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当现代人忙着挑选月饼礼盒、规划假期行程时,你可曾想过,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的?他们是否也像我们一样,仰望同一轮明月,寄托着相似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揭开古人过中秋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个传统节日背后,藏着
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当现代人忙着挑选月饼礼盒、规划假期行程时,你可曾想过,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的?他们是否也像我们一样,仰望同一轮明月,寄托着相似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揭开古人过中秋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个传统节日背后,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那时,人们并没有“中秋节”的概念,但对月亮的崇拜早已深入人心。古代农耕社会,月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事活动,春播秋收,无不与月相相关。古人发现,月圆之夜往往象征着圆满和丰收,于是逐渐形成了祭月的习俗。这种祭月活动,最初是皇家和贵族的专利,后来才慢慢流传到民间。
到了唐朝,中秋节才开始真正定型。唐太宗时期,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但庆祝方式还比较简单。唐朝人过中秋,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当时的长安城,每逢八月十五,文人墨客便会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对月抒怀。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不一定写于中秋,却完美诠释了唐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
宋朝是中秋节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已经相当热闹。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的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这一天登高赏月。宋代人还开始流行吃“月饼”,不过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很不一样,更像是一种普通的糕饼,还没有成为中秋的专属食品。
明朝时,中秋节习俗更加丰富。朱元璋时期,月饼开始与中秋节紧密联系。相传朱元璋起义时,曾利用月饼传递消息,后来建立明朝后,便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景食品。这个传说虽未必可信,但反映了月饼在明代的普及。明代的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还出现了“走月”的习俗——妇女们在中秋夜结伴出游,祈求吉祥。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中秋习俗并有所发展。满族人入关后,很快接受了汉族的中秋传统,并在宫中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民间的中秋活动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见的赏月、吃月饼,还有燃灯、观潮等地方性习俗。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描写贾府过中秋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贵族家庭的中秋庆祝已经相当讲究。
古人的中秋庆祝,远不止吃月饼这么简单。他们过中秋的讲究,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祭月的仪式到赏月的雅趣,从饮食的讲究到娱乐的活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我们就从各个角度,细细品味古人过中秋的那些有趣细节。
祭月:一场与天地对话的庄严仪式
在古代,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月亮是阴性的代表,与太阳的阳刚之气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天地万物的平衡。因此,祭月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循。
周代时,祭月被称为“夕月”,是皇家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当时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已经成为定制。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北京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
民间的祭月仪式虽然不如皇家隆重,但也十分讲究。中秋之夜,家家户户会在庭院中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时令果蔬。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取“连生贵子”的吉祥寓意。祭月时,女子先拜,男子后拜,这是因为月亮属阴,所以由女性主导祭祀。有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的习俗,认为月亮是女性神,男子祭拜不妥。
祭月的供品中,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但古人祭月用的月饼,比日常食用的要大得多,有的甚至大如盘碟,上面印有“广寒宫”、“嫦娥奔月”等图案。祭月结束后,全家人才会分食这些月饼,寓意共享团圆。
除了月饼,柚子也是祭月的重要供品。因为“柚”与“佑”谐音,有祈求月亮保佑的含义。同时,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正好契合中秋的主题。在江南一带,人们还会供上菱角、藕等水生植物,寓意多子多福。
祭月的时间也有讲究。古人一般选择在月上中天时开始祭拜,因为这时月亮最圆最亮。祭拜前要沐浴更衣,保持身心洁净。祭拜时,家主会诵读祭文,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登的愿望。
这种祭月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月亮不仅是天上的星体,更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通过祭月,古人在与天地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赏月: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
如果说祭月是庄重的宗教仪式,那么赏月就是轻松的文化娱乐。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开始盛行,到宋代达到顶峰。古人赏月,不仅仅是抬头看看月亮那么简单,而是一门融合了诗词、音乐、酒文化的综合艺术。
唐代的赏月活动,以文人雅集最为风雅。当时的长安城,每逢中秋,文人墨客便会相约到曲江池、慈恩寺等名胜之地,一边赏月一边吟诗作对。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都留下过咏月的名篇。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赏月的意境推向了极致。
宋代人赏月更加讲究。汴京城的富人会在自家庭院搭建彩楼,平民百姓则涌上酒楼,争占最佳赏月位置。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西湖赏月成为新的风尚。《武林旧事》记载,中秋夜的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可见当时赏月盛况。
明清时期,赏月习俗进一步发展。明代北京人喜欢到卢沟桥赏月,因为那里视野开阔,能看到最完整的月亮。清代扬州人则偏爱瘦西湖,盐商们会在湖边搭建彩灯楼台,邀请名士赏月赋诗。《扬州画舫录》中详细记载了这种奢华的赏月活动。
古人赏月时,还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游戏。“猜月”就是其中之一:大家比赛看谁先找到月亮中的阴影像什么。有人说像玉兔捣药,有人说像吴刚伐桂,还有人说像嫦娥起舞。这种游戏既增加了赏月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
另一个流行游戏是“月字令”。参加者轮流说带有“月”字的诗词,说不出来的要罚酒。这种文字游戏既考验文学功底,又活跃气氛,深受文人喜爱。苏轼在中秋夜与友人聚会时,就经常玩这种游戏。
赏月时的饮食也很讲究。除了月饼,古人还会准备桂花酒、螃蟹、石榴等时令美食。桂花酒取“桂子月中落”的意境,与赏月主题相得益彰。螃蟹在中秋时节最为肥美,配上姜醋,佐以美酒,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石榴则因籽多,象征多子多福。
古人赏月,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他们不仅欣赏月亮的自然之美,更注重月亮所引发的哲思和情感。在明净的月光下,思乡怀远、感叹人生、寄托理想,都显得格外诗意。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赏月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月饼:从简单糕点到节日象征
今天,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最鲜明的标志。但月饼的演变历程,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普通的糕点到节日的专属食品,月饼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有一种叫“胡饼”的面食,由西域传入中原,是月饼最早的雏形。唐代时,月饼还是一种日常食品,并没有与中秋节产生直接联系。传说唐高祖李渊在中秋节吃胡饼时,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雅,正好看到空中明月,便将其改名为“月饼”。不过这个传说缺乏可靠史料支持。
宋代是月饼发展的重要阶段。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的月饼,说明月饼在宋代已经相当普及。不过宋代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糖馅的甜月饼,外形也比现在小得多,更像是点心。
明代是月饼真正与中秋节紧密结合的时期。当时月饼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糕点铺。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明确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说明月饼在当时已经成为中秋馈赠的礼品。
明清时期的月饼,品种更加丰富。除了常见的糖馅、果仁馅,还出现了肉馅、火腿馅等咸味月饼。不同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京式月饼皮薄馅多,苏式月饼酥皮分层,广式月饼皮薄馅丰。月饼上的图案也越发精美,常见的有月宫、玉兔、桂花等主题。
古人制作月饼十分讲究。首先要选上等面粉,和面时加入糖浆、油,反复揉搓使面团柔软有弹性。馅料的准备更是繁琐:果仁要精心挑选、烘烤、去皮;糖浆要熬得浓淡适中;如果做肉馅,要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加入各种调料腌制。最后包馅成型,盖上吉祥图案的印模,刷上蛋液入炉烘烤。
月饼的食用也有规矩。祭月时要用整个的大月饼,祭毕后由家中长者将月饼按人数切成块,每人一份。如有家人外出未归,也要为他留一份,待其归来食用,寓意阖家团圆。这种分食月饼的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除了食用,月饼还是重要的礼品。中秋前夕,人们会互赠月饼,联络感情。女婿要给岳父母送月饼,学生要给老师送月饼,朋友之间也会相互馈赠。这种礼尚往来的习俗,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人还相信月饼有特殊的寓意。圆形的月饼象征团圆,馅料丰富象征生活富足,甜味象征日子甜蜜。甚至月饼上的图案也各有含义:月宫图案寓意美满,玉兔图案象征长寿,桂花图案代表富贵。这些美好寓意,使月饼超越了普通食品,成为承载文化内涵的符号。
各地中秋习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中秋习俗也各具特色。古人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中秋庆祝方式,这些习俗至今仍在许多地方流传。
在江南水乡,中秋观潮是一大盛事。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中秋前后正是观潮的最佳时机。这一习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苏轼在《八月十五看潮》诗中生动描绘了观潮盛况:“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明清时期,钱塘观潮更是成为官民同乐的盛大活动。
岭南地区的中秋习俗别具一格。广东人有“树中秋”的习俗,即用竹条扎成灯笼,挂在高杆上,俗称“竖中秋”。孩子们则提着各种造型的灯笼走街串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广西壮族同胞在中秋节会举行“祭月请神”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偶,充满浪漫色彩。
闽南地区流行“博饼”游戏。相传这是郑成功驻兵厦门时,为解士兵思乡之情而发明的。游戏用六颗骰子投入碗中,根据点数组合决定奖品。这种游戏既热闹又有趣,至今仍是闽南人过中秋的重要活动。
在北方,中秋习俗则显得更加朴实。老北京人过中秋有“拜月姑”的习俗,妇女们在中秋夜设香案祭拜月神,祈求家庭和睦、子女平安。天津人则讲究吃“糖芋艿”,因为芋艿发音似“运来”,寓意好运来临。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发展出独特的中秋习俗。云南彝族在中秋节会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围着篝火跳舞唱歌,通宵达旦。贵州苗族则有过“偷月”的习俗,中秋夜可以到别人田里“偷”瓜果,被“偷”的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习俗,丰富了中国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人们对团圆、丰收的美好祝愿,反映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古人通过这些习俗,不仅庆祝节日,更在传承着地方文化特色。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