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中老年人的家庭药箱里,往往会备着一些常用的脑血管疾病药物。丁苯酞胶囊便是其中一种,它是临床上常见的辅助治疗药物之一,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改善脑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脑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
很多中老年人的家庭药箱里,往往会备着一些常用的脑血管疾病药物。丁苯酞胶囊便是其中一种,它是临床上常见的辅助治疗药物之一,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改善脑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脑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被不少患者视为“护脑良药”,在中风康复与预防复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48岁的张彩云在当地一个集市经营早点摊。每天凌晨三点半,她便从家中起床,先在厨房里准备豆浆、油条、卤蛋和米粥,四点多就把推车推到市场入口。一边点火加热油锅,一边把准备好的食材一一摆放。摊位前往往排起长队,她手脚麻利,煎炸油条、盛粥递蛋,忙得一刻也停不下来。早餐一结束,往往已经是上午九点多。收摊回家后,她还得清洗餐具、采购食材,到了傍晚又去夜市帮女儿看服装摊。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加上常年吃重油重盐的食物和爱喝浓茶的习惯,让身体渐渐埋下隐患。
2016年4月11日凌晨,张彩云像往常一样收完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刚把车子停好,走进屋里时,脑袋突然一阵发紧,好像被重物猛地压了一下。她想弯腰脱鞋,却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人“扑通”一声跌坐在门口的地砖上。起身后,眼前依旧一片发黑,耳朵里嗡嗡作响,像有无数蜜蜂在飞,双手止不住发抖,胸口也开始急促起伏。汗水很快从额角渗出,顺着脸颊往下滴落。张彩云勉强挪到木椅上坐下,脚下却像踩在棉花上,每一步都虚浮无力。等缓了一会儿,她才慢慢恢复些许清醒。过去卖早点时,她也曾出现过头晕,但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眩晕。她自我安慰,可能是最近连续几天休息不好,并没太在意。
然而在随后的几天里,即使不出摊,张彩云仍时常头晕。尤其是上厕所时,一旦起身过快,眼前就会瞬间一片漆黑,需要扶着墙壁站稳好一会儿。2016年4月17日中午,她在摊位收拾餐具,正打算坐下歇一会儿,却被突如其来的心慌惊醒。胸口像有一只乱撞的鼓,每一下都从嗓子眼里跳出来,脖颈血管也随着搏动突突直跳。她想深呼吸缓解,却觉得胸腔仿佛被湿重的棉絮塞住,气上不来下不去。双手渐渐发凉,手指麻木,舌头也僵硬得说不出话。她急忙直起身,喘了几口气才略微缓和,可头皮随即传来阵阵麻感,让她心头直冒冷汗。短暂恢复后,她仍安慰自己,也许是年纪大了才有这些毛病,不值得大惊小怪。
可是2016年4月21日上午七点多,张彩云正弯腰守在灶前,不停搅动锅里的豆浆。就在这时,后颈猛地传来撕扯般的剧痛,一股灼烧感顺着脊柱直冲头顶,额角随即突突跳动,每一下都像在硬生生撕裂血管。她眼前的锅沿忽然开始扭曲,白雾在眼中化成一片混乱,双眼剧烈颤动,视线模糊到看不清灶台的位置。疼痛逼得她本能地伸手去捂住脑袋,可手刚抬起,脑袋里轰鸣声越来越响,耳边仿佛有滚石冲击,胸口憋闷到喘不上气。双腿因疼痛发软,支撑不住身体,膝盖猛地一弯,整个人失去平衡,重重倒在地砖上,胳膊下意识往前撑,却因乏力而滑开,身体重重摔倒在地。
丈夫听到声响,急忙从屋外冲进来,只见张彩云侧身倒在地上,手臂无力地垂在砖面上,脸上汗水密密渗出,呼吸急促而短促,胸口剧烈起伏。她的嘴角微微抽动,想要说话却只能发出低沉的喉音,眼睛半睁着,目光涣散,根本看不清眼前的人。丈夫慌乱中俯身去搀扶,却发现她的双手僵硬冰凉,指尖微微颤抖,整个人完全失去了平日的力气,只能断断续续地发出呻吟。丈夫吓得连忙拨打了120。
送到急诊后,医护人员立刻将张彩云推入抢救室。护士迅速为其连接监护仪,血压测量为168/100 mmHg,数值偏高。紧接着完成头颅CT检查,影像显示右侧额叶皮层下出现低密度影,范围约1.5cm×1.1cm,边界模糊,符合急性期缺血性改变,但未发现出血迹象。医生一边查看片子,一边向家属简短说明病情,强调这是缺血性病变,需要尽快进一步评估和处理,以争取最佳救治时机。
为了明确血管情况,医生立即安排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提示大脑中动脉M2段血流受限,疑似局部狭窄。与此同时,抽血检查报告也很快传来:总胆固醇高达8.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5 mmol/L,显示血脂水平明显异常。虽然凝血功能尚属正常,但仍提示存在血管堵塞风险。医生将检查结果汇总后,决定立刻实施静脉溶栓,并同步建立静脉通路,做好用药准备。
治疗在紧张中展开。溶栓药物通过静脉缓缓输入体内,医护人员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同时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和降压药,并辅以神经保护治疗。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彩云的头痛感逐渐减轻,手脚也恢复了部分力量。24小时后复查CT未见出血,病情相对稳定。医生松了一口气,但也再次提醒家属,虽然本次救治成功,但潜在风险依旧存在,需要严格后续管理。
住院期间,主治医生多次到病床前叮嘱张彩云:血压必须控制在理想范围,最好稳定在130/80 mmHg以下;血脂管理也要到位,低密度脂蛋白需降至1.8 mmol/L以下;药物一定要规律服用,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饮食上要清淡少盐少油,避免动物油脂和高胆固醇食物;每天适量活动,但避免剧烈劳累;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过度波动。医生语气严肃,强调只有全面管理,才能尽可能减少复发风险。
出院后,张彩云心有余悸,吓得连连点头,答应医生要彻底改变旧习惯。为了避免再度劳累,她辞掉了夜市的帮工活,把早点摊也交给儿媳经营。自己每天按时休息,晚上十点前上床,早晨六点起床,生活规律了许多。饮食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油腻辛辣,改成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油少盐,连原本最爱的一碗肥肠粉也彻底戒掉。规律的生活让她逐渐安心,心里暗暗觉得,只要照着医生的嘱咐去做,就能把病情稳住。
2016年8月的复查结果让张彩云更加放心。血压稳定在128/80 mmHg,低密度脂蛋白降到2.0 mmol/L,各项指标比出院时更理想。医生也肯定了她的努力,鼓励继续坚持。张彩云心情轻松了不少,平日里闲暇时会在小区里散步,每次半小时左右,走得不快,却觉得心口畅快。就在一次散步时,她遇到了一位年长的摊贩,对方悄声告诉她:“我以前也中风过,后来医生建议我服用丁苯酞胶囊,恢复得不错。”这句话让张彩云心头一动,开始认真考虑。
几天后,她特意去了药店咨询。药师耐心解释,丁苯酞胶囊常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恢复期,能够改善脑部血流和神经功能,但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坚持规律服用,不能随意增减剂量。张彩云听后买下几盒,开始每天按时吃药。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她明显感觉头脑比以往清醒,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此后每次复查,血压和血脂都保持在理想范围内,她的心中渐渐升起一份安全感。然而,就在她以为病情已逐渐稳定时,新的危机却悄然逼近。
2018年9月25日清晨的摊位还未完全摆好,张彩云刚把铁锅端到炉子上,准备添柴点火时,左臂突然传来一股沉重感。她尝试抬起胳膊,却明显感到力气不足,动作比平时慢了半拍。勺子在手里摇晃着,握柄被手指勉强扣住,指尖却僵硬发麻,根本控制不住力度,几次差点滑落。左半边面颊也跟着发酸,仿佛被无形之手压住,她只能停下动作,缓缓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额头开始冒出细密汗珠,眼前的桌案轻微晃动,她努力想稳住呼吸,却发现胸口的气息越来越急促。半个小时过去,麻木和沉重仍然没有消退,她只能不停揉搓手臂,却完全没有缓解。
张彩云想起随身带着的丁苯酞胶囊,赶紧摸出口袋,吞下一粒,希望能让不适减轻。可十分钟后,情况反而加重。脑袋开始膨胀般地胀痛,太阳穴鼓动得越来越快,每一次跳动都让头皮发紧。她抬手想去扶住炉子稳住身体,却发现掌心全是湿汗,手指像灌了铅般沉重,根本撑不住重量。额头热得滚烫,耳根也像被火烤着般灼烧。她试着站起身想回屋歇息,可双腿突然打软,脚下像踩在空中,连走一步都站不稳,身体摇晃了几下,最终无力地又跌坐在地。
跌倒的一瞬间,后脑勺传来尖锐刺痛,像有钉子猛地钉入颅骨,剧烈的疼痛迅速窜向前额,逼得眼珠剧烈颤动。视线逐渐模糊,眼前的炉火和锅影完全失去焦点。张彩云下意识想张口呼喊,可舌头僵硬,声音卡在喉咙里,只能发出含混的哼声。嘴角缓缓流出涎水,顺着下巴滴落在地砖上。她的双手在地上本能地乱抓,却因手指僵硬无力,只留下浅浅的擦痕。身体随之向一侧倾倒,半边身子僵直,整个人重重歪倒在摊位旁的地面上,完全失去了控制。
当家人发现时,张彩云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呼喊没有反应,四肢僵直如木。慌乱中家人立刻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急诊。医生迅速安排CT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出现片状高密度影,周围伴有低密度水肿,提示急性脑梗死并发出血性转化,同时脑室受到轻度压迫。监护仪上血压高达192/110 mmHg,心率150次/分,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抽血结果进一步显示D-二聚体升高,凝血功能紊乱,明确了血液高凝和出血风险并存的危急状态。
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生迅速召开床旁讨论。由于张彩云已出现出血性转化,传统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均属禁忌,否则极易加重脑出血。医护团队只能采取保守方案,立即给予降颅压药物以缓解颅内高压,配合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同时密切监测循环指标,防止血压波动过大。护理人员全程守在床旁,随时观察瞳孔反应和呼吸变化,但病情进展迅速,情况极度凶险。
即便在全力抢救下,张彩云的病情仍然持续恶化。意识水平逐渐下降,呈现深昏迷状态,血压随之持续下滑,呼吸变得越来越浅,直到出现明显呼吸抑制。医护人员紧急实施气管插管,接入呼吸机,同时静脉推注升压药维持循环。可短暂改善后,很快又陷入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最终在发病5小时后,因脑干功能衰竭导致呼吸循环彻底停止,经过长时间心肺复苏仍无效,被宣告死亡。死亡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复发并发出血性转化,继发脑疝。
当医生沉重地说出“抢救无效”的那一刻,病房里像被抽走了所有空气,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张彩云的丈夫整个人僵住,呆呆地望着床头,眼神空洞得没有一丝焦点,嘴唇颤抖,却半个字都说不出来。直到被白布覆盖的身体缓缓推出病房,他的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冰冷的地面,整个人瞬间崩溃。颤抖的手拼命去攥住那只已经冰凉的手臂,嘶声哭喊,泪水夺眶而出。
他的声音嘶哑而混乱:“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媳妇不是每天都按时吃药吗?医生不是说血压、血脂都很稳吗?药吃了两年多,从没停过,饭菜清淡得不能再清淡,不抽烟,不喝酒,连睡觉都比以前早了!复查报告一张比一张好,可现在,她到底是怎么死的?”
主治医生沉默了许久,才压抑着情绪开口:“她确实是我们科室最遵医嘱的患者之一,血压和血脂控制得都很好,血糖、体重、心电图、颈动脉彩超每次检查都稳定,没有什么异常,不良习惯也都戒掉,生活规律得几乎挑不出毛病。”可在张彩云的丈夫听来,这样的回答几乎等同于推脱。
医生其实也反复翻阅过她的病历与所有检查数据,却没找到任何明显漏洞。甚至连血管斑块的进展迹象都没发现,一切都太不符合常理。丈夫因而哭得更凶,眼泪模糊了双眼,崩溃地拍打着医生的手臂:“你们怎么能这样说?我们明明那么努力地配合治疗,可你们现在却说不知道原因!那我们每天的辛苦到底算什么?吃药还有什么意义?”
医生心口一阵发紧。是啊,如果连张彩云这样模范病人都会猝然复发,那他们还能再要求其他病人什么?以后还能怎么劝人按时吃药、规律生活?可理智告诉他,事情绝不可能毫无缘由。脑梗不可能在各项指标完全达标的情况下无缘无故复发,一定有某个关键细节被忽视了,只是还没被找到。
医生一边安抚情绪崩溃的家属,一边努力追问:“你能不能再仔细回忆一下?她真的从来没有漏过药?是不是有过失眠、情绪剧烈波动,或者突然剧烈劳累的时候?”丈夫哭红了眼,声音哽咽:“我敢保证,自从那次住院后,她就像换了个人。每天准点吃药,出门摆摊也要带着药盒,阿司匹林、他汀、降压药,一颗不落。饮食比任何人都清淡,盐和油都控制得死死的。她以前能扛几十斤面粉上楼,可后来一口气爬三楼都不敢。晚上十点前必睡,生活谨慎到连我们家人都心疼……”
可是,命运依旧残酷。即便如此小心翼翼,张彩云还是倒在了大面积脑梗复发的噩运中,再也没能睁开眼。医生困惑到极点,把所有资料一遍遍翻看,仍旧无法确认到底错在了哪里。正在病房里气氛僵持之时,走廊尽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几名医生和护士簇拥着一位满头银发、却步伐稳健的老人快步而来。白大褂胸牌上写着“神经内科主任”。
来的是这家医院德高望重的老主任,他在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耕耘数十年,主持过多项全国性课题,对脑卒中的机制与防控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正巧,当天医院举办学术研讨会,老主任刚在会场结束讲座。没走出多远,便听说急诊收治了一名依从性极好却猝然去世的中风患者,于是立刻改变行程,在院领导的陪同下赶来查看。“这样的病例,绝不能就此不了了之。”老主任语气坚定,眼神锐利,“背后一定有被我们忽略的地方。”
他接过张彩云的抢救记录和既往门诊资料,一页一页细细翻阅:血压稳定,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7 mmol/L,没有糖尿病,没有房颤,体重正常,生活作息记录详尽到几点服药、每天吃什么。老主任沉吟片刻,低声自语:“太完美了,反而让人觉得不对劲。”他再看用药方案和历次复查曲线,眉头越皱越深。忽然,他停下手中的纸张,抬头追问:“她平时除了常规药物,还会不会额外吃些什么?”
主治医生正准备回答时,旁边哭泣不止的丈夫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哽咽着补充:“她这两年,每个月都会按别人介绍的习惯,吃一次丁苯酞胶囊,说是能预防复发。”老主任闻言,神情霎时凝重下来,眉头紧锁,声音平静却透着锋利:“没想到,症结竟然出在这里。”见众人一脸茫然,丈夫更是满眼疑惑:“怎么会呢?那不是护脑的药吗?怎么可能和复发有关?”
老主任缓缓合上病历本,叹息道:“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易被忽视的病例,近几年临床上类似的患者并不少见。张彩云在生活上已经非常规律,可以说把能做到的都做了,但在服用丁苯酞胶囊时,却出现了三个非常低级的用药问题。这并非个别事件,全国范围内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低沉:“很多患者和张彩云一样,觉得丁苯酞胶囊是脑卒中恢复期的常用药,甚至把它当作防止复发的‘护身符’,因此家中常备,定期服用。然而这种药物并不适合所有人,更不是想吃就能随意吃的东西。尤其是她的三个用药方式,看似正常且无伤大雅,却恰恰可能导致疗效受损甚至带来严重后果,而这,也正是她最终遭遇致命脑梗复发的关键诱因。”
张彩云的情况之所以让医生困惑,在于各项指标看似完美。血压、血脂、血糖都维持在理想水平,饮食和作息也十分规律,这在卒中患者中非常少见。然而在复盘生活细节时,医生注意到一个不起眼的环节——她自行在固定时间服用丁苯酞胶囊,却从未向医生报告过。这种额外用药让医生在调整方案时无法做到全面掌握,潜在的相互作用被掩盖,埋下了危险。
在临床上,丁苯酞胶囊属于处方药,主要用于恢复期和有明确指征的患者。张彩云的做法看似积极,实则缺乏专业指导。长期重复服用的过程中,她同时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降脂药,这些药物共同作用于血管和凝血功能,如果缺少监测,很可能会改变药效。医生发现,张彩云复查的化验单里有过轻微的凝血指标波动,但当时因为症状稳定而被忽略,这个细节可能就是关键所在。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彩云在早期头晕时常常自行加用药物,而没有立即就医。家人回忆,她在发病前几天就曾出现手脚麻木和头昏沉的情况,但认为吃下胶囊能缓解,于是没有引起重视。实际上,这种短暂发作是小面积缺血的警告,如果当时能到医院复查影像学检查,也许可以及早发现血管新出现的狭窄。延误了这一时机,使得病情逐渐进展,为大面积发作留下了条件。
医生在查阅记录时,还发现张彩云经常在清晨空腹服药。虽然很多药物建议饭前或饭后服用,但丁苯酞胶囊的吸收情况容易受到进食影响,过于固定的时间反而可能导致药效波动。她在摆摊前匆忙吞服,加上长时间劳累、能量摄入不足,身体对药物的反应更不稳定。血管内皮本已脆弱,再叠加不规则的药物浓度变化,增加了再次堵塞和出血的几率。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张彩云的水分摄入长期不足。她习惯每天靠浓茶提神,真正喝的白水却很少。对脑卒中康复者来说,缺水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使血栓更易形成。即便血压和血脂在实验室检查中正常,但血液状态的变化却难以及时反映在常规指标上。加之她在摊位劳作时大量出汗,却没有及时补充清水,血管系统承受的风险悄然加剧。
最终让医生震惊的是,她从未意识到药物需要与复查严格结合。张彩云按时吃药,却没有把丁苯酞胶囊的使用情况告诉医生,也没有每次化验时重点说明。医生的治疗方案因此缺少关键信息,导致临床判断出现偏差。这个被忽略的细节,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在长时间积累中成为致命因素。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所有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患者依旧突发大面积脑梗并出血转化。
资料来源:
王波.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25,25(17):1300-1302.陆超.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22):38-40.窦国凤.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C]//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5:196-198(《48岁女子脑卒中恢复期吃丁苯酞,3月后脑梗走了,医生:忽视了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健康生活从今天开始