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号晚上,辛芷蕾一句“别吃豆角”把《向往的生活》第八季直接送上热搜,48小时播放量飙到1.2亿,抖音那条切片点赞破了300万。
豆角没熟,人设先熟。
10月3号晚上,辛芷蕾一句“别吃豆角”把《向往的生活》第八季直接送上热搜,48小时播放量飙到1.2亿,抖音那条切片点赞破了300万。
屏幕里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屏幕外网友连夜考古,把2017年宋丹丹中毒的片段剪成鬼畜,顺手把黄磊的“黄小厨”滤镜拆得七零八落。
热闹归热闹,真把这段当“翻车现场”的人,可能没看清两件事。
第一,豆角事件从来不是秘密。
当年节目里字幕明明白白写着“未熟豆角易中毒”,后期还给了特写提示。
七年过去,观众从“哈哈一笑”变成“逐帧审判”,与其说是黄磊厨艺露馅,不如说是大家看真人秀的心态变了——以前看的是“明星下凡好可爱”,现在看的是“到底谁在演”。
第二,人设这玩意儿,本来就像炖肉,火候过了就柴。
黄磊这些年攒下的标签太多:北电老师、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美食作家、投资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打。
可一旦“完美”成了惯性,观众就忍不住想找裂缝。
于是红烧肉的焦边、研究生抢课的段子、新注册的长颈鹿影业,都成了放大镜下的“证据”。
有意思的是,当事人压根没躲。
辛芷蕾微博晒合照,配文“豆角刺身真香”;黄磊转发“下次做全豆宴”,顺手在乌镇发布会上自嘲“争取拿个烹饪系结业证”。
这波操作像极了家里长辈被吐槽菜咸,笑眯眯回一句“下次少放盐”,既不硬拗,也不玻璃心。
更微妙的是数据。
知微监测显示,48%的讨论在聊“综艺真实性”,32%在聊“明星人设合理性”,只有20%真正关心食品安全。
换句话说,大家未必真怕豆角,怕的是“被剧本骗”。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那句“多些创作空间的包容”,听起来像官方打圆场,实则点破了行业焦虑:当观众开始用显微镜看真人秀,节目组到底是剪“真实”,还是剪“安全”?
回看黄磊的履历,3篇硕士论文入选校级优秀,青年竞演单元报名人数涨23%,这些硬货没因为一条豆角缩水。
反倒是“黄小厨”这个标签,从“加分项”变成了“靶子”。
像极了朋友圈里的学霸,偶尔一次考砸,大家反而兴奋:原来你也会错选择题。
所以这事最像什么?
像极了一顿家宴。
主菜是豆角,配菜是热搜,黄磊负责掌勺,观众负责点评。
有人挑刺火候,有人夸汤鲜,还有人盯着锅铲是不是广告植入。
至于味道?
得看你是来吃饭,还是来找茬。
反正下次节目播出,黄磊大概率还会围着围裙切菜,辛芷蕾可能继续补刀,观众照旧边骂边追。
毕竟真人秀的终点从来不是“真实”,而是“有人味”。
只要锅铲还在响,故事就还没完。
来源:木易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