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经是第五天了,老天爷还没有罢休的意思,阴沉着脸,一会儿一阵,一阵就是好长时间。
一
记忆中,似乎没有哪一年的国庆节、中秋节这般多雨。
已经是第五天了,老天爷还没有罢休的意思,阴沉着脸,一会儿一阵,一阵就是好长时间。
晚饭后,我撑着伞下楼,在北边的人行道上缓缓走着。雨丝仍像扯不断的银线,斜斜地织在暮色里。沿街商铺或黄或白的灯光透过雨幕,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晕出一片模糊的光斑。
地面上除了薄薄的泛着亮的水洼,就是一片片静静躺着的落叶。空气中好像裹着桂花的香味,混着雨气,竟让几天前不曾察觉的秋意,在瞬间浓得有些措手不及。
恍惚间,从伞沿上滴落的水珠声,竟和三十年前上师范时那个秋夜的雨声和歌声叠在了一起。
二
和大多数人一样,从脑海中努力搜索校园往事时,印象比较深的,基本上与学习无关。
那三年,晚自习是真正的“自习”。即使有学科老师提前布置了作业,也是象征性的,在数量上也就是意思意思而已。
而且,老师是不坐班的。偶尔进教室转一转,也像如今有些领导在重大节日到学校走访似的,简洁,迅速,毫不拖泥带水。
因此,我们的自由度极高。
当老师减少了掌控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快乐、也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时候。
班里推荐代表轮流上台教同学们唱歌,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条件很简陋,没有如今的智能手机、多媒体设备,经常到音乐楼借来使用的是一台陈旧的录音机。
大多数同学都有自己的半导体收音机,面积比现在的手机大不了多少,只是要厚一些罢了。
记得自己也负责教唱了几首,但具体是什么歌名实在想不起来了。还真不是吹牛,那时候一首歌只要是喜欢,听上几遍,旋律基本就掌握了,连歌词都能背下来。
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是没有这个本事了。有些东西,一旦放下,就再也提不起来了。
那一晚,记得是10月份,具体是哪一天忘了。也是细雨绵绵,也是渐感秋寒。
晚自习还没开始,班主任就来到教室里交代说家里有点事,要早回去,让班长注意纪律,别让政教处的查着扣分。
我们彼此之间对了一下眼神,心里早就暗暗地叫了一声:
“耶!”
外面的雨太大,路面也不平,课间出去的也少。除了憋不住上个厕所,基本上就乱哄哄地挤在教室里。座位也乱了,愿意和谁在一块就和谁一块。有的还身子朝后,就着一个话题,三五成群地聊个没完。
铃声响过了,状态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因为除了班长,几乎没有人会把来自政教处的威胁当回事。
我和同桌将脸贴在课桌上,相对而谈,说到兴奋处,还不时用手去戳对方的咯吱窝。
大多数同学都没注意到,文娱委员S同学悄无声息地站到了讲台上。她将那台又笨又重的录音机放在讲桌上,把一盘磁带插进去,按下了播放键。
也许是故意的,她将音量调到了最高。
前奏响起,轻柔的钢琴单音一个个钻入了耳朵,就像外边的雨滴飘进了教室,掺杂着淡淡的竹笛音色,细腻、温柔、朦胧、清新,那一丝东方韵味一下子倾泻开来,瞬间让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迅速抬起头来,朝向后的也扭过身子,脸上的诧异与惊喜交织,被定住了似的。
随后,孟庭苇那纯净、通透、清冷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出来,如闻天籁,并且简直就是一个来自天国的女儿用灵魂在倾诉: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别在异乡哭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梦是唯一行李
轻轻回来
不吵醒往事
就当我从来不曾远离
如果相逢
把话藏心底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
天还是天 雨还是雨
我的伞下不再有你
我还是我 你还是你
只是多了一个冬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也许会遇见你
街道冷清
心事却拥挤
每一个角落都有回忆
如果相逢
也不必逃避
我终将擦肩而去
……
孟庭苇的演唱,其实没有过多的技巧修饰,却能精准传递歌曲的情感内核:
她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时,语气带着淡淡的邀约与安抚;唱“梦是唯一的行李”时,尾音轻轻回落,像叹息般温柔,把“思念却不悲伤”的微妙情绪诠释得恰到好处。
整首歌的节奏如同“毛毛雨”的频率,每分钟约65拍的慢节奏,搭配弱起的乐句设计,让旋律自带“呼吸感”,仿佛雨丝在空气中慢慢飘荡,听感上既治愈又带着淡淡的怅惘。
在人生的雨季、闲适的雨夜听这首歌,恰当其时,也恰入其分。能让青春的躁动与迷惘突然变得安静、清澈,这就是一首好歌的力量。
歌词以“雨”为核心意象,却不止于写雨,而是将“雨”与“乡愁、思念、孤独”深度绑定,极具画面感。
开篇直述胸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用“台北的雨” 作为异地漂泊的符号,既点明了台北冬季多雨的地域特征,又暗合了游子的孤独心境,淅沥的雨声仿佛是思念的絮语。
副歌部分“梦是唯一的行李”更是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具象的“行李”,搭配“轻轻回来不吵醒往事”的温柔表述,把对过往的怀念、对故乡的牵挂,都藏在雨幕的朦胧里。
这种“以景衬情”的写法,没有直白的抒情,让情感更含蓄、深沉,特别贴近我们90年代这一批从小没出过远门的师范生异地求学时的心境,成为一种寄托乡愁的“声音符号”。
后来,不知道谁提议,学校的广播站将这首歌连续放了两周多。
再后来,毕业十年、二十年的同学聚会上,都是我们的保留曲目。
虽然从那以后,听过不少与雨有关的歌曲,但无论是孟庭苇自己的《无声的雨》,还是齐秦的《冬雨》、刘德华的《冰雨》、张宇的《雨一直下》、Beyond《冷雨夜》……但都比不上这首歌给当时心灵上造成的震撼与冲击。
化用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社戏》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听到那夜似的好歌,——也不再上到那夜似的好课了。”
三
今晚,我站在街角,看着雨幕中的灯光,突然明白:
那些关于师范生活、关于绵绵秋雨的记忆,就像雨中的灯光,虽然模糊,却一直温暖着我。
那些点点滴滴而且并不一定准确的回忆也已融化在血液中,变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打开酷我音乐,搜到这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配合着雨点击打伞面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雨夜。
那时,外面雨丝轻柔,室内青春正好。
来源:湖底浮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