这腊肉能让城里的娃子喜欢,是件很骄傲的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铁钩——要是没有这个铁钩,腊肉挂着不方便,说不定早就坏了。

这三年里,王建军也去过几次老林,想再找找有没有类似的铁钩,或者其他能用的东西。但他再也没找到过,老林里还是那些树,那些草,好像那个铁钩是凭空出现的一样。他也没太在意,有一个能用就行,多了也没用。

转眼到了第三年的冬天,又到了腌腊肉的时候。王建军去镇上买了十斤猪肉,这是他这几年买得最多的一次——儿子儿媳说,今年过年要回来,带着小宝去城里住几天,他想多腌点腊肉,让儿子儿媳带回去,也让城里的亲家尝尝。

他把猪肉切成大块,抹上盐、花椒、八角,放在缸里腌。小宝在旁边帮忙,递个东西,或者帮着搅拌调料。爷孙俩边干活边聊天,小宝说:“爸和妈要回来了,我想让他们带我去游乐园。”

王建军说:“好,等他们回来,就让他们带你去。”

腌好肉,过了半个月,王建军把肉拿出来,一块一块地挂在铁钩上。铁钩很结实,挂十斤肉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看着挂满腊肉的铁钩,心里盼着儿子儿媳早点回来,盼着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地过个年。

可他没想到,就在这个冬天,一个路过的老兵,打破了清溪村的平静,也打破了他对这个铁钩的所有认知。

第三章 老兵的眼神

那天是个晴天,太阳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眼睛疼。王建军吃完早饭,送小宝去学校,回来的时候,看到村口有个老人在徘徊。老人穿着一件旧军装,军装上有几个补丁,头发花白,背有点驼,但腰板挺得很直,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拐杖是木头做的,看起来用了很多年。

王建军觉得奇怪,清溪村很少有外人来,尤其是这么冷的天。他走过去,笑着打招呼:“老同志,你找谁啊?”

老人转过身,看了王建军一眼,眼神很亮,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锐利。他说:“我叫赵卫国,以前在这附近当过兵,退休了,回来看看。”

王建军一听,赶紧说:“哦,原来是老兵同志,快到我家喝杯热茶,暖和暖和。”

赵卫国点点头,跟着王建军往家走。路上,王建军问:“赵同志,你以前在哪个部队啊?在这附近待了多久?”

赵卫国说:“我以前在边防部队,在这附近待了十年,那时候这还没修水泥路,都是泥路,山上也没这么多树。”

两人聊着天,很快就到了王建军家。王建军把赵卫国让进堂屋,给她倒了杯热茶。赵卫国接过杯子,双手捧着,暖和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打量堂屋。堂屋很简单,墙上挂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下面是一个旧柜子,柜子上放着一个收音机,还有小宝的奖状。

赵卫国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屋檐下的铁钩上。铁钩上挂满了腊肉,油亮亮的,香气飘进了堂屋。赵卫国的眼神突然变了,他放下杯子,慢慢走到屋檐下,盯着铁钩看,眉头皱了起来。

王建军以为他是想吃腊肉,笑着说:“赵同志,这是我腌的腊肉,等晾干了,给你切一块带回去。”

赵卫国没说话,伸出手,轻轻碰了碰铁钩。他的手指很粗糙,带着老茧,碰在铁钩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摸了摸铁钩的表面,又看了看铁钩的形状,眼神越来越严肃。

“老同志,这个铁钩,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赵卫国的声音有点沙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

王建军愣了一下,说:“这是我三年前在老林里捡的,怎么了?”

赵卫国转过身,看着王建军,眼神很凝重:“你再想想,当时捡的时候,周围还有别的东西吗?比如金属碎片,或者木头箱子?”

王建军仔细回忆了一下,摇摇头:“没有,就只有这个铁钩,埋在草丛里,我看到亮晶晶的,就捡回来了。”

赵卫国没说话,又走回屋檐下,盯着铁钩看了很久。他的嘴唇动了动,好像在自言自语,又好像在回忆什么。王建军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有点发毛,不知道这个铁钩到底有什么问题。

过了一会儿,赵卫国转过身,对王建军说:“老同志,你这个铁钩,不是普通的铁钩,你赶紧把腊肉取下来,别再用了。”

王建军更愣了:“赵同志,这就是个普通的铁钩啊,挂了三年腊肉了,没什么问题啊。”

“没什么问题?”赵卫国提高了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地雷的触发钩!”

“地雷?”王建军吓得后退了一步,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能吧,地雷的钩子怎么会在老林里?而且我挂了三年腊肉,也没什么事啊。”

赵卫国叹了口气,说:“这是老式地雷的触发钩,可能是以前部队演习的时候遗留下来的,也可能是战争时期留下的。这种地雷的触发钩很结实,不容易生锈,但它里面可能还连着引信,只是你没发现而已。你挂了三年腊肉,没出事,是万幸,但不代表它没有危险。”

王建军的脸一下子白了,他看着那个挂了三年腊肉的铁钩,心里又害怕又不敢相信。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捡回来的一个普通铁钩,竟然是地雷的触发钩。

“那……那现在怎么办?”王建军的声音有点发抖。

赵卫国很冷静:“你别慌,先别碰这个铁钩,也别让任何人靠近。我现在就报警,让防爆队来处理。”

说着,赵卫国从口袋里摸出手机,这是一个很旧的按键手机,他按了几个号码,很快就接通了。

“喂,是派出所吗?我是赵卫国,以前在边防部队当过兵,我现在在清溪村,发现了一个疑似地雷触发钩的东西,很危险,你们赶紧派防爆队过来。”

电话那头说了些什么,赵卫国点点头,又补充了一句:“地址是清溪村王建军家,你们快点,别让村民靠近。”

挂了电话,赵卫国对王建军说:“派出所的同志说,防爆队很快就到,你现在去村口等着,告诉村民别往这边来,也别让任何人靠近你家。”

王建军点点头,赶紧往外走。他的腿有点软,心里又害怕又愧疚——如果这个铁钩真的是地雷的触发钩,那自己这三年,简直是在鬼门关边上过日子,而且还差点连累了村民。

赵卫国留在王建军家,守在屋檐下,不让任何人靠近。他的眼神很坚定,像当年在部队站岗一样,警惕地看着周围。

第四章 报警与恐慌

王建军跑到村口的时候,已经有几个村民在那儿聊天了。张婶看到他慌慌张张的样子,赶紧问:“建军,咋了?出啥事了?”

王建军喘着气,说:“张婶,你们别往我家那边去,我家屋檐下的铁钩,是地雷的触发钩,很危险,我已经报警了,防爆队马上就来。”

“地雷?”村民们都惊呆了,张婶说:“建军,你是不是弄错了?那个铁钩不是你捡来挂腊肉的吗?怎么会是地雷的钩子?”

“是真的,”王建军说,“刚才来了个老兵,他以前在这当过兵,认识这东西,他说这是老式地雷的触发钩,里面可能有引信,很危险。”

村民们一听,都害怕了。有人说:“那可咋办啊?万一炸了,可就完了。”

有人说:“是啊,建军家离我家这么近,要是炸了,我家也得受牵连。”

王建军心里更愧疚了,说:“大家别慌,老兵已经报警了,防爆队很快就来,咱们先别靠近我家,在村口等着。”

村民们点点头,都不敢往王建军家那边去。有人赶紧跑回家里,把家人叫出来,让他们别出门。很快,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聚集在村口,议论纷纷,脸上满是恐慌。

村主任李建国也来了,他刚从镇上回来,听到消息,赶紧问王建军:“建军,到底咋回事?你给我说清楚。”

王建军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李建国皱着眉头,说:“怎么会有这种事?老林里怎么会有地雷触发钩?”

赵卫国从王建军家走了过来,对李建国说:“同志,我是赵卫国,以前在边防部队当过兵。这个触发钩,应该是建国初期部队演习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那时候这一带是演习场,可能有一些弹药没清理干净。这种老式地雷的保质期很长,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还是有危险。”

李建国一听,赶紧说:“赵同志,那现在该怎么办?咱们村这么多人,万一出了事,可就麻烦了。”

赵卫国说:“别慌,防爆队来了之后,会先检测这个触发钩,看看里面有没有引信,然后进行处理。在这之前,咱们要做的就是疏散村民,不让任何人靠近王建军家,尤其是小孩,不能让他们乱跑。”

李建国点点头,赶紧组织村民疏散。他让村里的年轻人,挨家挨户地通知,让大家暂时搬到村小学去,那里比较空旷,离王建军家远,相对安全。

村民们虽然害怕,但都很配合。大家赶紧回家收拾东西,带上贵重物品和衣服,往村小学走。小宝还在学校上课,王建军心里很担心,想去学校看看,但赵卫国拦住了他:“老同志,你现在不能离开,你得在这儿等防爆队,给他们指认位置。小宝在学校很安全,我已经让村主任派人去通知学校了,让老师看好孩子,别让他们出来。”

王建军点点头,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他看着村民们背着东西往小学走,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捡的一个铁钩,让全村人都不得安宁,他觉得很对不起大家。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远处传来了警笛声。村民们都朝着警笛声的方向看,只见几辆警车和一辆防爆车开了过来,停在了村口。防爆队员穿着厚厚的防爆服,戴着头盔,从车上下来,手里拿着专业的设备。

一个领头的防爆队员走过来,对赵卫国和李建国说:“同志,我们是县公安局防爆队的,接到报警,说这里有疑似地雷触发钩,具体位置在哪里?”

赵卫国指着王建军家的方向,说:“在那边,王建军家的屋檐下,触发钩上还挂着腊肉。”

领头的防爆队员点点头,对队员们说:“大家注意安全,先去现场检测。”

然后,他对王建军说:“老同志,你跟我们一起去,给我们指认一下具体位置,但你不能靠太近。”

王建军点点头,跟着防爆队员往家走。村民们都留在村口,远远地看着,心里又害怕又紧张。张婶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千万别出事,千万别出事。”

第五章 防爆队的行动

王建军带着防爆队员来到自家门口,远远地指了指屋檐下的铁钩:“就是那个,挂着腊肉的那个铁钩。”

领头的防爆队员示意王建军退后,然后对队员们说:“小王,你用探测仪先检测一下,看看里面有没有金属部件,是不是有引信。”

一个年轻的防爆队员点点头,拿出一个 handheld 探测仪,慢慢靠近铁钩。探测仪发出“滴滴”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响。

“队长,里面有金属部件,很可能是引信。”年轻的防爆队员说。

领头的防爆队员皱了皱眉,说:“大家小心,这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雷触发装置,只是外壳已经腐烂了,只剩下触发钩和引信。小李,你用望远镜看看,触发钩的接口处有没有松动。”

另一个队员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铁钩:“队长,接口处很牢固,引信应该还在里面,没有松动。”

领头的防爆队员沉思了一会儿,说:“现在情况不明,不能贸然拆除,我们先设置警戒线,把周围围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然后联系市里的防爆专家,让他们过来支援。”

队员们很快就拿出警戒线,把王建军家周围围了起来,还在周围放了警示标志。然后,领头的防爆队员给市里的防爆专家打电话,说明了情况。

王建军站在警戒线外,看着防爆队员忙碌,心里很着急:“同志,那里面的腊肉怎么办?还有我家里的东西,会不会有危险?”

领头的防爆队员说:“老同志,你别担心,我们会尽量保证你家的安全。现在最重要的是处理这个触发装置,只要处理好了,就不会有危险。至于腊肉,等处理完之后,如果你不介意,还可以拿回去,但我建议你最好不要吃了,毕竟可能受到了污染。”

王建军点点头,他现在已经不在乎腊肉了,只要能安全处理掉这个危险的东西,别连累村民,他就谢天谢地了。

村里的村民们都在村小学等着消息,大家坐立不安。李建国来回踱步,时不时地给领头的防爆队员打电话,询问情况。张婶安慰着其他村民:“大家别担心,防爆队的同志都是专业的,肯定能处理好。”

小宝在学校里,也知道了家里的事。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安慰他说:“小宝,别害怕,警察叔叔会处理好的,你爷爷也会没事的。”

小宝点点头,眼里含着泪:“老师,我想爷爷。”

老师摸了摸他的头:“等事情处理完了,你就能见到爷爷了。”

大概过了两个小时,市里的防爆专家来了。专家们下车后,立刻和村里的防爆队员汇合,一起讨论处理方案。他们先仔细观察了铁钩的结构,又用专业的设备检测了引信的情况。

“根据检测,这个触发钩连接的引信是老式的,已经有些氧化,但还是有爆炸的可能。”一个专家说,“我们不能直接拆除,因为引信很敏感,一旦受到震动,就可能引爆。最好的方法是用防爆毯把它盖住,然后用专业的设备把它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进行拆除。”

领头的防爆队员点点头:“好,就按这个方案来。大家准备好防爆毯和转移设备。”

队员们很快就准备好了设备。一个穿着防爆服的队员,拿着防爆毯,慢慢靠近铁钩,小心翼翼地把防爆毯盖在铁钩上,然后用绳子把防爆毯固定好。另一个队员拿着转移设备,慢慢把铁钩和防爆毯一起吊起来,放在一个防爆箱里。

整个过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不敢出声。王建军看着队员们的动作,手心全是汗。他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错,引发爆炸。

好在,整个过程很顺利。队员们把防爆箱关好,抬上了防爆车。领头的防爆队员松了口气,对王建军说:“老同志,触发装置已经安全转移了,我们会把它带到安全的地方进行拆除,你家现在安全了。”

王建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激动地握住领头的防爆队员的手:“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领头的防爆队员笑了笑:“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职责。不过,老同志,以后在山里捡到不认识的东西,可别随便带回家了,尤其是金属物品,很可能有危险。”

王建军点点头:“我知道了,以后再也不会了。”

第六章 全村被封

虽然触发装置已经被转移,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天一早,王建军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有警车的声音。他赶紧穿好衣服,出门一看,只见村口来了很多警察,还有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设置路障,把村子封了起来。

王建军心里一惊,赶紧跑过去问:“同志,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封村?”

一个警察对他说:“老同志,我们接到上级通知,因为昨天在你家发现了地雷触发装置,怀疑这一带可能还有其他遗留的弹药,为了村民的安全,我们要对全村进行排查,在排查期间,暂时封村,不让村民进出。”

“还要排查?”王建军说,“昨天不是已经把触发装置转移了吗?怎么还要封村?”

警察说:“触发装置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怀疑这一带可能有一个遗留的弹药库,或者还有其他的地雷、炮弹,不排查清楚,随时可能有危险。”

王建军心里又害怕起来,他赶紧去找李建国。李建国也在村口,正和警察沟通。看到王建军过来,李建国说:“建军,警察同志说,要对全村进行地毯式排查,尤其是老林和村后的坡地,可能还有其他的遗留弹药。封村期间,村民们只能待在村里,不能出去,外面的人也不能进来。”

“那村里的粮食和蔬菜够吗?”王建军问,“还有,小宝还要上学,不能耽误啊。”

李建国说:“我已经跟警察同志说了,他们会协调镇上,给村里送粮食和蔬菜,保证村民的基本生活。学校那边,也已经通知了,暂时放假,等排查结束后再开学。”

王建军点点头,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他回到村里,把封村的消息告诉了村民们。村民们一听,都炸开了锅。

有人说:“怎么还要封村啊?我还等着去镇上卖菜呢,这一封村,菜都要烂在地里了。”

有人说:“是啊,我儿子在城里上班,本来今天要回来的,现在也进不来了。”

有人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会有这么多遗留弹药?咱们住在这里这么多年,都没发现。”

王建军心里很愧疚,说:“大家别埋怨了,警察同志也是为了咱们的安全。如果真的还有其他的弹药,不排查清楚,早晚要出事。咱们就配合一下,等排查结束了,村子解封了,一切就都好了。”

张婶也说:“建军说得对,安全最重要。菜烂了可以再种,钱没了可以再挣,要是出了人命,可就什么都没了。”

村民们听了,也都安静下来。虽然心里有怨气,但也知道警察是为了大家好,只能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警察和工作人员开始对全村进行排查。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去老林,有的去村后的坡地,有的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搜查。他们拿着探测仪,仔细地检测每一寸土地,一旦发现异常,就用标志旗做上记号,然后由防爆队员进行处理。

村民们都待在村里,不能出去。白天的时候,大家会站在门口,看着工作人员排查,心里既害怕又期待——害怕真的发现其他的弹药,又期待早点排查结束,村子能解封。

王建军也没闲着,他每天都去村口,帮警察和工作人员递水、送饭,有时候还会给他们指路,告诉他们哪里的地形复杂,哪里以前有人去过。赵卫国也留在村里,他以前在这当过兵,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悉,经常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去排查,给他们提供帮助。

有一天,排查小组在老林里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穴,洞穴里有很多金属碎片,还有几个生锈的炮弹壳。防爆队员赶紧过去,对洞穴进行了检测,发现里面还有几枚未引爆的炮弹,很危险。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大家没想到,老林里竟然还有这么危险的东西。王建军更是后怕——他以前经常去老林里砍竹子,要是不小心碰到了这些炮弹,后果不堪设想。

防爆队员用专业的设备,把洞穴里的炮弹转移了出来,然后进行了销毁。领头的警察对村民们说:“大家别担心,我们已经处理了这些炮弹。根据目前的排查情况,这一带的遗留弹药应该不多了,我们会尽快排查完,让村子解封。”

村民们听了,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他们每天都在盼着排查结束,盼着能早点恢复正常的生活。

第七章 排查与回忆

排查工作还在继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但大多是一些金属碎片,没有再发现完整的弹药。赵卫国每天都跟着排查小组,他看着这熟悉的山山水水,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这当兵的日子。

有一天,排查小组在村后的坡地发现了一个旧的军火箱,箱子已经腐烂了,里面只剩下一些弹药的包装纸。赵卫国看到军火箱,眼睛一下子红了。

“这是我们当年的军火箱,”赵卫国说,“那时候,我们就在这一带训练,有时候会在这里存放弹药。后来部队撤离的时候,本来要把所有的弹药都带走的,但可能因为时间紧,或者其他原因,遗漏了一些。”

领头的警察说:“赵同志,你还记得当年的弹药库在哪里吗?如果能找到弹药库,我们就能更快地排查清楚。”

赵卫国想了想,说:“当年的弹药库在老林深处,靠近山顶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山洞,很隐蔽。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山洞可能已经被泥石流埋了,或者被树木挡住了,不好找。”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去找找。”领头的警察说,“赵同志,你能带我们去吗?”

赵卫国点点头:“好,我带你们去。不过那里的路很难走,你们要做好准备。”

第二天一早,赵卫国就带着排查小组往老林深处走。王建军也想跟着去,但警察拦住了他:“老同志,那里太危险了,你还是留在村里吧。”

王建军只好留在村里,心里很担心他们的安全。张婶也过来安慰他:“建军,别担心,赵同志以前在这当过兵,熟悉路,警察同志也都是专业的,肯定能安全回来。”

赵卫国带着排查小组,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老林深处。这里的树木更密,光线更暗,地上落满了厚厚的松针。赵卫国指着前面的一座山,说:“当年的弹药库就在那座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山洞。”

排查小组跟着赵卫国往山上走,山上的路很陡,还有很多荆棘,大家走得很艰难。走了大概一个小时,赵卫国突然停下脚步,说:“就是这里了,当年的山洞就在这附近,只是现在被树木挡住了。”

队员们赶紧拿出工具,开始清理周围的树木和杂草。清理了大概半个小时,一个隐蔽的山洞出现在大家面前。山洞很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去,洞口布满了蜘蛛网和灰尘。

一个防爆队员穿上防爆服,拿着探测仪,慢慢走进山洞。山洞里很黑,队员们打开手电筒,照亮了山洞内部。山洞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些腐烂的木头和金属碎片,没有发现完整的弹药。

“队长,里面没有完整的弹药,只有一些碎片。”防爆队员说。

领头的警察松了口气:“没有就好,看来当年遗漏的弹药不多,而且大部分已经腐烂了,没有危险了。”

赵卫国看着山洞,眼里满是回忆:“当年,我们就在这里存放弹药,每天都有人站岗。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冬天的时候,山洞里特别冷,我们穿着棉衣,还是冻得发抖。但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我们是在保卫国家。”

排查小组在山洞周围又排查了一遍,没有发现其他的弹药。然后,他们跟着赵卫国,慢慢下山。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王建军看到他们回来,赶紧跑过去问:“怎么样?找到弹药库了吗?有没有发现弹药?”

赵卫国笑着说:“找到了,但是里面没有完整的弹药,只有一些碎片,已经没有危险了。”

王建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说:“太好了,这样排查就能早点结束,村子也能早点解封了。”

接下来的几天,排查小组又在村里的其他地方排查了一遍,没有再发现任何遗留弹药。领头的警察对李建国说:“李主任,经过我们的全面排查,清溪村及周边地区已经没有遗留弹药了,没有安全隐患了。我们明天就可以解封,让村民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李建国听了,非常高兴,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民们。村民们都欢呼起来,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大家终于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了,可以去镇上卖菜,可以和城里的亲人团聚了。

王建军也很高兴,他想着明天就可以送小宝去学校,想着儿子儿媳回来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安全的村子了。他看着屋檐下那个空荡荡的地方,想起了那个挂了三年腊肉的铁钩,心里感慨万千——一个小小的铁钩,竟然引发了这么大的风波,还好最后有惊无险。

第八章 解封与新生

第二天一早,警察就拆除了村口的路障,宣布清溪村解封。村民们都走出家门,脸上带着笑容,有的去地里查看庄稼,有的去镇上赶集,有的给城里的亲人打电话,告诉他们村子解封了,可以回来了。

王建军早早地起床,送小宝去学校。小宝很高兴,一路上蹦蹦跳跳的,说:“爷,今天终于可以上学了,我好想同学们。”

王建军笑着说:“是啊,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危险了,可以安心上学了。”

送完小宝,王建军回到家,开始收拾院子。他把屋檐下的盘子洗干净,把之前因为害怕而搬到屋里的东西放回原位。他看着屋檐下那个空荡荡的挂钩处,想了想,找了个普通的木钩,钉在了上面。虽然没有之前的铁钩结实,但他觉得,普通的木钩更安全,也更安心。

张婶过来串门,看到王建军在收拾院子,笑着说:“建军,这下好了,村子解封了,咱们又能像以前一样过日子了。”

王建军点点头:“是啊,多亏了赵同志和警察同志,要是没有他们,咱们还不知道要担多久的心呢。”

“对了,赵同志呢?”张婶问,“昨天我还看到他在村里转,今天怎么没见着?”

王建军说:“赵同志说,他要回城里了,昨天已经跟我告别了。他说,以后有空还会来清溪村看看,看看咱们这个安全的村子。”

张婶说:“真是个好人啊,要不是他,咱们还不知道那个铁钩是地雷的触发钩呢。”

两人聊着天,李建国也来了。李建国手里拿着一张纸,笑着说:“建军,这是县里给你的感谢信,感谢你积极配合排查工作,为村子的安全做出了贡献。还有,县里还给咱们村拨了一笔钱,用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让咱们村变得更安全,更漂亮。”

王建军接过感谢信,心里很感动。他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要不是我捡了那个铁钩,也不会有这么多事。”

李建国说:“话不能这么说,你也是不知情。而且,这次的事也给咱们村提了个醒,以后在山里捡到不认识的东西,可不能随便带回家了。我已经跟村里的人都说了,以后要是再发现可疑的东西,要第一时间报告,不能自己处理。”

王建军点点头:“是啊,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了,以后咱们都要注意。”

接下来的日子,清溪村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村民们忙着地里的庄稼,孩子们在学校里读书,老人们在村口聊天晒太阳。县里拨的钱很快就到了,村里修了新的排水沟,加固了田埂,还在老林入口处立了一个警示牌,提醒村民不要进入危险区域,不要捡不认识的东西。

儿子儿媳听说村子解封了,也带着礼物回来了。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小宝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给他们讲村子里发生的事,讲赵爷爷和警察叔叔的勇敢。

王建军做了一大桌子菜,其中就有他新腌的腊肉,挂在普通的木钩上晾干的腊肉。儿子儿媳吃着腊肉,说:“爸,您做的腊肉还是这么好吃。”

王建军笑着说:“好吃就多吃点,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担心危险了,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王建军想起了那个挂了三年腊肉的铁钩,想起了赵卫国严肃的眼神,想起了警察和防爆队员忙碌的身影,想起了村民们恐慌又期待的表情。他觉得,这次的事虽然惊险,但也让清溪村的人更加团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清溪村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安全。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有的人开了农家乐,接待城里来的游客;有的人种了果树,靠卖水果挣钱;有的人编竹筐、绣鞋垫,把清溪村的手工艺品卖到了城里。

王建军还是每天送小宝上学,然后去地里干活,或者编竹筐。他偶尔会想起那个铁钩,想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但更多的是对现在平静生活的珍惜。他知道,清溪村的新生,是用警惕和团结换来的,也是用所有人的努力换来的。

春天又来了,清溪村的山上开满了野花,溪水清澈,鸟儿欢唱。王建军看着这美丽的村庄,看着快乐的村民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相信,清溪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来源:三杯续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